經濟學研究的是,在不斷變動的供給和需求的條件下,如何塑造一個有效的經濟體系,以便對有限的生產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和及時的調整,從而實現其產品和服務的社會效用的最大化。雖然經濟學界對此進行了長期的爭論,但基本形成了兩大學派:一派堅持計劃經濟的有效性,一派堅持市場經濟的有效性。百年來的實踐證明,經濟學界爭論的結果是市場經濟論逐漸占了上風。也即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在目前的世界生產力水平下,市場經濟的有效性要遠遠高于計劃經濟。這也是1979年以來我國改革開放的基本動因,也即為了經濟的更高速發展,而試
圖將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為現代的市場經濟體制。
20多年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卓著。尤其是在重新塑造企業基礎方面,可以說是形成了兩次階段性成果的重要標志。第一次是1986年8月沈陽防爆器材廠的破產事件;第二次就是目前——2001年正在緊張醞釀并即將實際推出的上市公司的退市事件。
之所以說上市公司的退市問題將再次成為我國重塑企業基礎的一個歷史性的階段性標志,因為15年來,我國企業基礎的改革狀況有了本質的突破。這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無論是股份制企業還是證券交易方式,都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產物。因此,上市公司的退市意味著我國已經開始改革前期改革的產物,意味著我國的證券市場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已經達到了足夠的和主流的規模,意味著我國已經開始對改革的階段性成果進行優勝劣汰的完善和規范等,因此它標志著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已實現了重大的突破。2、上市公司從股份制改革,到上市交易、乃至部分的退市,其過程目前雖然還是政府主導,但同時也有著越來越大的市場的輔助力量,因此它與前期純粹是政府的行政計劃方式有著本質的不同。3、退市,同樣也有著緊密的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此之前,是一個證券交易從人們“談股色變”到成為有著6100萬開戶數的經濟主流的發展歷程;在此之后,則將是更多地運用市場力量、運用輿論監督的改革和規范的進程。
因此,不論即將推出的退市會是哪家上市公司,會確定在什么時段,會如何安排債權債務,會如何考慮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利益等,都將注定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階段性的重要標志。(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高級經濟師陳明星)
所屬專題:上市公司退市辦法出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