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業績下滑折射行業危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7日 09:43 深圳特區報 | |||||||||
本報記者 邸繼勇 中信證券(600030)昨日發布的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證券交易總量上升,該公司經紀業務規模進入業內前10位。雖然國內股票發行速度創下自2001年以來的新高,但券商收益仍然出現大幅度的下挫。
一葉知秋。在管理層近期頻頻呼吁券商創新的背景下,中信證券的業績表現似乎正漸漸鈍化成一個問號,烙印在目前證券行業整體的困境上來。 管中窺豹 近期兩市股指狂瀉不止,券商已是面無血色,南方證券、華夏證券、德隆系券商相繼宣告“出事”,各大券商重倉股紛紛下挫。中信證券昨日發布的半年報正好給市場審視整體證券行業運營情況的機會。 數據顯示,上半年,中信證券實現凈利潤5652.30萬元,比去年同期的15557.71萬元下降了63.67%;實現每股收益0.023元,凈資產收益率為1.074%。中信證券稱,凈利潤減少主要由于當期計提的“自營證券跌價損失”,該項減值準備的計提和沖回完全受制于市場行情變化,第二季度股市的深幅調整對公司的利潤影響較大。 中信證券半年報顯示,截至2004年6月30日,該公司的自營證券規模為36.23億元,而2003年12月31日,公司的這一數據為23.05億元。公司的短期投資跌價準備的年初余額為2539.77萬元,其中股票投資跌價準備為980.60萬元,債券投資跌價準備為968.24萬元。但在報告期末,短期投資跌價準備余額增加到18248.94萬元,比年初增加15709.17萬元,其中股票投資跌價準備為14892.62萬元,比年初增加13912.02萬元,債券投資跌價準備為2141.48萬元,比年初增加1173.23萬元。 種種數據說明,無論是在股市還是債市上,市價總值和流通總值不斷縮水,中信證券的經營備受影響,自營損失最為慘重。 經營慘淡 目前看來,不僅僅是中信證券,多數券商的自營倉位依舊普遍較重,資金壓力非常之大。此前,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公布的數據顯示,海通證券半年的自營差價收入有2.02億元,但該公司自營證券跌價損失就達到3.17億元;而申銀萬國自營證券跌價損失達到1.75億元,國泰君安1.33億元,廣東證券1億元。據統計,56家券商半年共計提持有的自營證券跌價準備為21.40億。 對此,券商研究所人士分析,今年4月起,股市與國債聯袂高臺跳水,極大挫傷了證券公司在年初時保存的經營實力,業績一落千丈。很多券商在這4個多月內損失慘重,幾乎抵消了大部分上半年的利潤。例如申銀萬國6月份就虧損了1.5億元,占公司上半年虧損的60%。 此外,作為券商三大業務之首的經紀業務也不盡如人意。數據顯示,從市場環境看,2004年上半年證券交易總量52273.85億元,整體水平好于去年同期。市場的成交活躍度上升,前4個月的日均成交金額穩定在近兩年來的歷史最好水平附近,但是,5、6月份市場的成交量則出現迅速萎縮,而7、8月份的數據更不樂觀。 在券商的承銷業務方面,中信證券稱,2004年上半年股票發行速度加快,國內市場的融資金額已達481.1億元,創下了自2001年以來的新高。特別是5、6月份市場擴容速度進一步加速,其中僅6月份的融資額就高達192.54億元,占上半年總融資額的40%。但總體來說,上半年承銷業務呈現如下特點:一是包銷風險在加大,對于普遍缺乏融資渠道的券商來說無疑是嚴峻的考驗。二是單筆業務的融資額在減少,這可能增加券商整體的承銷成本;三是上半年融資步伐加快,有滬、深兩個交易所競爭市場資金資源的因素。 看來,在券商的三大業務上,沒有一項業務的未來值得業界樂觀。 “創新”怎么走? 其實,這也反映了券商的生存困境。“沒有新的業務創新,沒有新的利潤增長點,沒有新的融資渠道,那么券商只能一味抱緊原先靠天吃飯的業務品種,券商還是會繼續遮掩下去。”一些券商人士認為。 有人說,隨著深滬大盤的持續調整,券商經營壓力日益加大。實際上,從目前的情況看,出事券商規模越來越大,華夏證券被接管、德隆事發導致相關券商跌入深淵,說明目前券商經營正備受煎熬。 對成功實現上市的中信證券來說,日子無疑要好過得多。該公司下半年的經營對策是:發揮品牌優勢,做大做強特色業務,加快傳統業務調整步伐和大力發展創新業務。經紀業務方面,將確立技術領先優勢,搭建長期發展平臺。在融資業務方面,公司年初成立了結構融資部,探索資產證券化等方面的業務。 可是,對大多數券商來說,可能連創新的條件都不具備。從監管部門下達的法規文件看,“創新”已經成為證監會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管理層認為挽救券商的華山一條路。但是,按照公布的申請條件,國內130多家券商符合條件的寥寥無幾,僅12億的凈資本要求已經把相當一部分大型券商卡住。 已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披露的券商半年報顯示,凈資本金額超過12億元的券商寥寥無幾,僅有11家券商達到這一標準,其中包括海通證券、光大證券、湘財證券、廣發證券、國元證券、東方證券、申銀萬國證券、長江證券、華安證券、廣東證券和中金公司等。即使按照目前出臺的評審條件,門檻已經降低了一些,那些“能夠持續確保客戶資產安全完整的,則可降低為最近一年凈資本不低于8億元”,這使得國聯證券、東吳證券等中等券商有望達標。 然而,目前國內券商普遍存在的資本充足率低,資產流動性不佳、凈資產和凈資本之間距離不小的現實在半年報中多有反映。十幾家之于130多家無異于杯水車薪,難以解決行業性問題。對于大多數質量不佳的券商而言,試點創新依舊遙遠,創新之路尚需慢慢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