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中小企業板頻道 > 正文
 
中小企業板一股獨大惹爭議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28日 16:09 證券市場周刊

  私人資本“一股獨大”在經營方面帶來的正面效應可能會被其潛在的道德風險抵消。

  本刊實習記者 朱曉瑾/文

  6月25日,隨著首批公司在深交所集中上市,中小企業板正式登陸中國資本市場。與主板相比,中小企業板既有鮮明的特點又一脈相承,這個新生的板塊從一開始就遺傳了一股
美女啦啦隊招募中 天堂II初章 戰亂魅影
搶注旺鋪得超值禮物 新浪免費郵箱升到30兆
獨大,只不過不是國有股的一股獨大,而多是民營資本的一股獨大。

  隨著中小企業板的批量上市,民營資本的一股獨大可能給監管帶來更多的挑戰。

  發行之困

  搶得首批中小企業板發行的頭彩,對于主承銷商來說是一件風光的事。然而,永新股份的主承銷商東方證券卻頗有些難言之隱。

  6月16日,永新股份宣布登陸中小企業板。與此同時,該公司公告,6月20日前將完成向老股東每10股派5元的行動,共分派紅利3500萬元。消息一出,輿論嘩然。“上市前分家底”這頂帽子,讓主承銷商都覺得很沉。

  東方證券永新項目負責人車達飛對《證券市場周刊》坦言了這種公眾和媒體的壓力。對于媒體的質疑,主承銷商覺得頗為委屈,因為在他們看來,公司在上半年進行年度利潤分配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特別是永新作為外商投資企業,更是注重每年的投資回報。永新股份自1994年開始盈利至今,每年都保持一定比例的現金分紅,2001年度每10股分配現金紅利2.50元,2002年每10股分配現金紅利1.50元,2003年度每10股分配現金紅利5.00元。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公司一貫進行現金分紅,也應該是投資者選擇企業的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至于派現比例,車達飛認為,2003年永新股份每股收益0.61元,每股派現0.50元,派現比例為82%,并不是一個不正常的派現比例,永新股份2001年每股收益0.30元,每股派現0.25元,派現比例為83%,公司分紅派現主要是公司考慮下一年度的投資計劃等因素。

  雖然主承銷商的解釋不無道理,但并不能就此打消投資者的疑慮,而且,這種疑慮是針對整個中小企業板的。此前,首家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新和成以每10股派發紅利6元,一次性派發的現金紅利超過5000萬元,成為中小企業板一大新聞。與此類比的還有滬市新股——日資控股的寧波東睦,該公司在掛牌后也決定向老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8.5元,5950萬元現金將流進老股東腰包。創業者通過派現實現創業利潤本無可厚非,但過高比例的獎賞,卻構成對未來流通股股東利益的威脅。特別是當這種高額套現成為潮流的時候,其制度成因就值得探討了。

  其實對私人資本“一股獨大”的可能風險的擔憂不僅限于流通股股東,與發行公司休戚相關的保薦人也有某方面的擔憂。

  盾安環境主承銷商國元證券項目負責人傅賢江對《證券市場周刊》表示,和國有股份占控股地位的企業相比,民營企業,特別是實際控制人為某一自然人的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可能會相對弱一些,確實存在更大的道德風險。

  但是作為主承銷商,讓他們擔憂的倒不是大股東風險,而是公司的投資決策風險。他說,在個人控股情況下,老板在企業內一般很權威,底下人相對較弱,一旦形成一言堂局面,決策上可能存在很大風險。他表示,他們為公司做發行上市輔導時,也曾私下與公司高層討論,怎樣平衡董事長和總經理之間的挑戰。雖然公司方面表示他們的員工很堅持原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但恐怕保薦人也只有以觀后效了。

  專家之爭

  細數主板市場上市公司,對中小股東的侵權事件著實不少,人們往往將其根源歸結為“一股獨大”。現在中小企業板的推出,一準的私人資本控股,再加上主板市場上逐漸增多的家族、家庭控股,人們的此類擔憂更為加重了。現在的私人控股、家族控股,少了一個直接的行政約束,多了一個絕對權威和一致行動,便利了做出損害公眾投資者利益的經營決策。

  中國人民大學會計系教授王化成長期從事公司治理結構研究,他認為,從國外的研究成果來看,上市公司大股東一般有兩大作用——“攫取之手”和“援助之手”。大股東往往伸給上市公司“攫取之手”,或者是先假以“援助之手”,但之后仍會伸出“攫取之手”。他認為,私人資本控股使得企業經營有明顯的個人色彩,并且缺乏有效的約束,所以在決策中更容易導致對其他股東利益的傷害。北京邦和財富研究所所長韓志國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后竇晴身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單就這兩種形式的“一股獨大”而言,研究者們更傾向于支持國有股的控股權,這就難怪普通投資者對中小企業板擬上市公司存在這么多擔憂。

