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板命運多舛 開盤前夕四大特點昭然若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21日 10:42 證券市場周刊 | ||||||||||
同日報道: 中小企業板可謂命運多舛,一波三折。從創業板概念的提出,到高科技板的折中,再到深交所停發新股,其間歷經構思、爭議、等待、失望、期許……歷時五載,如今終于舞
本刊記者 耿馨雅 王凱/文 “ 中小企業板的啟動對中國資本市場來說是邁出了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一步,對于深圳甚至整個廣東省來說更是促進民營經濟和整體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前提。”在5月27日舉行的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企業板塊啟動儀式上,不止一位來自監管部門的相關人士在接受《證券市場周刊》采訪時這樣表述。 中小企業板曲折登場 中小企業板作為分步實施創業板概念的提出到最終正式啟動歷時兩年,而且從正式的名稱到交易規則中間幾經變革。而創業板的提出則更早在1998年12月,當時的國家計委向國務院提出“盡早設立創業板塊股票市場問題”,國務院要求中國證監會提出研究意見。此意見立刻有了下文,1999年1月,深交所就向中國證監會遞交了《深圳證券交易所關于進行成長板市場的方案研究的立項報告》。 時值全球高新技術和創業投資蓬勃發展的時期,而當時的深圳市更是定位于極力發展高新科技和創投資本,鼓動在深交所推出創業板主要是深圳市政府的行為,因為創業板的設立會進一步吸引更多的創業投資和科技人才流向深圳。“深圳市政府當時將深交所看做是深圳市的深交所,而不是全國的交易所。深圳市希望在深圳開設創業板來鼓勵高新技術的發展,出發點雖好,但時機卻有問題。”經濟學家劉紀鵬說。 為了爭取早日在深圳交易所推出創業板,深交所馬不停蹄地做好了創業板包括組織體系、法律法規體系、證券公司系統技術體系、市場規則體系等的建設和準備工作。2000年10月份開始,為了備戰創業板,深圳證券交易所的A股新股發行(IPO)及上市被停止。然而,事情并沒有按預先設想的軌道發展。由于看到了按照創業板的標準上市的公司存在的巨大風險,而2001年全球的科技網絡泡沫逐漸破滅,海外的創業板或者二板市場遭遇了巨大困難,因此,在深交所推出創業板的設想被束之高閣。深交所同時也進入了長達3年多的停發新股時期。 有交易所權威人士透露,深圳停發新股后創業板遲遲未能推出,主要原因是中國當時整個資本市場的成熟程度遠遠不夠,達不到推出創業板的要求,因此遭到了多數學者專家的激烈反對。反對原因主要是認為創業板的上市條件太低,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并未成熟,主板市場都還存在過度投機的弊病,創業板更是無法保障投資者利益。此外,創業板的推出很可能對當時的主板市場造成嚴重的沖擊。 停發新股而且暫不推出創業板顯然使深交所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蕭條期。根據國信證券的一份研究表明,從一級市場凍結資金流失情況看,深交所停發新股后平均每個月流失凍結資金數量約在2830億元。從二級市場資金流失情況看,按當月上市新股統計,在停發新股后的近3年中,深市平均每月流失約50億元,3年累計流失二級市場交易資金近1800億元左右。二級市場交易資金的流失直接導致股票交易印花稅的流失,深市停發新股的3年平均每年流失印花稅收入4.3億元左右。 此外,在過去的幾年中,深交所停發新股,導致深圳的資金流量減少,直接影響了深圳金融業以至整體經濟的發展。比如對證券公司的運作影響在不斷加大,為了方便新股發行和承銷,部分證券公司遷址上海的趨勢已愈演愈烈,一些新組建的尤其是具有外資背景的證券公司首先考慮選擇上海而放棄深圳;新成立基金管理公司特別是具有外資或合資背景的基金公司在注冊地的選擇上更多傾向選擇上海。停發新股以后深圳金融業在全國的地位呈下降趨勢。 如此不平衡的發展使得深交所必須另辟蹊徑。