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國資委嚴控國企金融投資 200億資金撤出股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13日 11:31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周依亭 張勇 上海報道 “7月1日前上海大型國企撤出股市”這一市場傳聞已經在上海乃至全國彌漫。6月8日,中央2臺在一檔經濟新聞中辟謠說,“國資委否認了曾做出過這樣的決定。” 但是,“近一段時間以來不斷有機構客戶將資金從營業部撤出,就拿我們營業部來
傳言起于對上海國資委一份文件的誤讀。事實上,根據這份文件,7月1日之前,并不會出現一刀切的國企資金急撤,只是部分資金離場,但是7月1日之后,影響會不斷延展。 無風不起浪 2004年3月,上海市國資委頒布了《上海市國有資產營運機構投資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中第十八條規定:“本辦法自2004年7月1日起實施。對本辦法施行之日前尚未完成的投資項目,原則上按原項目計劃實施。” 7月1日大限之說,由此而來。而實際上,《辦法》所限制的投資項目,只是控制“以后”,并不追溯“之前”。 《辦法》針對的是上海國資委的歸口企業,包括上汽、寶鋼等38家市屬大型國企集團。也就是說,從2004年7月1日開始,上海國資委將決定其掌管的6000億國資的投資方向和內容。 一位中央級別的大型國企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也看過這個文件,而且國資委是希望以上海為試點,轉而向全國推廣,進而加強對國有資產投資,特別是金融投資的監管。“如果全國施行,短期內對股市的影響會很大,但長期來看,能規避一些風險,減緩國有資產的流失。” 《辦法》中,最引人注目的有兩點。一是辦法第十二條規定:嚴格限制營運機構從事期貨投資、股票投資和委托理財、適度控制營運機構購買債券和基金;營運機構的金融投資規模和比例應當與自身的權益和財務融資能力匹配。 上海一家大型國企財務部員工向記者解釋,“一般政府出臺的文件,如果沒有細則說明,只要有‘嚴格限制’這一詞,我們基本會做到嚴格要求自己,不再從事這一類型的投資。就算申請,估計計劃書也很難被批準。目前,我們已經主動結束了委托理財的合同。” 另一值得關注的是第六條:“市國資委對營運機構的投資活動履行出資人職責,主要職責是:組織研究國有資本投資導向;審核營運機構的年度投資計劃,核準營運機構的計劃外投資項目,根據需要對營運機構重大投資項目實施備案管理;組織開展投資分析活動,對重大投資項目(含金融投資)組織實施稽查、審計、后評估等動態監督管理。 上海國資方面的有關專家認為,計劃內審批、計劃外核準,實際就是對國有企業的所有投資進行監控。此前,很多國有集團本身具備項目的審批權,只需要向國資委備案,而現在所有投資審批權利都要上繳到上海市國資委。 緣由 上海國資委出臺這一政策與眾多糾纏不清的委托理財糾紛有關。 前任蘭生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總經理常中被“雙規”,原因就是去年9月份常中背著公司董事會,共計投入6.2億元在海南橡膠中心批發市場進行橡膠期貨炒作,產生高達4億元的賬面損失。 上海國有企業參與股票與期貨等方面的投資行為以及帶來的風險已經引起了上海國資委的高度重視。 國資委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就上海國資委對其下屬國有企業的檢查情況來看,國有企業從事股票、期貨投資和參與房地產市場炒作的現象比較普遍,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和專業人才,風險的確比較大。 一位國有集團負責人透露,上海幾個大集團常年都有3-6億左右的資金在券商處托管或者通過券商委托理財,總額估算最少也不會低于200億。“這其實是證券公司變相的資金拆借。德恒證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國資委如果全面限制,有干預企業運營之嫌,其實,也許可以像社保基金那樣,政府推薦一些資質好的券商、基金公司,讓企業合理選擇,也許會更加符合市場規律。”上海博潤投資有限公司的一位分析師建議。 但上海政府的執行力度歷來很強。 記者致電百聯集團財務部總監,接電話的員工不愿意透露姓名,但他表示,已經按照政府的要求該退出的都退出了,還有一些合同沒有到期,會在7月1日之前陸續結束并不再續簽,而之后,更不會再進行不符合國資委規定的此類股票及委托理財的投資。對其他例如國債之類,則嚴格按照規定審批。 類似的情況也在寶鋼集團發生,集團一位高層表示,政府的控制尤以鋼鐵和房地產行業為首。但他同時表示,還是市場的需求讓其從金融市場撤出資金。 大多數的國有集團對這一問題持回避態度,在從財務部門推委到集團辦公室以后,辦公室的人員大都表示集團并沒有進行期貨或者股票投資,而委托理財已經基本停止。 券商的苦惱 上海國資委的這一辦法打擊最大的就是券商,機構客戶撤出營業部保證金的情況并不是個別現象。 目前企業進入股市的資金更多的還是通過證券公司委托理財,根據一份券商內部研究報告顯示,截止到今年3月底,僅上市公司的委托理財資金就超過1000億元。 國盛證券的分析師張毅表示,“上市公司的委托理財資金還算是公開的,因為這些委托理財一般都可以通過上市公司的公告顯示出來,那些沒有上市的國有大企業進行委托理財的資金卻很難被人所知。”根據張毅的估算,目前證券公司資產管理部門所接受的企業委托理財資金的整體規模很可能超過2000個億。 因此,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在整體市場環境偏緊和政策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一部分委托理財資金由于各種原因存在“離場”的要求,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證券市場資金的緊張。 據了解,目前有不少做委托理財的企業已經向證券公司表達出了到期結束委托協議的意向。 海通證券的一位人士對記者說:“一些企業的代表已經通過電話或者親自到公司來,提出希望在協議到期后即把委托資金收回,甚至想提前結束委托協議。”這位人士向記者透露,不少企業來公司時也表現得很無奈。這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南方證券、閩發證券、華夏證券等一些券商處。 目前市場較為普遍的擔心是企業資金從股市撤離的情況會不斷擴大,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那么本就“捉襟見肘”的股市資金面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