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證券已到“危急存亡之秋” 誰來出手拯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15日 10:41 南方周末 | ||||||||||
本報記者 王 媛 6月25日,北京市副市長翟鴻祥帶領市組織部官員到達位于北京市東城區的華夏證券有限公司,宣布“全力挽救華夏”。 與之同時宣布的是,撤換華夏證券董事長周濟譜和總裁趙大建,由北京市在港“窗
華夏證券曾與南方證券、國泰證券并稱為中國最早三大全國性證券公司。當時公司注冊資本為10億元人民幣。2003年,華夏證券股票基金交易總金額、總資產排名均位于國內券商第五位。 業界普遍盛傳華夏證券出事的導火索是國家審計部門清查國債回購,但內部人士卻認為是今年年初董事長與總裁之間矛盾不可調和導致北京市政府終于得知華夏虧損真相。 現在,京泰公司的出場使人相信,北京市政府正在試圖挽救華夏,以使其避免重蹈此前多家出事券商的不幸結局。但重組華夏的成本由誰來負擔?京泰如若出手,必有所圖。 “四人小組”進場 在華夏內部員工的記憶里,一度位居三大券商之首的華夏證券自1999年開始步入了多事之秋。 老華夏人都清晰地記得當年發生的兩件重要事情。一件是原董事長邵淳因一起投資項目而被撤職。另一件是北京市政府接管華夏,同時以趙大建為組長的四人工作小組進駐華夏。 此前,趙大建在國泰證券擔任副總裁一職,業內評價他業務精熟。當時趙身處國泰證券與君安證券重組之際,也正準備另棲新枝。 恰逢監管部門欲對華夏證券挪用客戶保證金以及原董事長進行調查,趙大建被證監會某領導看中,并委以重任。趙與當時知名的證券業人士程炳仁、馮征、林義相組成四人臨時領導小組(簡稱“四人小組”),接管華夏日常業務。其中林義相是惟一的老華夏人,自1996年起一直擔任華夏證券副總裁。 然而,緊隨四人小組進入華夏的,還有趙大建在原國泰證券的20多個部下。其中有被稱為趙大建“四大干將”的四人,分別在華夏投行部、財務、資產管理部以及辦公室擔任重要職務。 據內部人士稱,此舉為趙大建所為,并沒有經過四人小組的同意,因此激起了四人小組和華夏內部人士的不滿。 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是林義相。這位留學法國的經濟學博士,曾在證監會信息部擔任副主任,被內部人士評價為“極有個性的人”、“敢跟領導拍桌子”。 2000年的某一天,林義相就拍了趙大建的桌子。當時,負責承銷嘉陵股份的張志云、郭強欲將1801萬股嘉陵股份流通股以低于市場價值20%協議轉讓給某公司,但在過戶時被上交所駁回。此二人均為趙大建從國泰證券帶來。 隨后,在張、郭二人的操作下,該股份從市場上賣出后,仍欲將利潤劃給該公司,但被林義相制止。林當時大發雷霆,并在趙大建辦公室拍了桌子。 據說,林義相當時還拒絕與趙大建舉薦的華夏江西分公司總經理方某見面。此人曾在原國泰證券受過紀律處分,而其任命也未經四人小組討論。 2001年,對華夏管理層心灰意冷的林義相選擇了離開。隨后,他自行組建了業內知名度甚高的天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至今。 在當時,趙大建對于華夏董事長職位似乎唾手可得。 令人納悶的兩支重倉股 然而,隨后兩支重倉股的巨額損失令趙大建陷入困局。在華夏內部,對趙大建的傳聞通常與華夏老莊股——太極集團(資訊 行情 論壇)和西藏礦業(資訊 行情 論壇)密不可分。 據知情人士介紹,華夏證券是在2000年10月在太極集團每股16到17元價位時開始建倉的。截至2001年12月31日,華夏證券以持有895.43萬股成為太極集團第一大流通股股東,占總股本3.54%。靠“曲美”一炮打響的太極集團是一家資質不錯的上市公司。 華夏在建倉一個月后,太極集團連拉兩個漲停板,股價竄升至22元,直至次年股價再被拉升至29.85元,甚至在2002年“6.24”行情中出現了37.99元的歷史高位。 但令外界不解的是,按照股票市場操作規律,華夏在此期間任何一個階段出倉均能大賺一筆,但華夏并沒有這么做。即使大盤在“6.24”行情之后一路陰跌,華夏證券也不曾出貨。 相反,2002年第四季度,華夏證券繼續增持股份,達1196.84萬股,占總股本4.74%。