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杭州3月29日電(記者張奇志) 記者最近對浙江省風險投資市場進行調查時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許多風險投資機構近年來熱衷于把大筆資金投入股市一級市場申購新股(俗稱“打新股”),并且這已成為風險投資機構的主要獲利方式。
浙江省自1994年成立第一家風險投資機構后,風險投資的發展一直十分緩慢,但2000年卻涌現了十余家風險投資機構,全省的風險資金目前約有20億元。據一位風險投資公司的負責人估計,僅杭州一地,至少有12億元的風險資金進入股市一級市場。據浙江省政府企業上市工作辦公室的有關人士反映,許多風險投資機構,一般是拿四分之一的資金去搞風險投資,余下的資金基本上是在一級市場“打新股”。而一些新近成立的風險投資機構,目前基本上還處于尋找項目階段,風險資金一分也沒投出去。
記者就“打新股”這一現象詢問了多家風險投資機構的負責人,他們都表示這其實是目前風險投資公司公開的“經營秘密”,但對到底有多少資金“打新股”卻都秘而不宣。杭州市高科技投資有限公司的投資經理宋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作為職業資金管理人,如果不將公司閑置的資金投入證券一級市場,這是一種失職行為,會被精明的同行嘲笑。”據記者了解,浙江的多家風險投資公司去年“打新股”的收益率大小不一,高的達20%,差的有8%。
杭州天冊律師事務所律師傅羽韜說,風險投資公司的資金進入股市,確實存在違規情況:第一,由于新股申購有上限,風險投資公司為了爭取更多的獲利機會,就會設法開設多個機構或個人帳戶;第二,法人投資者認購新股必須至少持有3個月,而實際上一般都在7至10天內網上競價銷售時拋出。第三,銀行資金因此流入股市。一位風險投資公司負責人透露,銀行為了吸收存款,一般都會承諾,在存入資金的基礎上以1比1(甚至更高)的規模進行資金配套貸款。這樣為投資公司打新股提供了更多的資金,投資公司也因此獲得更大的資金回報率。而銀行因為有放貸指標,認為打新股只賺不賠,也樂于貸款支持。
本應將資金投入高科技企業的風險投資機構為何“不務正業”涉足股市“打新股”?據記者調查,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項目難找,資金一時投不出去。據調查,絕大多數的風險投資機構普遍求穩、求保險。杭州的一家創業投資公司成立長達半年多時間內,尋找了數百個項目,但選來選去沒有一個選中。一家風險投資公司老總告訴記者,他們是國有獨資公司,要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輕易不敢投。而那些大家都看好的項目,銀行也爭著貸款。
二是股東要回報。浙江省除了少數幾家政府出資的風險投資機構外,其余的公司都面臨著股東要求利潤回報的壓力,有家公司,董事會就確定今年的回報率須達10%。這家公司總經理說,為了完成這個任務,他們的一部分精力只能去搞那些短平快的投資及貿易業務。
一些專家和風險投資家認為,導致風險機構熱衷于“打新股”的深層次原因是:我國實行的是注冊資本實收制。浙江大學金融系戴志敏教授認為,我國《公司法》要求風險投資公司注冊成立時,注冊資本必須足額到位,這一規定不符合風險投資的特殊性。這使得風險投資公司在選擇好項目進行投資之前的一段(往往是較長時間)時期內,風險資本就只得閑置。如果股東提出利潤要求,就會迫使風險投資公司背離組建初衷轉向炒作股票或房地產。
專家們認為,我國應盡快采取國外風險投資公司實行的承諾制,即股東并不需要全額投資到位,只需要拿出少量資金組建風險投資管理公司并對其作出投資承諾,待風險投資管理公司尋找好投資項目后,投資者才向所選擇的項目投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