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業面臨第六次整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8日 10:19 《商務周刊》雜志 | ||||||||||
回歸主業的信托還沒迎來春天,再次整頓的厄運卻已經降臨 □記者 鐘加勇 7月2日,新疆金新信托異地銷售的“乳品行業戰略并購資金信托計劃”到期,但直到7月9日,這個信托計劃的所有投資人都未能拿回自己的本金和收益。這直接導致了近200號
金新乳品信托事件是信托業第五次整頓之后第一個無法兌付的案例,而整頓后第一個推出信托產品的上海愛建信托則早在今年2月21日,由于受公司大股東“劉順新因涉嫌經濟犯罪被上海市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事件的影響,已然身處風雨飄搖之中。 同樣不能幸免的是,7月6日,青海慶泰信托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涇生被青海公安刑拘。青海慶泰信托投資有限公司涉嫌挪用客戶信托資金15.15億元炒作二級市場股票,浮虧已經達到7.7億元,已構成重大經濟嫌疑案。 這一連串出現問題的信托公司頻頻出境,讓時下銀監會對信托業正在進行的分類管理工作頓時籠罩著全行業“整頓”的氣氛。 第五類“害群之馬” “我們還沒看到有關分類管理的辦法和文件的通知,”這是記者采訪包括中誠信托和金新信托在內的多家信托公司時被告知的。在這炎熱的7月,整個信托行業的59家信托公司,不管是不是有問題或是不是被查出有問題,都必須按捺住心中的焦灼與燥熱,耐心等待著銀監會此次分類管理交互檢查的結果及辦法的出臺。 自從今年4月銀監會在全國信托投資公司工作會議提出分類管理后,加強對信托公司的監管,防范信托行業性風險的問題再一次被突顯出來。據說,該次在安徽召開的會議,本來是商討分類管理后有條件地放開信托異地銷售的主題,后來卻陡然轉為針對信托業的一場“監管風暴”,而促使這一轉變的直接原因是,整頓后重新注冊的幾家信托公司已經出現違規操作,造成巨額虧損。 隨后,從5月份開始各地方銀監局按照統一部署,對首批約15家信托公司實行地區換位式的交叉檢查。與此前的例行檢查相比,銀監會這次檢查采用了“交叉檢查”的方式,即進駐各地信托公司的不是公司注冊地的銀監局,而是異地銀監局,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出現“地方保護”。 與此同時,評級分類管理已被提上議事日程,一系列規范信托公司業務的相關法規和制度正在醞釀出臺,從而使歷經整頓而剛剛踏上坦途的中國信托業面臨的形勢又變得嚴峻起來。 讓信托公司產生“人人自危”擔心的是,信托公司害怕自己通不過銀監會的現場檢查,被劃為分類管理中級別較低的門類,進而遭到嚴厲的監管甚至退出。據了解,銀監會將對信托公司實行的分類管理,就是根據信托公司的整體狀況,將現有的59家公司分為不同級次,不同等級的公司享受不同的政策待遇。 由于評級分類牽動著所有信托公司的神經,業內已經傳聞,銀監會對信托公司分類管理的雛形已基本具備,大致分為五類:第一類6家;第二類14家;第三類27家;第四類6家;第五類6家。第一類公司會受到政策的優惠,比如每筆信托不超過200份的限制、異地經營等政策障礙都有可能突破,而第五類公司則可能遭遇更嚴厲的政策限制,比如現在實行的新產品報備制就有可能改為核準制,最后被“摘牌”。 這一傳言由于分類管理辦法還沒出臺而未能得到銀監會非銀部主任高傳捷的證實,與高傳捷一同剛剛推出《中國信托業發展報告》的中國人民大學信托與基金研究所執行副所長邢成也表示,結果沒有那么快出來,他向《商務周刊》透露:“現在銀監會正處于有關評級標準和分類管理辦法的制定過程當中,最終分類的結果應該是在2004年年底前推出實施。” 在評級結果出來之前,信托公司開展業務時變得十分謹慎,從7月15日《上海證券報》公布的“信托業二季度報告”來看,共有35家信托公司發行并公布了75個集合資金(含財產)信托品種,實際募集資金總計73.1億元,與第一季度相比,品種數量減少7個,并沒有出現預期的快速增長,一些信托公司干脆不做業務,專門應對檢查。 邢成認為,本來按部就班的分類管理工作,由于個別害群之馬的不斷出現,引起了外界對整個信托業的質疑,也導致了監管機構對整個行業更嚴厲的監管。 信托業的第六次整頓? 以2002年7月18日《信托投資公司集合資金信托業務暫行管理辦法》正式頒布實施為標志,“一法兩規”(《信托法》、《信托公司管理辦法》、《信托投資公司集合資金信托業務暫行管理辦法》)政策框架下的中國信托業才剛剛走過了兩年歷程。這兩年,被稱為是第五次整頓后信托業回歸主業的兩年。 而兩年以前人們所說的信托跟現在的信托已經是兩碼事,前者實際上并不是真正意義的信托——受人之托,代人理財,它大量做的都是銀行業務和證券業務,所以當時有一句話叫做“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同時,當時的信托公司既可以做證券業務,也可以做投行、代理、自營等等業務,因此當時還有一句這樣的話形容信托公司的業務無所不包,“銀行和券商能做的它也能做,銀行和券商不能做的它還能做”。 