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資金入市路徑解密 浦發銀行的角色疑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7日 09:56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劉兆瓊 張勇 上海報道 利用委托理財、投資國債等表面合規的方式,通過一系列操作手法將“灰色”資金轉移到券商投資股票,或者借助券商再將資金高息貸給坐莊機構,已經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的隱秘資金鏈條。證券研究者估計,目前這樣的灰色資金規模在中國股市仍能達到數百億。
本報記者近一個月的調查發現,在上海地區,浦東信用聯社通過已倒閉的新華證券為啤酒花的莊家——寶源投資提供融資;而浦發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600000.SH)的陸家嘴(資訊 行情 論壇)支行則和券商緊密協作——進行同業存款賬戶和客戶保證金賬戶之間的劃轉,協助券商安排其他銀行、信用聯社的資金入市。 在這場“聰明人”之間的“勇敢”游戲中,高利率要求、與券商私下協議、允許以客戶保證金擔保融資等問題令人擔心。 新華證券倒閉的背后 2004年7月28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已倒閉的新華證券與揚州市邗江區農村信用合作聯合社再次對簿公堂,庭上雙方互相指責對方應對3000萬元國債滅失負責。 “在外人看來雙方都很無辜,但相信最初的情況并不這樣單純。”一位了解情況的人士評說。記者目前并未獲知新華證券與邗江信用社當時開戶投資國債的來龍去脈,但在對此事的了解過程中,卻發現新華證券還存在與此類似、規模更大的國債投資。 “成立僅三年的新華證券‘猝死’不僅和百科藥業(資訊 行情 論壇)(000627.SZ)的崩盤有關,更與啤酒花(600090.SH)這支強莊股的毀滅有關”。一位當時為新華證券的操盤手透露,“炒作啤酒花的資金部分來自于浦東信用聯社,當時由新華證券嶗山東路營業部牽線,最后轉到莊家——上海寶源投資管理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稱寶源投資)手中”。 工商部門的資料顯示,寶源投資的股東為:新疆恒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出資2100萬元,占公司總股本70%;浙江新紀元商業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投入600萬元,占20%;上海寶通利源投資咨詢有限公司300萬元,占10%。新疆恒源投資亦為啤酒花的第一大股東,該公司法定代表人為啤酒花董事長艾沙由夫。 知情者透露,2003年夏,寶源投資資金上出現嚴重問題,為維系股價,該公司四處尋找資金,通過新華證券嶗山東路營業部找到了上海浦東信用聯社。 之后,三方——寶源投資、浦東信用聯社以及新華證券嶗山東路營業部達成協議:浦東信用聯社以投資國債的名義在新華證券嶗山東路營業部開戶,并購買1億元的國債,隨后營業部在浦東信用聯社“默許”下將這一筆國債進行回購,所得現金轉入寶源投資賬上。其中,營業部以其在銀行里的客戶保證金做擔保,以此保證信用聯社的資金安全;寶源投資以等市值的股票抵押給營業部,以此保證客戶保證金的安全。 通過這樣環環相扣的擔保和抵押,似乎信用聯社的資金和營業部的客戶保證金都很安全。 但結果并非如此簡單。業內人士表示:“一旦啤酒花股票價格下跌,造成寶源投資的資金不足以償付本息,那么浦東信用聯社就可以劃走銀行里營業部的客戶保證金;而當營業部要拋售股票以補足客戶保證金時,就會出現因股價下跌拋售股票所得的資金還不足以彌補保證金損失的窘況。” “更糟糕的情況是,如果股票出現連續跌停,營業部將可能根本無法拋出股票,其客戶保證金無法滿足客戶購買股票的需求,營業部將會面臨‘爆倉’,巨大的隱患就在此。” 