創業板推出顯然要等待時機,而且看似遙遙無期,而簡單的重提發新股又與“政策的連續性”相悖。為避免出現不必要的風險,穩步前行,2002年11月,深交所在給中國證監會《關于當前推進創業板市場建設的思考與建議》的報告中,建議采取分步實施的方式推進創業板建設。而被稱為風險投資之父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也針對穩步推進創業板提出了分三步走的建議:第一步是把發審委已經通過的小盤股集中起來,開辟中小企業板塊;第二步是適當降低條件,逐步擴大這個板塊;第三步是條件成熟時建立一個完整、獨立的創業板。這個“分步走戰略”被業界認為是巧妙地解決了理論與現實的矛盾,也是權衡利弊的結果。 “分步走戰略”最終得到了最高程度的認可。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完善資本市場結構,豐富資本市場產品。規范和發展主板市場,推進風險投資和創業板市場建設”。2004年2月,國務院關于發展資本市場的九條意見中又提出,分步推進創業板市場建設,完善風險投資機制,拓展中小企業融資。至此,中小企業板塊的推出水到渠成。“包括深圳市政府在內的各方人士為了中小企業板的推出都付出了最大努力。”有資深業內人士如此描述。 中小企業板不是創業板 中小企業板雖然作為創業板分步實施過程中的一步可以說有了重大突破,但是中小企業板卻并非創業板。“目前中小企業板上市的企業除了盤子小于等于3000萬,其他標準與主板完全沒有區別。也就是說,持續3年盈利等條件同樣適用于中小企業板上市的股票。一方面來看,這類股票相比真正的創業板股票風險更小,但同時從其前幾年連續經營已有的業績增長情況基本上可以推斷今后的經營情況,這樣想象空間就不大,成長性也不會像真正創業板的股票那樣高,因此,對待中小企業板的股票更多的是要像對待主板的股票而不是創業板的股票。”有資深業內人士如此認為。 該人士還指出,其實推出中小企業板并不是創業板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說,未來有可能推出的創業板并不是一定需要中小企業板作為過渡,因為真正的創業板應該是給那些成長性好、需要資金的創業企業,同時更重要的是要給那些風險資本以退出渠道,現在的中小企業板根本上沒有解決這兩大問題。因此更應該將中小企業板看做一個各方博弈所產生的替代品。 對于市場之前最關心的中小企業板會否采取全流通的方式的疑問,中小企業板給與了否定回答。在中小企業板的啟動儀式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強調,要循序漸進,層層推進,欲速則不達。中小企業板塊不采取全流通是為了減少阻力,不把矛盾都集中在一起。 在記者近期對基金經理、券商和私募基金等資金的廣泛采訪調查中發現,大家普遍對中小企業板上市后的表現反映比較冷淡,認為不會過度炒作的為主流觀點。理由如下,第一,炒作需要概念,從目前發行的股票看,資質與主板類似,而且在沒有突出的業績支撐下爆炒小盤股的時代已經過去;其次,炒作后需要有套現的機會,目前市場難有資金為這類股票接盤;第三,中小企業板上市的基本上都是民營企業或者家族企業,民營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風險同樣存在,究竟管理層是不是具有以全體股東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還有待于觀察,但新和成剛剛上市就大比例向老股東分紅的做法令投資者比較失望。“我們不會因為某只股票是中小企業板的股票而購買,而更多的會像對待主板上市公司一樣從基本面去衡量其購買價值。”國聯安基金公司德盛小盤基金經理袁柏南認為。 江浙企業為何領軍“新八股” 中小企業板啟動開始,每天都有一只新股刊登招股說明書和發行公告。但有權威消息透露,前8家發行股票的公司將于6月25日集體上市交易,也就是說,這8家企業將成為中小企業板的首批“元老”,其紀念意義和示范效應完全可以和當年的“老八股”媲美。 盡管中小企業板開在了深圳,但在第一批發行股票的8家企業中,卻是由江浙企業占了半壁江山,其中又有3家都是浙江的企業,相對而言,曾經以私營經濟發達而聞名全國的廣東地區只有珠海和深圳兩家。浙江民營經濟在這一回合的競爭中顯然占了先機。 