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保證金存管改革 監管層難權衡券商銀行利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5日 10:49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張勇 上海報道 長江證券近日表示將構建“總部集中管理、系統開放式監控”的客戶保證金獨立存管新模式,該模式受到包括湖北證監局和中國證券業協會在內的監管層的贊許。 客戶保證金獨立存管改革關系到券商經紀業務重大變革,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真正讓各方關注的不僅僅是保證金存在哪里,不少業內人士指出,銀行與券商即將爭奪的,是券商的保證金存款和客戶資源,而在這場寶貴資源爭奪的背后,則很有可能是銀行端搶先搭建起一個混業平臺,換句話說,就是中國是否從此開始金融混業經營的格
這場爭奪牽涉到三方——券商、銀行、監管層,監管層是扶持危難中的券商,還是打破中國長久以來的金融分業經營格局,事實上已經成了券商保證金存管改革真正需要考慮的問題。 券商:表面配合,實則抵制 雖然證監會關于保證金第三方存管有三種模式在試點,但券商有明顯的抵觸情緒。目前除南方證券因為行政托管而已經實行保證金的第三方托管外,其他的試點基本已經不了了之。 券商抵制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息差收入的減少。南方證券清算中心員工表示:“從目前南方證券的情況看,其保證金的息差收入已經損失三分之一(南方和建行在息差收入上七三開)”。 另外,“當前券商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雖然整體實力上有所增強,但與各大商業銀行相比,仍然是‘小弟’。現在券商要與銀行合作,往往是以保證金作為重要的合作交換條件,如果保證金一旦實現銀行托管,那么券商要與銀行合作就只有看銀行臉色了。”上海證券研究所研究員李先生對記者表達的這一擔憂,在很多業內人士心中都存在。 還有分析人士指出,保證金的第三方托管將使券商無法了解客戶情況,掌握客戶資源。據了解,目前所有的證券公司都將客戶劃分為機構戶和個人客戶,個人客戶又分為大戶、中戶和散戶,而區分客戶屬于哪一類型就是看客戶在證券公司的托管資產即保證金加托管的證券市值。如果保證金實現第三方托管,那么證券公司將很難掌握客戶在銀行的資產,而且也無法區分客戶在銀行的資產是儲蓄資產還是證券保證金。 國盛證券營銷管理總部的張中還介紹說:“如果保證金第三方托管,必須將席位上不同證券營業部的軋差數計算出來后,由各營業部的保證金托管銀行將結算資金劃給登記結算公司,或者是各營業部的保證金由總部統一托管到一家銀行,由這家銀行根據證券公司的清算數據與登記結算公司情況予以清算。這樣將完全改變目前證券公司清算流程。” 而部分券商根本沒有在保證金存管上多做“動作”。海通證券綜合業務部的奈學剛就表示,“其實海通早在兩年前就基本上完善了自身的監控系統,從來不會發生保證金被挪用的事情,也不需要在保證金存管上有什么更新的舉措。”言談中,奈學剛明顯表現出對銀行參與券商保證金存管的不滿。 事實上,保證金的第三方托管對于當前虧損的券商而言,無異于在寒流中再潑一盆涼水,而銀行卻會由此得到一筆不菲的收入,因此,雙方對此事的態度一冷一熱就在情理之中了。 銀行:靜觀其變,態度“曖昧” 如果單從監管安全的角度出發,券商內部絕大多數人都會支持保證金第三方存管。然而,券商更為擔心的則是自己的部分地盤將被銀行“霸占”。 業內人士提醒說,這決不是一次簡單的利益重新分配,而將可能是銀行借機搭建金融混業經營平臺的努力。那么,銀行在這場明顯有利于自己的改革中,到底是怎樣的心態呢? 其實,早在2000年證監會頒布了《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管理辦法》以后,證券公司的客戶保證金就已經存入了第三方的對口銀行。但是,挪用客戶保證金依然屢見不鮮,這的確讓人懷疑,難道銀行存管真的那么可信、那么安全嗎? 當券商挪用客戶保證金丑聞連續曝光后,沒有一家銀行敢保證它對券商挪用保證金一無所知。當然,銀行在券商挪用客戶保證金上,更多地還屬于知情不多的地位,監督就更談不上了,這主要是因為銀行手里缺乏證券客戶的數據這一最重要的數據。 因此,盡管有行政壓力逼迫券商交出數據,但是多數券商都不會如此“痛快就范”,一場拉鋸戰看來是在所難免了。目前看上去券商明顯處于劣勢,但實際上并非完全如此。 到目前為止,券商將客戶保證金存管到銀行時,仍然能夠得到1.68%的同業拆借利率,這本身已經讓券商保有了原來的息差收益。同時,銀行還會在此基礎上再增加0.5%的利息,以一些變通的形式付給券商。 由此可見,在靜觀有利局面發展的同時,銀行仍然保持著與券商的“曖昧”態度,大派“回扣”,以爭取更多的客戶保證金存管。畢竟,無論格局如何發展,銀行有百利而無一害,只不過是利多利少而已。 監管層:兩種思路的博弈 采訪中不少券商都對記者表示,目前監管層在推行保證金第三方存管改革中,面臨著兩種思路的博弈:是扶持危難中的券商,暫時給券商留下作為重要支柱的保證金控制權,還是打破我國原有的嚴格金融分業經營的格局? 有專家分析認為,監管層當前的思路還是希望扶持券商,但是,從內部來說,多數券商的治理結構并不完善;從外部來看,證監會的監管措施缺乏金融改革大環境的適當配合,錯過了或者說還沒等到最佳的改革時機,形勢已經發生了逆轉。 而一位來自政府的知情人士告誡道,證監會此次推動保證金第三方存管的決心很大,實際上是一種順大勢而為。它最大的意義不在于第三方存管眼下能否成功,而在于它向外界證實了一個重要猜測,即銀行已經在政策層面率先突破了混業障礙,并作為監管方之一,巧妙地搭乘金融安全的執法車,提前進入混業前線,圖謀迅速占位。 顯然,眼下再在券商和銀行之間誰比誰壞賬更多、誰比誰更不可信賴等問題上糾纏,已經沒有多少意義。要緊的是券商必須迅速自強,在未來的多層次、多元化、多產品的資本市場結構下,在未來混業經營的大格局里,爭得自己應有的地位。 但也有券商人士認為,這場爭奪短時間內很難有定論,結果可能要花上2-3年的時間才能揭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