而其股東人數則從1999年底的19485戶一路下行,至2003年9月30日,已不到3000人。 據知情人士透露,截至2002年6月20日,華夏證券已經掌控太極集團70%左右流通盤,即超過5000萬股的股票。該人士稱,這些流通股都是以委托資產單位出現,這些單位包括浦發財務、明正投資、麗晶新、華夏世紀、大核財務等。 然而事實上,太極集團正在走下坡路:2001年太極集團股票的每股收益為0.40元,隨后逐年下滑,到2003年只有0.226元。 截至2003年11月20日,太極集團報收18.09元,華夏證券以其名義所持市值達21650萬元,較此前最高價位37.99元,蒸發市值達2.38億,損失過半。但如果按照其實際控制的70%的流通盤計算,損失更大。 至今,華夏高層也不愿對這項虧損作出合理的解釋。而通過趙大建介紹運作太極集團股票的一位負責人在華夏接收了太極集團大量流通股之后離開了華夏。 而西藏礦業更是謎團深鎖。據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西藏礦業的倉位在虧損之前表現為委托資產管理賬戶,但在虧損之后卻通過三次劃賬進入華夏資產賬戶,以華夏持股800萬股西藏礦業公之于眾。而此時,其每股虧損已達到50%。 投資西藏礦業的資金究竟是華夏自有資金還是委托管理的資金,不得而知,其間隱秘之處也不為外人所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為華夏自有資金,虧損之前表現為委托資產管理賬戶有轉移利潤的嫌疑;而如果是他人資金,虧損之后劃入華夏則有讓公司背包袱的嫌疑。 據悉,當年操作西藏礦業的華夏證券重慶分公司總經理王林已被免職。但此人與趙大建關系甚密。當年在重慶分公司時,王林車牌號用的是趙大建的生日,此事在華夏內部傳為笑談。 機構整合風波 華夏證券的經營狀況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2001年5月,周濟譜突然空降華夏,宣布就任董事長。與此同時,北京市委組織部有關領導對趙大建用人問題提出質疑。 有關周濟譜的來歷知之者不多,有人稱周原是東北華聯董事長。但對于周的空降,華夏內部人士卻深諳其意:“他是來處理投資失誤問題的。” 由于周濟譜的空降,趙退居其次,擔任總裁一職。華夏很多人認為,二人的矛盾從一開始就埋下了禍根。 在華夏內部,周、趙二人的性格形成鮮明對比。員工對周的評價是比較有主見,行事雷厲風行;而趙表面敦厚溫和、缺乏主意,卻不露心計。周雖然單槍匹馬入主華夏,但頗得人心。 尤其是周濟譜四方游說老股東增資擴股,引入了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公司、酒泉鋼鐵集團等新股東,最終為華夏增資擴股17個億。此舉被內部員工大為稱贊:“如果沒有這次增資擴股成功,華夏可能早在一年半前就先于南方證券出事了。” 但周、趙二人的矛盾最終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2003年初,周濟譜進行了第一步機構整合,將華夏位于廣州與深圳、四川與重慶的營業機構合四為二。 今年初,周采取第二步措施,將四川、重慶、甘肅、陜西的營業機構整合為一個分公司。類似的整合也在其他省份進行。最終,將華夏分布于全國的二十幾個分公司整合為12家分公司。華夏因此一年可以節省五六千萬元成本支出。 機構整合、人員調動將可能直接瓦解原已成型的利益格局,從而遭招抵制。 在此期間,周還著手對太極集團、西藏礦業兩支股票不正常操作進行初步調查。 2003年5月1日,周濟譜憤然下達“經營管理十大禁令”,其中提出:不準賬外經營;不準擅自對外擔保;不準私設小金庫;不準搞任人唯親。 然而,周濟譜的“整風”行為反倒使其更加孤立。導致在今年年初的干部考核中,周濟譜以較低支持票數排在趙大建及其他高管之后。 此事最終沒有瞞過北京市有關部門。 同時為北京市有關部門關注的還有華夏2003年的財務報表問題。據公開數據顯示,2003年6月底,華夏證券的凈利潤虧損2.09億元,在券商中排名倒數第一,但到2003年底,華夏證券實現盈利7000萬元。這意味著,華夏必須在2003年下半年掙到將近2.8億元的利潤才能自圓其說。 