有這樣一組關于東南沿海省份浙江的數據:國內民營經濟最為發達的浙江省經濟總量居全國第4位;近20年經濟增速平均每年達到13%,大約高出全國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在全國11萬億居民儲蓄存款中,浙江省占據1/10左右……這些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的“硬指標”足以令浙江人興奮。 同時,在浙江經濟中,非國有成分居主導地位。有關資料顯示,浙江的私營企業數量已經突破30萬戶,非國有經濟產值貢獻上升到了95%以上。在浙江省68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26家為民營企業控股。在浙江省140多家擬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更是占了85%。 據有關消息稱,目前已經“過會”的浙江中小企業(發行5000萬股及以下)已經達到10家,占已經過會企業的將近30%,是全國過會企業最多的省份。通過比較發現,這些企業除了規模較小而且具備一定的科技含量外,另一特點就是成長速度較快、特定市場的占有率高。 對于“勢利”的投行人員來說,民企扎堆的浙江顯然成了投行人員必爭的寶地,有資深投行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江浙一帶已經成了投行人士必爭的寶地,因為江浙可能一個縣就有十幾二十家成長性好,值得培養的上市資源,而其他地方可能一個省才有同樣多的資源。所以,盯緊江浙的企業就等于大大節約了資源開發的成本。而且江浙民營企業主對上市的興趣很濃厚,都希望都過上市做大做強。 曾經在浙江度過大學生活的富國基金管理公司投資總監陳繼武談起浙江現象頗有幾分感慨,他對浙江人那種堅忍不拔的艱苦創業精神有著深刻的體會。不過拋開感情色彩,以他作為基金經理的身份,陳繼武對浙江民營企業上市后如何進一步發展表達了自己的憂慮和期望。“當一個原本一兩個億規模的企業通過上市融資,再通過財務杠桿很快可以做到10個億左右的規模,但到達10億元銷售收入以后,便不得不面臨一個企業發展所必然經歷的瓶頸階段:主要是日常經營管理問題,做大后所聘請職業經理人的誠信問題,如何從‘縫隙經濟’突破進而融入到世界專業分工當中去的問題,如何進一步實現技術升級和產業梯度轉移的問題,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等等,”陳繼武說到,“浙江企業的前途并不全部都是艷陽天,能否富而思進并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正是投資界所關注的。” 新和成拔得頭籌有否特殊原因 作為中小企業板的第一股,坐落在距離杭州不足一小時車程的新昌縣的這家化工企業——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和成),一時間成為資本市場各界的關注的焦點。 新和成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業,新和成控股股東新昌縣合成化工廠持有公司93.77%的股份,在發行結束后仍然持有69.09%的股份,處于絕對控股地位。新和成董事長胡柏藩與股東胡柏剡是兄弟關系,合計持有新昌縣合成化工廠41.09%的股份,從而形成了對新昌縣合成化工廠及新和成的實際控制。 新和成主要產品為維生素E、維生素A、EMME等,以維生素E、維生素A價值計算,占全球產銷量的10%以上,規模已居全球前三位,EMME占全球的50%以上。公司目前的市場分別是內地、歐洲、美國,大致各占銷售額的1/3,產品出口量占總銷售的70%左右。 至于新和成可能面臨的風險,公司一位高管表示:“以2003年為例,公司對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金額約占公司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70.67%。由于公司的主要客戶和銷售渠道相對集中,因而公司產品銷售對主要客戶和銷售渠道存在一定的依賴性。如果這些客戶的經營狀況或與公司的業務關系發生變化,將給公司的銷售和經營業績帶來一定的影響。”