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股抵債治標難治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9日 07:18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蔡鋒 能夠解決資金占用問題當然好,但關鍵還是要看定價機制。如果股權定價太高,對上市公司的債權保護不夠,只是將資金侵占變成利益轉移 如果只是“以股抵債”,股權分置的基礎沒有變,永遠只能是治標不治本,舊的問
只聽過“債轉股”,沒聽過“股轉債”,但是現在,“以股抵債”試點把“股轉債”這一創新品種放在了中國股市的臺面上。雖然新品種看上去挺美,可以解決個別歷史遺留問題,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大股東肆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是證券市場的頑疾,上市公司也似乎從來都是大股東的“提款機”,利用資產重組向上市公司兜售劣質資產、拖欠上市公司應收款項等是大股東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拿手好戲,其中最拙劣和惡劣的就是直接挪用上市公司資金。 據上市公司2003年年報統計,大股東及其關聯方通過非經營性方式侵占上市公司資金余額約為577億元,以1300家上市公司計算,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資金占用額超過4400萬元。 如此普遍而巨大的資金把許多上市公司壓得翻不了身,除了首家試點公司電廣傳媒外,三九醫藥、華北制藥、阿繼電器等公司的問題都已成災,而蓮花味精更是因為大股東占款6.98億元不還被小股東告上了法庭。此外,那些暫停上市或已經退市的公司里,大股東占款的更是一抓一大把,*ST南華、*ST江紙等都是給大股東拖下水的。 有問題就要解決,7月27日,中國證監會與國資委宣布,“為積極穩妥解決控股股東侵占上市公司資金行為等證券市場中的歷史遺留問題”,同意進行“以股抵債”試點,簡單地說,就是把大股東持有的上市公司的股權來還對上市公司的欠款,上市公司收回自己的股權后注銷。 能夠解決資金占用問題當然好,但是關鍵還是要看定價機制。如果股權定價太高,對上市公司的債權保護不夠,只是將資金侵占變成利益轉移,如果股權定價低,對控股股東也不公平。而從電廣傳媒的案例來看,“以股抵債”每股單價7.15元,只比7.12元的每股凈資產略高,每股凈資產是定價的底線。但是以每股凈資產定價是否保證合理? 電廣傳媒上市前凈資產1.35億元,1998年以每股9.18元的價格發行5000萬新股,融資4.59億元,2000年11月以每股30元的價格增發5300萬新股,再融資15.9億元。如果不考慮時間價值,股東投入總共21.84億元,按現在3.36億的總股本算,平均每股6.5元。 據估算,現在的7.12元每股凈資產中,6.1元是來自流通股股東的溢價購買新股,0.4元來自原始股東的投入,其余來自公司利潤。為什么會這樣?這是由于股權分置導致的溢價發行制度,原始股東的每股凈資產被流通股股東的投入抬高。 那么這個價格是否合理?從一個方面說,這顯然不合理,因為電廣傳媒大股東結果用流通股股東給他抬高的股權來還欠款,實際上把制度性的缺陷變成了自己的獲利。直接一點,大股東用7542萬股權(占大股東手中45%的股份)償還了全部5.39億欠款,還繼續當第一大股東,相對其在1998年投入的1.37億元,大股東賺翻了,中小股東為卻大股東的占款行為買單。 另一方面,這又很難說是誰對誰錯,因為這是一個系統性問題,涉及到股權分置,是一個更深層次的歷史遺留問題,這才是需要認識的本質問題,如果只是“以股抵債”,股權分置的基礎沒有變,永遠只能是治標不治本,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出來。 除了定價機制,“以股抵債”是否應該推廣值得推敲。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以股抵債”沒有太強硬的懲罰機制,對大股東的行為監管也就只能留于形式,必須首先強調大股東先用自己的資產還債,追求占款侵害中小股東利益的既得利益者,才能更多地限制肇事者、保護中小股東。 如果可以很容易就“以股抵債”,大股東會不會樂此不疲?以前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后還會發愁,怎么把手上的爛攤子脫手,怎么不讓股權貶值,現在好了,把手里部分股權抵債就搞定,錢到手,公司也在,或者干脆不要股權,來個金蟬脫殼。 當然,這是一個過于極端的推斷,但是市場上確實有人表示,“以股抵債”會是國有股減持的一個現實選擇,如果真是這樣,是否在暗示國有股東先掏空上市公司再“以股抵債”退出?顯然,這不應該是管理層的初衷,希望在誠信制度還沒完善之前,“以股抵債”的案例不要泛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