2003年11月3日開始,啤酒花連續13個交易日跌停,嶗山東路營業部虧空巨大。2003年12月5日,新華證券由于嚴重違規經營被證監會撤消。 不少市場人士都明白,券商還是信用社以這種方式將資金交給坐莊機構的風險,但為什么還會這樣“放手一搏”?“如果不給當事人利益,就不可能從金融機構手里拿到錢,這是行規。” 知情人士透露,寶源投資最終以11%-12%的年息作為營業部的回報,而營業部則以6%-7%的利息回報給信用聯社,5%左右的中間利差相當于500萬元,在本金到位時支付,“浦東信用聯社的內部員工具體操辦此事”。 當然,這只是知情人士的說法,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在此次寶源投資向浦東信用聯社融資一事上有個人受益。 2004年7月29日,記者致電浦東信用社有關職工,該人士以“不知道,無可奉告”為由掛斷了電話。而在記者聯系浦東信用聯社信貸部負責人了解在新華證券購買國債一事,這位人士認為自己“并不知情,而應該問市信用聯社。”而上海市信用聯社辦公室人員的說法是“不對他們的業務進行日常管理”。 據記者了解,浦東信用聯社并非只向寶源投資一家提供過融資。已經公開的與浦東信用聯社有關的券商和莊家融資行為包括:2001年7月,武漢證券上海營業部向其融資2.6億;炒作界龍實業(資訊 行情 論壇)(600836.SH)莊家上海正維企業發展有限公司向其融資5億元。 浦發行支行的“曖昧行為” 采訪中記者發現,一些券商鼓勵信用聯社通過同業拆借的方式存款到指定銀行,然后再由指定銀行進行賬戶間劃轉,最后入市做國債回購交易。 這家指定銀行為浦東發展銀行陸家嘴支行,在記者與不少券商接觸的過程中,都或直接或隱晦地提到了它。 陸家嘴支行位于上海浦東東方路710號湯臣國際金融大廈內,有9家下屬機構,是浦發行下屬機構最多的一家支行,也是浦發上海分行所在地。北方證券、華夏證券等多家券商在此結算,一家券商估計,“客戶保證金賬戶每天沉淀的資金至少幾十億”。 據悉,證券公司營業部與銀行的結算都在盤后進行,不需每筆交易核算,只需把當日營業部收支差額(軋差)核算清楚即可。這樣,銀行就有空檔,一天當中完全可以利用客戶保證金賬戶的資金來彌補頭寸。某銀行證券基金托管部的人士分析:“投資者操作時不可能任何時候滿倉,尤其是股市低迷時,會沉淀下大量資金,銀行就可以用來調整頭寸。”因此,很多銀行都在爭取券商的結算業務。 知情者透露:“陸家嘴支行一直在暗中‘幫助’在其結算的證券公司。不少信用聯社的資金便是以同業拆借的方式存入這家銀行,然后由它再將同業拆借賬戶下的資金劃轉到證券公司的680客戶保證金賬戶(原來的賬戶代碼),供證券公司使用。” 7月24日,記者以“有一筆資金需要投放”為由,找到某券商的投資部負責人。這位負責人說:“可以放到浦發陸家嘴支行,只要你們有辦法放進去就行,由他們進行賬戶之間的劃轉”。 上述那位知情者透露,信用聯社和商業銀行的資金通過浦發陸家嘴支行輾轉至證券公司,已經形成了一整套操作方案。“資金方以同業拆借為由把錢存到浦發陸家嘴支行,時間是1年,執行雙方約定利率,一般在8%以上(其中5%-6%是資金成本,1%-2%是中間費,提前支取)。證券公司開貸記憑證給資金方,由浦發保管貸記憑證以防資金方提早抽走資金,證券公司以客戶保證金做擔保。為方便走賬,券商每個月或每個季度貼息給資金方。” 整個操作過程中,這位券商投資部負責人稱“資金絕對安全”,因為“你們以同業拆借的名義把錢存放在浦發,我們在他們那里結算。浦發根據給我們一定的虧損比例,超過了這個比例,他們可以強行平倉。然后你們可以拿著貸記憑證直接到浦發那里拿錢,抽走的是客戶保證金。” 滬上一知名金融律師認為:“銀行客戶保證金賬戶的性質在法律認定上一直模糊,銀行到底是保管人還是受托人,法律界有比較多的分歧。但是如果把不同性質賬戶之間的資金任意劃轉顯然是違規的”。 