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新和成的整個上市路程并不平坦。它是最早一批擬上創業板的公司,后來試圖轉向主板融資,但由于公司成立未滿3年,到2002年10月才向中國證監會申報發行材料。新和成原定的發行規模是4000萬股,后來減掉1000萬股,由于更改發行規模延后了上市時間,使公司成為所有尚未發行企業中過會時間最早的,無意中也增加了競爭力;同時,規模縮小正好符合了中小企業板塊的要求。 而究竟有沒有什么特殊原因使新和成成為“中小企業板第一股”?作為主承銷商的華西證券公司副總裁姜長龍表示:“新和成是去年5月30日通過發審會,在通過發審會的企業里是發行排隊時間最長的,企業的綜合條件符合中小企業上市的基本要求,新和成作為中小企業板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完全是按照證監會發行部工作安排的,沒有任何其他因素的影響。” 偉星不是科技股怎么也能入圍 浙江偉星股份公司(下稱偉星)刊登招股說明書的當天,就有證券投資界人士反映,“偉星算不上科技股,怎么入選了中小企業板的首發陣容?”的確,有“紐扣大王”之稱的偉星確實跟高科技掛不上邊,這點從公司人員構成上也得到了印證:公司現有本科學歷以上員工56人,大專以上學歷279人,分別占公司總員工的比例僅僅為2%和10%。 但是,中小企業板并不是創業板,因此,符合主板上市標準而盤子又小的偉星自然可以登上中小企業板。 偉星雖然代表不了被看做創業板“前傳”的中小企業板,但卻頗具“小產品打出大市場”的典型浙江地方特色。偉星是目前中國最大的紐扣制造商和世界最大的紐扣生產基地之一,主要以中高檔紐扣、拉鏈、金屬制品等為核心業務,已經成為雅戈爾(資訊 行情 論壇)、衫衫等國內眾多名牌服裝生產廠家、十大知名外貿進出口公司的主要供貨商,主導產品為“偉星”牌、“翠珠”牌中高檔紐扣。 同時,這個不起眼的市場具有容量大、行業進入門檻低的特點。偉星在紐扣的產量和銷售上達到了全國紐扣行業的第一位。根據中國服裝業協會輔料委員會的統計,2003年偉星高檔紐扣產量占全國的14.5%以上。談到公司競爭對手的情況,偉星副董事長張三云底氣十足:“目前國內紐扣生產企業大都屬于中、小型的,分布在溫州、嘉興以及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主要開發低質量、低價格的產品,競爭目標是中低檔紐扣市場;而國外紐扣企業才是公司的主要競爭對手。” 對于更細微的拉鏈行業來說,國內目前的現狀是拉鏈生產企業眾多,普遍規模過小,技術裝備水平低,產品質量檔次不高。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國產拉鏈的檔次和國際競爭力,以至于國際上著名的拉鏈品牌全被國外占有。不過偉星董事長章卡鵬有著自己的看法,他說不能因為這些存在的問題就對這個行業失去信心。由于拉鏈不僅是服裝的重要輔料,其用途遠遠超出服裝業,已經滲透到箱包、鞋帽、帳篷,甚至廣泛地應用于醫療衛生、人造草坪、軍隊武器及宇航等領域,市場容量已大大超過了紐扣。而中國拉鏈企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拉鏈生產企業必須在生產、規模和管理水平上實施名牌戰略。 對于公司今后的發展思路,張三云表示,“公司將通過提高生產水平、降低產品成本、提高技術創新的能力,使公司的銷售收入從去年約2.62億元的規模發展到2004年3.2億元的規模,到2005年銷售收入力爭超4億元。未來兩年內,公司紐扣的年生產能力將逐步發展到35億粒,并建立年生產能力達1億米的拉鏈廠,使公司無論是技術還是生產規模都保持國內領先行列。” 而方正證券的研究員則從風險角度提醒投資者,從公司業務構成上看,2003年偉星紐扣、拉鏈等服裝輔料的生產和銷售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一半以上,產品相對單一和應用領域相對集中是該公司存在的主要風險,如果要投資該公司,一定要對此多加關注。 惟一冠以科技名稱的精工科技 浙江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精工科技)是目前幾家浙江中小板企業上市公司中惟一在名稱上冠以“科技”二字的。