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董風波疑云重重:鄭俊懷俞伯偉為何翻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01日 13:54 南方日報 | ||||||||||
6月29日,伊利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2003年度股東大會如期在呼和浩特公司總部舉行。除常規表決外,此次大會有兩點引人注目:一是公司監事會提出臨時提案,撤回由6月16日臨時董事會通過的在此次股東大會上表決罷免獨立董事俞伯偉的提案,但同時提議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并提請審議罷免俞伯偉,結果該項提案獲得通過;二是王斌與俞伯偉兩位獨立董事發表口頭獨立意見,繼續堅持前期立場。
伊利股份罷免獨董風波起始于6月8日。先是俞伯偉、王斌等三位獨立董事就公司國債投資、管理層家屬持有公司股份等伊利股份尚未公開披露的信息向包括董事長鄭俊懷在內的部分高管提出了質詢。16日,伊利股份召開臨時董事會,通過了罷免俞伯偉獨立董事資格的議案,使罷免風波驟然升級。17日董事會公告發布當天,伊利股份股票跌停,市值蒸發近5億元。多年來被視為績優股的伊利股份陷入到獨董風波的漩渦。為何伊利股份毅然決然要罷免俞伯偉?俞伯偉緣何不依不饒?事情果真如雙方表述的那樣,旨在維護公司健康發展嗎?綜合觀察分析前前后后的報道,看來,伊利獨董罷免風波背后的疑點還真不少。 疑點之一: 當初為何聘任斯人? 俞伯偉何許人也?資料顯示,俞伯偉來自上海,現年44歲,市場營銷與國際工商管理博士,曾任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師、上海亞商企業咨詢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等職,現任藍程咨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按照俞伯偉本人的說法,“1999年伊利遭遇危機后,委托亞商提供管理咨詢,這個項目由我負責。做了很多有成效的工作,對伊利也積累了感情。2001年,鄭俊懷董事長請我出任獨立董事,并建議我以社會關系注冊咨詢公司以規避獨董不得兼職公司業務的規定。我就以親屬名義注冊咨詢公司為伊利服務”。證監會2001年8月頒布的《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明文規定:為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屬企業提供財務、法律、咨詢等服務的人員不得擔任獨立董事。當初伊利股份為何置證監會禁令于不顧,聘請俞伯偉作獨董?而俞伯偉為何要“曲線救國”?這其中難道僅僅是由于“感情”因素嗎? 疑點之二: 現在為何執意要罷免斯人? 17日伊利股份董事會公告發布當天,伊利股份股票跌停,市值蒸發近5億元。也許,這是伊利沒有料到的,也是不愿看到的。但6月29日,公司監事會提出臨時提案,在撤回由6月16日臨時董事會通過的在此次股東大會上表決罷免獨立董事俞伯偉提案的同時,提議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并提請審議罷免俞伯偉。這里面究竟是什么原因,驅使伊利有如此堅定的信念罷免這位當初公司執意聘請的獨董?表面上看,罷免的理由是“2003年以來,由獨立董事俞伯偉先生之主要社會關系是擔任主要職務的公司,與本公司進行了關聯交易,且交易數額較大,對于前述關聯交易,俞伯偉先生事前未按照相關規定,向公司進行通報并履行相應回避表決程序”。但仔細想想,這種關聯交易,難道董事會真的一無所知?如果說監事會不知情尚有可原,但是董事會絕對不可能糊涂到這個地步。如果說俞伯偉沒有回避有責任,那么伊利董事會批準這種合作責任更大。假如關聯交易不是真正原因,那么,背后的真實緣由到底是什么呢? 疑點之三: 國債投資還有多少虧空? 伊利獨董罷免風波起因之一就是俞伯偉、王斌等三位獨立董事對公司國債投資進行置疑。6月18日,伊利股份公告承認,公司2002年11月26日起在閩發證券北京營業部買賣國債,2004年3月才撤銷委托轉入金通證券上海營業部,累計投資國債4.17億元,最高峰使用資金為3億元,目前國債余額為1.4億,凈虧損1700萬元。6月19日,伊利股份再次承認,2004年1月至3月間,公司通過控股64%的子公司又在上海買賣國債累計2.29億元,截至6月16日,國債余額1.04億元,凈虧940萬元。由于公司未能及時準確地向投資者披露信息,因而公司的誠信度大打折扣。而這種擠牙膏似的披露,讓人不能不產生懷疑:伊利股份的國債投資的虧空究竟還有多少?所公布的是否是國債投資的全部額度?如果俞伯偉不提出置疑,伊利股份是否要繼續隱瞞下去?而且,公司資金還有沒有其它窟窿,也讓人心存疑慮。今年首季季報顯示,伊利股份經營現金流由去年末的5億元變為負2000萬元,應收賬款增加8000萬元,這其中的原委目前還沒有個明確說法。 疑點之四: 華世商貿究竟為何物? 管理層家屬持股問題也是俞伯偉置疑的重要內容。伊利股份稱,公司第五大股東呼和浩特市華世商貿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2月,當時由公司兩名中層管理者名義注冊,目的是為解決管理層持股,2002年該公司由公司五名中高層管理者家屬以個人出資的形式增資,增資后注冊資本為465萬元。通過協議轉讓方式,該公司以3.6元的價格受讓呼和浩特市立鑫實業公司持有的伊利股份社會法人股393萬股;以3.8元的價格受讓天津常印印刷廠持有的法人股91700股,以6.35元的價格受讓長春市勝利糧油公司持有的法人股202541股,該公司共持有伊利股份社會法人股4224241股。伊利股份2003年7月實施10轉增10的方案后,該公司持有8448482股至今(占總股本的2.16%)。因政策因素,為規范運作,公司高管家屬所持有的該公司股權近期已依法轉讓給他人。有心人可以算出,華世受讓法人股的最低價為3.6元,最高價為6.35元,全部收購完成所需的資金為1500萬左右,管理層的這筆巨款從何而來?這些伊利以前都沒有公告披露過。而且,據6月25日《新京報》的報道,華世商貿持有的2.16%的伊利股份股權是6月11日轉讓給他人的,恰恰在獨董風波爆發后的幾日內。更讓人吃驚的是,844萬股股權的受讓人竟然是工薪階層。收入不高的工薪階層是不可能拿出這么多錢的。華世商貿葫蘆里究竟賣的什么藥?美其名曰規范運作,但是為何又是在這個節骨眼上轉讓股權?實在讓人琢磨不透。(本報記者 王鴻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