也正是因為“什么都能做”,信托公司成了中國金融業中出了名的“壞孩子”,同時也遭至監管機構對它的多次大整頓。 自1979年10月4日,中國第一家信托投資公司——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經國務院批準成立至今,信托業先后于1982年、1985年、1988年、1993年、1999年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治理整頓。而在歷次整頓的過程中,信托公司的數量也從最早的上千家,到第五次整頓前就只有300多家了。 始于1999年的第五次整頓被認為是信托業的一次“脫胎換骨”式的變革,此次整頓的目標就是讓信托業回歸本業,因此,這次整頓讓眾多規模小、資不抵債的問題信托公司又一律退出,到現在重新注冊的信托公司也僅有59家。 “雖然59家不是最后的數,但原則上,不能獲得重新注冊的信托公司,就不再視為金融機構。”邢成透露,“現在還有一批自稱是信托公司的,都是沒有批準保留的,因此它再稱為信托公司是不恰當的,而如果這些所謂信托公司還推出信托產品,那將屬于金融詐騙。” 第五次整頓的結束,以“一法兩規”架構最終在2002年7月18日完成為標志,此后信托業被認為獲得了新生,尤其在2003年,信托業乘勢而上,各類信托產品層出不窮:從房地產信托到MBO信托;從外匯信托到法人股投資信托,一個個收益風險特征迥異的信托產品不斷地推出。 2003年信托業欣欣向榮的景象,幾乎讓人們忘記了信托業“壞孩子”的形象,許多業內人士和媒體都聲稱“信托業的春天已經來臨”。然而,時至2004年,信托業就已經到處“烏云密布”,“一放就亂,一整就死”的處境再次降臨。 有接近監管層的業內人士透露,在第五次整頓后重新登記的59家信托公司中,又查出約1/3存在問題,兩年的“新生”并沒有讓“壞孩子”杜絕出現新增壞賬比例過高和不規范運作的現象。因此,監管機構關閉了信托公司申請新牌照的大門,而關于信托業面臨“第六次整頓”的傳言也不脛而走。 以“業務創新” 之名行“惡意違規”之實? 有意思的是,對于這次由分類管理進一步擴大的“監管風暴”,并不被信托業內人士當作是“第六次整頓”。 一如當時“基金黑幕”被揭露后的基金業內人士的反應,信托業內人士在記者的整個采訪過程中也集體否認整個信托業出了問題,他們認為惡意違規的只是行業內的少數“害群之馬”,絕大多數重新登記的信托公司還是合法合規經營的。 中誠信托公司董事長王忠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個別信托公司在信托業務的開展中出現問題,這是少數而不是主流,是發展中的問題。”他還強調,要把惡意違規和信托公司因業務創新的經驗不足而出現的問題區分開來,前者涉及的是誠信問題。 邢成也反對媒體把這次分類管理的監管稱為“整頓”,原因是它跟過去歷次整頓的方式、原理、程序和內容不一樣。他認為,過去歷次整頓是“一人得病全家吃藥”,全行業都處于停業或半停業的狀態,而且主要是以行政指令手段為主,這次則不同,“它是在‘一法兩規’框架下,信托業回歸本業后在市場化選擇的前提下,銀監會對監管模式和監管思路上的調整”。 從監管的角度講,確實應該區分惡意違規和業務創新而出現的問題,但有一點值得提出的是,信托公司并不具備天生的“誠信”,而在目前還沒有出臺《產業投資基金法》,監管制度又尚存缺陷的情況下,信托公司不被限制的創新就等于是“放羊”。 中信證券資本市場部副總經理高占軍告訴記者,前段時間的信托確實放得比較松,只有200份的限制,而監管機構當時也沒有審批,只是備案了事。 “當時我們一看這樣的結構設計就覺得以后肯定會有較大的風險,因為當時發企業債的時候都非常謹慎,包括主管部門的審批、中介機構的介入和發行的選擇等等。”這個整天研究資本市場的博士告訴記者,去年信托集合資金項目很火的時候,他就拿它與企業債做過比較,他發現這兩者很類似,只不過集合資金項目以信托為中介,在結構設計上與企業債不完全一樣,但本質仍然是一種債券類產品,兩者都要有項目,然后根據項目計劃這些固定資產用在哪里,回報率怎么樣等等。 一份剛剛由中國人民大學信托與基金研究所完成的《中國信托業宏觀發展研究報告》,把當前信托業在經營環節上暴露出來的問題歸結為:挪用信托財產、對信托客戶承諾或變相承諾保底受益、不規范的關聯交易和信息披露、突破集合資金信托200份信托合同的限制、異地經營集合資金信托業務以及風險管理不到位等等。 這份由邢成及原全國人大財經委《信托法》起草工作組組長王連洲等人共同完成的報告,把上述問題在性質上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惡意違規行為,如挪用信托財產、保證信托收益,對于這類蓄意違規的少數信托公司應予以嚴懲;第二類是創新或探索行為,即在法律法規沒有涉及的領域進行探索性經營,如異地集合資金信托等,這類行為不能簡單加以否定;第三類是不規范行為,即法律法規本身通常未作禁止,但也沒有詳細的操作指引,因而常表現為“鉆空子”式的不規范行為,比如信托公司自有資產與信托財產間的關聯交易并不被法律所禁止,但是缺乏配套指引。