據了解,精工科技也是較早過會的一家公司,時間是2003年6月12日,緊隨新和成之后,公司將通過發行3000萬A股,募集資金主要投向新型鋼結構建筑成套設備技術改造項目、聚氨酯、巖棉復合板成套設備制造項目、引進關鍵設備生產工程機械鋼結構臂架技改等項目。 公司董事會秘書黃偉明介紹說,公司目前產品銷售市場主要集中在國內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如浙江、江蘇、廣東、山東等,約占銷售總額的80%到90%。在穩定國內市場的同時,近年來,公司還加大了外銷力度,外銷比例逐年增長,至2003年公司建材機械專用設備出口比例達15%,紡織機械專用設備出口比例達到4%,市場遍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非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公司總經理邵志明堅定看好鋼結構建材設備行業。邵志明談到,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國家產業政策非常支持行業的發展,這些對鋼結構建材設備行業發展都是有利因素。另外,目前發達國家新型建材機械的產品多達2000種,而我國僅300多個品種,這在表明我國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的同時,也顯示了鋼結構建材設備行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精工科技為自己定下的目標是,力爭到2006年產品銷售收入達到6億元,使公司成為國內最大的新型建材機械、鋼結構成套設備研究、開發、生產、銷售企業,并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但是有專業人士認為,公司不利之處在于,主導產品特別是建筑、建材專用設備是國家新興產業,一般專用設備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容易引起國內不規范假冒企業的劣質產品低價惡性競爭。 最晚“過會”的大族激光 作為中小企業板發行的第8只股票,大族激光終于擠進了第一批,也是惟一的一家深圳本地企業,業內最初預測大族激光是最有可能成為中小企業板第一家的公司,“相對而言,大族激光技術含量較高,又有創投參與,最符合創業板的概念,而從銷售收入規模大小方面也符合中小企業的標準。”有基金經理對記者說。 之所以沒能拔的頭籌,公司的保薦機構聯合證券有關負責人認為,主要是因為公司在前8家里最晚過會,過會時間是今年的3月25日。而公司有關負責人更是表示,中小企業板的開設對中小企業來說非常有利,否則按公司的過會時間來說,不知道要排到什么時候才能上市。 目前位于深圳市商業最繁華地段也是最老地段華強北路附近的大族激光的辦公地點,從外面看起來非常破舊,但據公司總經理助理王磊介紹,目前公司辦公地點的形象的確與上市公司的名聲不符,但公司位于深圳科技園區的3萬平方米的兩幢辦公樓已經完工,開始內部裝修,10月份就將搬進新址。“現在的我們有點像當初的中興通訊(資訊 行情 論壇),起初是哪里有地方就去哪里設廠,但是由于發展速度飛快,不斷需要擴充,所以我們就決定圈一塊足夠大的地方將研發和生產放在一起。” 大族激光起步于1996年,現任董事長高云峰創辦了最初的大族實業(即現在上市的大族激光第一大股東),在風險投資熱興起前的1998年,大族激光就開始與風險資本親密接觸,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服務有限公司最終成為持股51%的控股股東,短短兩年后,根據回購條款,高新投以競拍方式成功套現2470萬元,且繼續持有大族激光5%的股權,如今高新投原始投資438萬元已翻了13倍,成為風險投資的經典案例。2001年大族激光進行了第二輪擴股,包括紅塔創投、華菱管線(資訊 行情 論壇)、招商局(資訊 行情 論壇)科技集團等都積極參股,借著增資擴股,大族激光的治理結構和股權結構更趨合理,談到與風險投資打交道,高云峰深有感觸的說,“創業企業找什么樣的風險投資,企業的需求是什么,創業者心里必須清楚,必須對企業的發展和創業投資的需求有長遠規劃,否則拿了錢也沒用。” 