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期貨獲批9月大連掛牌 龐大現貨商陣容鼓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2日 10:05 《財經時報》 | ||||||||||
大商所總經理朱玉辰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表示,玉米期貨的最大受益者將是一億多玉米種植戶;在加入WTO和國內糧食市場完全放開的大背景下,玉米的國內、國際價格將緊密聯動,年波動幅度一般會超過15%,甚至高達30%~50% 本報記者 楊眉
歷經5年時間,玉米期貨終于在本周(8月16日)獲國務院正式批準。預計9月在大連商品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 大商所總經理朱玉辰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直言,玉米期貨的最大受益者將是中國一億多玉米種植戶。在加入WTO和國內糧食市場完全放開的大背景下,玉米的國內、國際價格將緊密聯動,年波動幅度一般會超過15%,甚至高達30%~50%。權威和超前的期貨價格,可為種植戶提供播種和賣糧的正確信息,還可以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簽訂訂單,提前鎖定價格風險。 用糧大戶也直接受益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玉米生產國,玉米主產區分布在東北、黃淮、西南等地,種植戶近1億。在糧食市場全面放開政策背景下,玉米的收購保護價也自然被取消。 目前吉林省約80%的農民種植玉米,農民收入的50%亦來自玉米。2003年9月秋季賣糧季節,玉米價格是1.15元/公斤,11月上漲到1.263元/公斤。假定每戶種植面積5畝地、平均畝產500公斤,晚賣兩個月,每畝則多收入56元。這一數字顯然高于目前國家農業補貼的標準。 玉米的生產周期不到半年,玉米期貨除了可以幫助種植者了解賣糧季節的銷售價格,通過期貨市場的遠期和約,規避未來價格下跌的風險,農民還可借此選擇種植收益更高的糧食品種。現在的農產品期貨已經有大豆、小麥、棉花等,都有各自的遠期合約。 大連商品交易所目前有客戶10萬多個,平均日交易額200億元。已經進行了8年多的大豆期貨交易實踐表明,投機者每天有贏有虧,而豆農的利益得到了保護。東北有豆農近300萬戶,目前絕大部分直接或間接參與了大連期貨市場。 中國的玉米年產量1億多噸,近10倍于大豆,年出口量近1200萬噸,國內流通量7000萬噸。近年來,中國60%~70%的玉米產量用于飼料。 廣東溫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養雞、養豬、奶牛為主導,兼營食品加工、生物制藥和糧食收儲的大型畜牧企業集團。公司負責人稱,預計2004年玉米使用量將超過100萬噸,“作為用糧大戶,我們將是玉米期貨的受益者。”他說。 他認為,玉米期貨至少解決了現貨市場中普遍存在的毀約問題。在現貨市場,由于農產品價格波動巨大,一旦有上漲跡象,賣方將減緩銷售節奏,甚至停止銷售。用糧企業通常很難在低價區域實施大量采購。而一旦價格暴漲,更面臨賣方毀約的風險。而期貨市場基本不存在違約現象,買賣雙方更可隨時實施買入或賣出交易。 大糧商與國際定價權 國內最大的玉米進出口商——吉糧集團董事長劉憲魯,5年來一直呼吁推出玉米期貨。他認為,中國理應出現幾個“世界級的大糧商”。但從目前情況看,中國糧商與世界級糧商之間的差距巨大,而缺乏成熟的農產品期貨市場,就是重要差距之一。 沒有農產品期貨交易,糧食市場便沒有避險機制,糧商更多時候只能扮演一手買進、一手賣出的“對縫”角色。行情上漲時,糧商大賺特賺,行情下跌時,糧商便全面虧損。中國的糧商整體缺乏穩定的盈利模式和避險工具,達到一定規模,便無法超越,甚至被逼破產。因此,“民營糧商”基本上幾年換一茬,無法做大做強。 “玉米期貨一旦推出,也是中國在爭取國際糧食定價‘話語權’中邁出的實質性意義的一步。”劉憲魯說。 目前國際市場玉米的定價權由美國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擁有。這不僅因為美國是第一大玉米生產國,更是因為這里是全球最大的玉米交易中心。 “中國的玉米有三個1/5,即玉米產量占全國糧食產量的1/5,玉米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近1/5,玉米年消費量占世界年消費量的近1/5。”劉憲魯分析說,“這三個1/5決定了中國應該在國際市場競爭中需要獲得應有的‘發言權’。” 中國期貨業協會會長、中期公司董事長田源更指出,按照國際玉米市場現狀看,應該有兩個定價中心——東方西方各一個;根據時間差看,白天黑夜各一個,借此還可以形成國際套利機會。西方當然是美國芝加哥交易所,東方目前是日本。