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年中,在推出證券投資基金之前的一次研討會上,有兩個人的發言至今記憶深刻:一是證監會的一位女官員,她說,按規定她不能買股票,但終于可以買到證券投資基金了;另一位是某上市公司的證券部經理,留學回來的博士,他說,他不看好中國的基金業,為什么?美國人最懶,總想把錢給別人去打理,自己樂于享受海水、陽光,中國人太勤勉,喜歡事必躬親,視炒股贏利為最大樂事。
近三年時間過去了,我想,那個證監會的女官員可能不會買證券投資基金,而上市公司的證券部經理的那幾句話(盡管參會的上百人,只有他持這個觀點,在當時很不合時宜,不過留學回來的人普遍敢說)卻應驗了證券投資基金三年的腳印。
證券投資基金,是一個被寵壞的孩子,說這個孩子沒前途,那是不明智的,但這個孩子的的確被寵壞了--如果沒有新股配售;如果沒有100萬保證金就可以申購的“異常交易行為”;如果沒有保險資金往證券投資基金市場驅趕;如果沒有交易費用的優惠,這群孩子今天連飯都吃不上。
3月24日,中國證監會終于公布了對10家基金管理公司運作中存在問題的調查結果:10家基金,就有8家不爭氣,其中博時基金公司最不爭氣。
盡管這次涉及嚴重問題的有四人被除名、兩人被免職、一人被降級,但與他們普通經理一年幾十萬的收入相比,這點處分算什么?基金業仍被政策陽光照耀。華安開放式基金試點的推出是與幾家證券投資基金的調查結果一齊放到投資者面前的。
其實,證監會所要做的反思應該是10家基金8家違規的原因是什么。依照猜測,恐怕逃不脫制度的內在缺陷。在《財經》雜志看來,關鍵是這些基金都姓公、姓國,這一點應該是對證監會“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思路的最大也是最嚴峻的制度挑戰。
退一步講,時下的基金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用他們自己私下的話說“不做莊行嗎?”不做莊到底行不行?最簡單的判斷就是十年來是做莊來錢,還是奉行長線理念死守績優股的投資者收獲豐厚,其實,答案是明擺的。
基金無疑是專家代人理財,你賺少了,人家把錢不如存銀行,買國債,想賺多點,就得有小動作,異常動作。
為什么我們在10家證券投資基金還沒規范的時候,又要嘗試開放基金呢?難道基金業的違規違法問題的存在是因為它們“不開放”嗎?它們是真正運作“開放”的封閉式基金。
在政府國有基金業發展不順暢的時候,為什么政策的注意力不多放一點在私募基金上面呢?
比證券投資基金更可怕的是農村各種各樣的基金。
中國人的文化根基上真的排斥基金業嗎?若真如此,開放式基金的前途好不了哪兒去最多是政府又養了一個“索羅斯”。
基金業,千萬不能變成壞孩子。(本報記者夏日 北京報道)《21世紀經濟報道》
所屬專題:基金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