誰來挽救華夏 華夏究竟虧損多少一直沒有公開數據,華夏一位中層干部對記者說,華夏再不重組,就活不下去了。 華夏能否得到重組,取決于北京市政府的決心。目前北京市除華夏證券之外的金融資源主要有:北京國投,其信托投資業務尚不如深圳、重慶;北京證券,規模小,在業內不具備競爭優勢;首創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內部的證券業務規模也較小;北京市商業銀行,被納入國家管理體系,北京市難以企及。 比較而言,網點布及全國、具有老牌券商資格的華夏證券于北京市而言,重要性可見一斑。這是北京市挽救華夏的直接動力。 其次,挽救華夏也來源于市場各方面的期望。眼下金融改革進入最艱難的時刻,有關方面希望券商能形成金融改革主力軍,作為資源優化配置系統的一部分,發揮作用。 另有傳聞稱,有外資機構對重組華夏頗有興趣。為避免華夏讓與外人,北京市政府立即展開了重組行動。 據稱,今年以來,北京市就不斷邀請業內有成功重組經驗的專家在北京商議重組華夏事宜。 事實上,令北京市充滿信心挽救華夏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華夏尚有一定的自救能力。 據了解,目前華夏正在北京市政府的幫助下進行自救的努力。主要是針對兩個1999年以前的投資項目收回資金。據悉,其中一個項目如果談判成功,有望收回十多億元資金;而另一個項目有望從中收回六七億元的投資收益。 據內部人士稱,這兩個項目將可能為華夏填補大部分窟窿。 另外,華夏已獲準進入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并向證監會遞交發行總額在七八億元的公司債的申請。 有業內人士評價說,北京市政府的思路是:讓華夏自救一把,再拉一把。 但北京市將如何挽救華夏?在華夏前景不明以及虧損狀況下,讓股東增資擴股顯然勉為其難。 以目前看來,京泰集團似乎是挽救華夏的最佳人選。 該集團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在香港的“窗口”公司,是北京市在海外最大的綜合性企業集團,集團的資產規模高達200多億元,旗下有赫赫有名的北控、燕京啤酒(資訊 行情 論壇)、王府井(資訊 行情 論壇)百貨以及三元乳業等公司。 根據記者掌握的信息,因多元化戰略而背上包袱的京泰集團正打算將燕京啤酒、王府井百貨以及三元乳業等股份賣出,而置換優良的基礎設施資產。所置換的資產將圍繞北京市自來水、污水處理、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項目,逐漸向外省市延伸。 華夏證券大股東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的資產顯然是京泰集團覬覦已久的。不僅其資產優良,而且北京市即將提高自來水價也為之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獲利空間。其旗下的北控曾與自來水集團第九自來水廠簽有20年的BOT協議。 華夏證券重組的成本究竟由誰來負擔?是否會是眼下有求于北京市政府拿基礎設施單子的京泰集團,還很難預料。京泰重組華夏的說法至今還停留在市場猜測之中。 那么,安排黎曉宏接管華夏用意又將何在?據了解,黎曉宏在京泰就主要負責資本運作,是一個專門解決難題的業內高手,兼之曾在北京市一輕局就任局長,在北京有極深的人脈。 但是,北京市國資委副主任白金榮則反對京泰重組華夏的說法。他認為京泰是做實業的,并不具備重組證券公司的優勢。 無論何種方案出臺,如何才能保證華夏證券今后不再犯錯呢? 華夏證券一位資深人士說,關鍵要解決機制問題,例如怎樣將總公司與分公司的矛盾降到最低。 其次,他認為人的問題比錢重要。“怎樣組織一個具有職業操守和具有高超技能以及眼光的團隊遠比注資對于華夏重要。”他說。 也有業內人士反對盲目給券商注資。反對者的理由是,券商的問題不是資金的問題,越注資窟窿越大。反對者提出,政府的救助行為不能扭曲市場的競爭關系,應該通過市場淘汰讓券商的股東和員工著急起來,建立制約機制。 相關報道: 聚焦兩大問題券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