如今高云峰的夢想已經逐漸變為現實。大族激光自2000年已經成為國內行業龍頭,2002年主導產品激光打標機國內市場占有率達71.96%。短短幾年,大族激光就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專業激光設備制造企業。原本想上創業板的大族激光也終于首批登陸了中小企業板。 公司的主打產品激光打標機的應用范圍可以說非常廣泛,從紐扣上面的商標到電腦手機鍵盤,從衣料、皮革上面的印花到高檔工藝品的加工,都可以應用。而且其產品都有自主知識產權,附加價值比較高。公司目前1200名員工中有300名研發人員。“與國外的產品相比,雖然我們在質量可能還有差距,但是在價格和服務上國外產的機器沒法跟我們比。我們比國外機器便宜30%左右,而且一旦售出隨時提供上門維修服務。激光儀器屬于高科技產品,售后服務非常重要。”王磊說。 王磊介紹說,公司本次募集資金將全部用于增加目前主要產品的生產能力,資金到位后,本公司將嚴格按照計劃進行運作。項目建成大概需要3年時間,建成后將會給公司帶來8個多億的年銷售收入和1.5億以上的年利潤,而公司2003年銷售收入為2.8億。上市將對公司主要業務的開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發行價格最高的德豪潤達 去年銷售額達到9億的廣東德豪潤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德豪潤達)是珠海最大的民營企業,雖然地處離珠海市區很遠的唐家灣鎮,但是當地人倒是很多人都知道,因此記者沒費什么周折就找到了這家公司。公司位于珠海的科技園區,跟大多數城市的科技園一樣,這里也同樣地廣人稀,但是依山環水,風景優美。 對大多數投資人來說,德豪潤達并不出名,因為這家生產面包機等小家電的企業生產的產品全都銷往歐美,而且都是貼牌生產,也就是說,他們生產的產品并沒有自己品牌,但正是這樣的一家公司,以每股18.2元的的發行價成為第一批登陸中小企業板中的最貴的股票。也就是說,按照20倍的市盈率,該公司去年的每股收益為0.91元。公司一直以來都非常低調,但刊登招股說明書后包括記者到訪的當天,每天都要接待基金經理或者其他調研人員。 據公司董秘辦有關人士介紹,公司現有產品生產全部采用ODM/OEM方式,即為其他品牌商、零售商設計和制造產品。公司產品的主要銷售對象為國際著名的小家電品牌商和大型零售商,并通過大型零售商最終銷售給家庭消費者。2003年,本公司對前五大銷售客戶的銷售額占公司當期總銷售額的比重為56%。因此,銷售的集中也是公司最大的風險,一旦上述主要客戶出現經營困難導致需求下降,或轉向其他小家電供應商采購相關小家電產品,則可能對本公司的產品銷售產生較大影響。 對此公司也有自己的考慮,因為對一個小公司來說,在海內外市場開拓自己的品牌有相當難度,成本巨大,而自主設計貼牌生產既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價值,也節省了創立品牌的成本。據公司有關人士介紹,由于人工成本較高,美國目前已經幾乎沒有生產廠商自己生產此類小家電,而是全部轉給中國等亞洲國家生產,根據美國homeworld雜志統計,2002年美國市場共銷售面包機100萬臺,而德豪潤達2002年向美國出口的面包機達到50多萬臺,占據了美國市場50%的份額,與此同時,公司通過香港專業貿易商銷售的份額在逐漸減小,更多的開始采用公司直接向客戶銷售,2002年公司直接銷售的份額僅占總額的13%,其他均由香港專業貿易機構銷售;2003年,公司直接銷售和通過下屬子公司德豪潤達國際(香港)有限公司銷售的份額占到總銷售量的70%以上,大大減少了中間環節。 作為一個典型的制造型企業,德豪潤達也越來越重視研究能力,他們出口的產品大多數都是在符合客戶要求的前提下自主研發而成。而規模和市場份額是公司目前最大的優勢。因此,公司管理層表示,暫時不會考慮自創品牌,募集資金主要用來擴大生產線,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相關專題: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