記者于7月29日曾致電陸家嘴支行一位葉姓領導了解此事,他回答以“屬于業務部門的事,我不知道”。 除幫助券商進行賬戶劃轉,這家銀行擬準備以同業拆出為名投資證券公司的國債產品。“我們現正和他們談國債投資,應很快有結果。他們想通過這種方法來彌補在銀行間債市的虧空。”北方證券的一位人士對記者說。 接近浦發的人士透露,浦發在銀行間市場購買了200億左右的中長期債券,由于債市暴跌導致的虧損在20-30億元。以浦發所持2002年第5期30年的1億元中長期債券為例,7月28日,此債券已經沒有任何交易,與同類債券相比,跌幅在30%以上。但浦發的2004年第一季度報表并沒有顯示其投資國債的虧損,某銀行資金交易處負責人解釋為“銀行的債券投資都是以票面價值來核算,即使投資失敗也不算是損失,只要不交易就算是贏利”。 盡管如此,浦發銀行在銀行間債市被套卻幾無可爭,“他們想把現有的存量資金和新增的資金放在一起投資我們的國債回購產品,初步約定的利率是6.28%”。 資金入市通道解密 在幫助信用聯社資金入市的過程中,浦發陸家嘴支行扮演了其他金融機構資金入市的借道方。另一方面,不少銀行和信用聯社更以“企業資金的借道方”之名,行高利率委托券商理財之實。 記者與券商接觸時發現,部分委托理財首先是由銀行和券商之間協商利率水準;之后銀行按照協商的利率融資,游說關系密切的企業客戶進行委托理財,風險由企業自己承擔。銀行在推薦券商的委托理財產品時,會獲得券商2個點左右的中間費。 在資金入市的各種路徑,有些銀行和金融機構違規的嫌疑頗大,有些是打擦邊球,以表面合規的名義進行。目前,不少券商已經將國債投資產品推介、委托申購基金和國債的協議制作成相當標準的文本,向各大商業銀行營銷,很多商業銀行也都有意投資。 在調查過程中,幾乎所有輾轉入市的灰色資金都委托券商投資交易所債市,券商依靠在銀行間和交易所債市的套利來實現承諾給資金方8%-10%的利率。 在一家券商向商業銀行出示的《國債投資產品推介》的介紹中,清楚地寫明:“根據不同的回購期限,兩個市場的差額在40-80個基點之間。若在銀行間市場通過回購拆出資金,借入國債,將國債托管至交易所市場,并進行正回購,以較低的利率借入資金,即可實現套利,并可以循環操作。 按照高介紹的套利公式,券商投入購買國債的資金越大,就越能在回購過程中放大更多倍數,也就更多地放大了兩個市場之間的利差,套利收益也越高。上海證券交易所債券基金部的李先生對記者說:“券商進行的這種國債回購目前沒有具體的制度來禁止,他們實際上是利用了技術操作的空間。根據折算率的不同,放大的倍數也不同。我們曾經做過最極端的測算,通過不斷的回購放大,最多可以放大到50倍。” “這樣做的風險顯而易見,在最后一筆國債到期回購日之前,是否能夠彌補所有國債買賣過程中的資金成本;另外,某一券商擁有了大量的某個債券,以至于當他想要變現時找不到買家也會面臨崩盤。”業內人士指出。 據了解,允許上海的信用社進入證券市場購買國債以及回購交易是為增加信用聯社資金的投資渠道,并經過央行批準。但由于頻頻暴露出的險情,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2003年9月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各農信社限期抽回資金等。2004年6月30日,銀監會又內部通知各地信用聯社禁止增加交易所國債的數量,已購買的要在9月30日之前進行清理。 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即使在銀監會發文的2004年6月30日之后,信用聯社的資金輾轉進入證券公司購買國債仍十分普遍,不僅涉及上海本地的信用聯社,還包括安徽、山東、江蘇等相當一部分地方信用聯社。 “銀行資金輾轉入市已經有十幾年了,即使監管層今天下一個文,明天下一個文,但大家都明白,總是有漏洞可以利用。”一家券商坦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