  但是,對此問題也有不同的聲音,北京中富創業投資顧問公司總經理馬強就持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民營控股并不必然伴隨更大的道德風險。他說,在國有資本控股情況下,如果控制性股東不想讓上市公司把所有的錢分給股東,就只有拿走,所以轉移上市公司利潤這類黑幕在國有股“一股獨大”的公司中大量存在,這是由國有企業的體制決定的。但是,民營企業情況不同,由于企業是自己的,而把上市公司的錢放在自己錢包里是要承擔法律風險的,所以如果不想把所有的錢分給股東,可以采用不分也不拿的形式,把它放在公積金里,或者用來再投資,增強企業盈利能力,所以轉移利潤的情況就會比較少。

  事實上,不論何種性質的股份,要想從上市公司得到實實在在的回報,根本上有賴于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長,以及能否為廣大股東帶來更多的回報。

  馬強非常看好中小企業的股東回報。他說,相較于國有企業,民營背景公司在經營機制等各方面更為靈活,因而更有競爭力。國有企業改制上市幾年之后,往往就會出現業績的大幅下滑,而民營企業的增長潛力卻不斷地顯現出來。2003年中國GDP達9.6萬億元,其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的貢獻占到了60%以上。馬強認為,以私人資本為控制性股東的企業直接為個人利益服務,因而更加關注資本增值和降低損耗決定的。

  但是,王化成依然認為,私人資本“一股獨大”的這種正面效應可能會被潛在的道德風險抵消。他認同私人資本的逐利性可能帶來私營背景企業利潤的更快增長,但是他同時表示,任何一個控制性股東實際上都希望公司發展好,但是一旦公司發展好,又可能反過來助長道德風險。因為在企業業績的增長滿足了各種條件之后,業績的繼續增長就不再是控制性股東的最佳選擇,公司的利益就可能被控制性股東加以轉移。而私營資本更加關注個人利益,所以業績增長的好處更傾向于被轉移。

  不過,本質上,王化成的觀點考慮的仍然是道德風險問題,對股權結構中的私人資本“一股獨大”可能在公司經營方面帶來的正面效應,實際上得到了上述兩位人士的認同。

  一股獨大不是公司治理低效根源

  “一股獨大”問題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關注,實際上反映的是人們對公司治理結構的擔憂。那么,“股權結構”的分散與集中是否必然對應于“公司治理結構”的優劣呢?

  竇晴身認為,一股獨大并非我國獨有,從全球實踐看,無論股權高度分散的英美模式還是股權高度集中的德日模式(東南亞家族式為特征的公司治理模式,實質上也是股權高度集中的模式),在公司高增長時期都存在一股獨大問題。1988年的一項統計表明,美國有相當多的上市公司最大股東持股比例超過51%;1990年,德國最大的170家上市公司中85%的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在25%以上,到1999年,最大的102家上市公司中,46家公司中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超過50%。

  并且,竇晴身認為,一股獨大也不是公司治理低效的根源。他介紹說,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人們往往對一股獨大給出不同的評價。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公司在汽車、家電、計算機、鋼鐵等市場上與德日公司競爭遭到慘敗,人們將其歸結為德日股權集中的公司治理模式的高效;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美國經濟開始復蘇,并實現了史無前例的持續增長,而幾乎與此同時,德日經濟不約而同地趨緩。這時候的輿論又認為英美模式比德日模式更優越。但實際上,在上述統計中涉及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較高的公司都保持了較高的增長,并擁有高效的治理結構。從個案來看,微軟公司最具有代表性。微軟上市時,比爾.蓋茨一人持股比例超過47%,到目前為止仍高達24%,而微軟公司不僅保持強勁的增長力,其治理結構的效率也為全球典范。因此,竇晴身認為股權結構多元化不是公司治理的有效手段或必要前提。

  此外,他認為,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結構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其決定因素,公司的資本結構才是公司治理結構的核心決定要素。股權的適度分散并不一定帶來公司治理結構的優異,關鍵在于信息披露、管理部門的監管,甚至也涉及債權人等問題。

  另外,王化成和韓志國也主張,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結構并沒有必然的對應關系和搭配組合。但是,韓志國同時強調了國內的制度問題導致了股權結構中的“一股獨大”對公司治理結構的消極影響。

  韓志國認為,在國有企業中,一股獨大只是股權結構的表象反映,其實質是一股獨霸,是控制性股東對公司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的全面控制。這種扭曲的股權結構導致扭曲的決策機制,從而使股份公司的優勢不能發揮,造成了中國的股份制經濟空有皮毛,沒有把握股份公司的核心要義——權利義務的對稱統一。他認為,現在私人資本一股獨大對公眾投資者的利益侵害,說到底也不僅僅是股權結構問題,而是一個制度問題,在發行上市、分紅派現、配股再融資等各個環節,控制性股東對中小股東的利益侵害實際上源于制度缺陷。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
土耳其人質遭綁架
第三輪朝核六方會談
財政部審計署報告
曾慶紅李長春出訪
行政許可法7月實施
鳳凰衛視中華小姐大賽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不良信息舉報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