但中國玉米市場具有成為國際定價中心的“天然優勢”。 玉米期貨5年風波今非昔比 有關部門對于重開玉米期貨市場的種種措辭變化,像是對玉米期貨“前世今生”的一種定論 在中國,“玉米期貨”并非新生事物。上個世紀90年代,它在中國曾存在活躍了5年。 從1993年到1998年,國內先后有大連、鄭州、成都、上海糧油、長春、北京、深圳有色等7家交易所進行玉米期貨交易,甚至被視為“明星品種”。 1998年8月國務院整頓規范期貨市場,14家期貨交易所被整頓撤并,只保留了上海、鄭州、大連3家;商品期貨交易品種由35個壓縮到12個,玉米期貨交易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長春聯合期貨交易所事件,是玉米期貨被關閉的一個導火索。1995年,在玉米期貨交易中多次發生惡性事件,直至出現個別交割庫制作假倉單現象,大量交割違約引發了重大的經濟糾紛。長春聯合商品交易所在1995年停業整頓半年后,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更早些時候,1994年10月至1995年5月,吉林玉米主產地的現貨價格從870元/噸節節攀升,直達1450元/噸以上,上漲了130%多。1995年5月13日國務院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從東北緊急調運100萬噸國庫玉米入關,平抑南方不斷上漲的玉米現貨價格,同時采取從美國進口玉米等相關配套措施,終于遏制玉米漲勢。 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當時130%多的漲幅,正體現了期貨市場超前、靈敏的反應機制。1993~1995年,正是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時期,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價格放開,導致通貨膨脹。當時國內玉米現貨供應十分緊張,進口又出現停滯,現貨價格大漲。在此背景下,期貨價格只是提前上漲而已。但人們對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沒有正確認識,導致期貨市場成了物價上漲的“替罪羊”。 大商所曾是開展玉米期貨交易的7個交易所之一。當時吉林省幾乎每個縣都有一兩個糧食企業參與大連玉米期貨交易。大連玉米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聯系較為緊密,期間兩市價格維持0.95的相關系數。大連玉米與芝加哥玉米也顯示出較強的聯動效應。 1998年9月,吉林省政府和大連市政府聯合向國務院遞交了恢復玉米期貨交易的請示,后經當時的國務院體改辦、農業部、國家糧食局等10部委及四川、黑龍江兩省會簽,認為恢復可行。“但某部委提出,玉米現貨市場剛放開,市場化程度較低,需要等待更好的時機再恢復。”知情人士透露說。 2002年4月,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政府聯合向國務院遞交恢復玉米期貨的申請,有關負責人批示“加緊進行玉米期貨上市前的準備工作”。 2003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朱玉辰(時任大商所總經理)提交了《關于支持恢復玉米期貨交易的建議》和《關于積極支持推出期貨新品種的建議》。6月,有關部門回復了會辦意見:原則同意恢復玉米期貨交易,時機上考慮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情況。 2004年8月16日,經國務院同意,中國證監會批準大商所開展玉米期貨交易。 分析人士指出,玉米期貨作為自1998年中國期貨市場清理整頓以來推出的首個糧食期貨品種,其最終獲批,一方面是貫徹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和國務院關于發展資本市場九條意見的具體體現,同時也反映了國家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市場化方向。 盡管5年漫長的申批工作一直是請求“恢復”玉米期貨交易,但8于16日國務院和證監會的批復中,都未曾提及“恢復”字眼,而是同意和批準大商所“開展”玉米期貨交易。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這種措辭上的變化,像是對玉米期貨“前世今生”的定論。 2003年10月以來,國內糧價出現了10年來最大幅度波動。東北地區吉林玉米的出庫價格最多時每噸上漲了400多元。經歷了兩次激烈振蕩后,目前現貨價格維持在1200元/噸以上,玉米現貨市場幾乎重復了1995年大幅上漲的歷史。 但不同的是,今次玉米期貨市場將“重現天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