報告認為,這類行為不能簡單等同于違規。 業內人士認為,從已經公布于天下的“金新事件”、“慶泰事件”、“愛建事件”來看,它們的確處于監管的“空白地帶”。這三起事件并沒有直接突破“一法兩規”限定的信托計劃不超過200份等規定,但他們最終都變相挪用了客戶的信托資金。 因此,王忠民指出,“制度的缺陷和相應的司法解釋是監管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有關法規規定,投資金融機構的股東資格必須具備“連續3年盈利,對外長期投資比例不能超過資本金的50%、負債比例在60%以下”這三個條件,但如果僅僅就這三點是沒有太大作用的,如果投資金融機構的企業在投資前可能確實3年盈利,但它第4年虧損時,誰能保證它不會要求被控股或參股的金融機構給它輸送資金,而《信托公司關聯交易指引條例》還沒有出臺。 另外,必要的信息披露、法律法規對投資者的風險揭示義務,在這幾起事件中也沒有充分體現出來,都是事情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才暴露于投資者。作為“補課”,中國銀監會才分別在6月11日和7月7日連連發布了兩則有關信托信息披露的公告,即關于向社會征求《信托投資公司信息披露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公告,和關于向社會征求《信托投資公司集合資金信托業務信息披露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公告。 而此前,“信托公司只是根據自己的理解以及和信托人的一種誠信的承諾,根據信托合同上的約定,在收益分配的環節及合同終結的環節分別做信息披露,并沒有統一的模式。”邢成認為,往后相關配套規定將會更多地出臺。 無論如何,信托公司以創新的名義走在監管的“空白地帶”上,造成的風險是不可預知的。而在制度完善之前,是讓整個信托業停下腳步,還是嚴懲信托業的“害群之馬”,鼓勵信托業大膽創新,同時相信多數信托公司是講誠信的,這確實是一個監管難題,同時也是一個監管者與被監管者的博弈。 問題金融機構退出在即 金新乳品信托事件由于被視為信托業回歸主業后的第一個無法兌付的案例,正在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實際上,金新信托乳品計劃是一個兌付期較短的產品。一般來講信托產品的年限都在2-3年左右,因此很多信托產品都還沒有到期,一些地雷并沒有踩響。 由于涉及社會穩定問題,7月9日之后,金新信托向這一計劃的所有投資者承諾了一個3個月后結算的方案。但投資者已經不再相信這家德隆控股的公司還能堅守這樣的承諾。隨后,一個“由交通銀行先行墊付”的方案報給了銀監會,但到了7月17日,這一方案又被媒體傳出沒有被監管高層所批準,“理由是不開這個先例”。 幾乎與此同時,負有國家金融穩定職責的央行最高領導層也連連發表演說,表示要堅決讓問題金融機構破產、退出,以防范道德風險。 7月13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第五次亞洲論壇上指出,差的金融機構能在金融體系中繼續殘存,就是對金融穩定最大的威脅,就是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而就在7月3日“中日經濟高級論壇”上,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即表示,問題嚴重的金融機構必須及早處置,該破產的就要破產。吳曉靈指出,過去10多年的經驗教訓表明,一是問題嚴重的金融機構必須及早處置,否則問題積聚會影響整個金融的穩定;二是要盡早敦促有問題機構的整改,降低社會成本;三是對存款人、投資人只能進行有限度的保護,否則會產生較大的道德風險。 業內人士指出,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央行的兩位高層在公開場合對同一問題發表看法,這顯示出央行對此的高度關注,同時也揭示了央行讓問題金融機構破產的決心很大。 實際上,發生在信托公司身上的這一幕只是中國金融行業諸多問題中很小的一部分,對于券商和銀行來說同樣存在。根據以往媒體的報道,目前已經關閉或出現問題的證券公司已經有大連證券、鞍山證券、富友證券、南方證券、華夏證券、閩發證券、佳木斯證券、新華證券、廣東證券、愛建證券、珠海證券等十幾家,而銀行問題更是不容樂觀。 《華爾街日報》在報道新疆金新事件時進一步指出,目前中國金融改革的對象主要是壞賬纏身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但包括小型銀行、證券公司和信托投資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的處境也并不輕松,它們同樣面臨著壞賬和濫用資金等問題。小型金融機構的這些麻煩不僅僅對那些與它們有交易往來的大型銀行構成潛在風險,也可能會危及整個中國金融環境的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