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股“對內開放”即將實施,很多人從資金的角度出發認為其“利空”影響根本比不上國有股減持,因為其本身就已經流通,并未增加流通股票的供給,即不存在“抽血”現象,況且現在B股市場的存量資金據報道很大部分來源于國內,也很難說得上資金轉移。如此看來,則B股“對內開放”幾乎無關通癢,既不是圈錢也不象創業板那樣有著全流通的“致命”吸 引力。早盤市場對其的反映應該說體現了上述想法,大盤的沖高回落更大程度上體現的是技術要求,市場并未認識到B股“對內開放”可能帶來的理念沖擊!
“同股同權不同價”,A股、B股、國有股都是,“市場化”的最終目的是“同股同權同價”,現在的“不同價”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市場已經成功消化了第一個“異類”----轉配股,B股在存量上很少,沖擊似乎也應該很小,但要注意,這里存在一些邏輯障礙:B股最終無疑將與A股“同價”,如果是現在就“同價”,A股投資者是無法接受的,取得的成本昨天還差四五倍呢!即使放上四五年再“同價”,投資收益率同樣有天淵之別,如此則B股投資者有了“天生”獲取高收益的“權利”,這是經濟人士無法接受的。
唯一“合理”的辦法是讓大家的成本基本一致,不要相差太大,國有股流通的思路就是如此。但B股與國有股的最大區別就是“市場性”不同,B股是不可能縮股現在也不可能配售給A股投資者的,否則境外投資者只要有一股都可以跟你打官司;剩下的方法除了借市場低迷回購外,很難找得到“合法”的讓A、B股成本基本一致的方法,而現在“允許境內居民以合法持有的外幣交易B股”,則很難讓人想通接下來怎么讓A、B股成本基本一致,兩者股價趨同的“硬著陸”只會對A股投資者構成“事實上的侵權”。蘇武康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