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拯救者”的春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08日 15:04 中國企業家 | |||||||||
本土中介已經錯過了國企重組及海外IPO的機會,能不能抓住民間企業重組的機會? 文/牛文文 拯救托普!拯救德隆!—2004年春天的企業界被壞消息籠罩,除了一連串的企業家猝死,就是一連串的企業需要拯救。
4月上旬,我到四川成都,當地的一些民企都在說“拯救托普”,后來還看到一份由一家中介機構起草的“托普拯救方案”。4月下旬到上海開會,又聽大家在說“拯救德隆”。我的一位投行朋友東方高圣老總陳明健在會間遞了一個條子,建議我們召集一個關于拯救德隆的座談會,“這是一件大事,一件緊急的大事”。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那一波集中的企業失敗潮中,我們并沒有聽到過類似的拯救呼聲。為什么這一回會有如此強烈的拯救呼聲? 先得看看是誰在喊救。 出面呼吁的,主要是民間企業,而且以地方民間企業為主。在四川,不少當地著名民企、川籍企業家(以及民企代言人工商聯),都或多或少介入了“拯救托普”的“陽謀”。相比之下,關注德隆的民間企業,地域性不那么明顯,但量級很重。一位著名企業家和我說,“如果德隆倒了,可能會產生連鎖效應,影響到民營企業的整體生存環境。” 背后使勁的,是地方政府。這兩家企業的成功背后,都有強烈的政府因素,在失敗后,又都有政府在補救。宋如華本人在2003年7月曾經對我說,四川官方放出話來:如果托普回頭,四川愿意幫助托普渡過難關。宋據此揣測他的困境可能與四川方面發難報復有關。現在看來,四川方面似乎已摒棄前嫌,開始積極地拯救“四川人民的托普”。而德隆更是“關系到新疆多少多少萬農牧民的工作生活和社會穩定”,自治區領導公開向媒體力挺德隆。德隆在某種程度上有點像新疆的窗口公司,新疆在里面裝進了太多的企業、資源、政策與“概念”。德隆倒了,會砸傷新疆。—10年間,地方政府與民間龍頭企業的關系,通過資本市場和資本運作,的確比十年前緊密多了。 但真正操作的,是近十年才發展起來的國內民間中介機構,說直白點,就是本土草根派投資銀行。中國近十年資本市場在使絕大部分企業證券化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巨大的金融證券中介需求。但中國波瀾壯闊的國有企業壞賬剝離和海外IPO,主要是由國家財政、銀行與跨國中介協力完成的,中金公司是惟一有機會參與的合資中介。(反觀在東西德統一過程中,德國政府利用東德企業的重組與拯救,催生出了羅蘭.貝格這家著名的中介機構。)民間投行,主要局限在小規模的分散的民間企業的重組并購和紅帽子企業的MBO業務,“在土坷垃中刨食”,日子艱難,實力有限。 托普、德隆這樣大型民間企業的重組與拯救,正是本土中介大顯身手的最佳機會。看來他們也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機會。 —對照前后,10年前企業失敗時沒有出現拯救潮,是因為那時的民間企業還沒有成氣候敢“兔死狐悲”,民間中介更沒有成氣候能“火中取栗”,當然,民間企業也沒有大到讓政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出面力挺。10年過去了,你要掉下懸崖,還有人有意愿有實力拉你一把,總還是件“不幸中的幸事”。 該不該來拯救這些出現財務問題的企業呢?有人說,企業生死自然,為什么要救?企業要死了還救它,那是計劃經濟年代的老想法。我不同意這種看法。在國外,陷入財務危機的企業,也并不就立即聽死,都會有一個重組拯救過程。韓國5大企業集團,在金融危機后陷入困境,后來雖然換了股東,但企業仍在活動。日產汽車陷入困境,法國雷諾入主后企業仍在良好運轉。就是世通安然,也還在重組。—中國出不了大企業,與往往“一敗涂地”、“潰不成軍”的殘局文化有關。資本主義“垂而不死”,百足之蟲,僵而不死,那是一種氣度。李東生收購施耐德電子,感慨于“破產的企業,還那么井井有條”。成熟的商業社會,應該有一個企業退出機制,重組機制,才不至浪費資源。 現在最關鍵的,倒是“能不能救得”? 能不能救得,要看企業家的有沒有“壯士斷腕”的氣度,接受來自外部的痛苦分拆;更要看外部執刀者的實力與張力。德隆400億左右盤子,資金鏈上約有1000億,據估計拯救德隆需要100億左右的資金—中國的中介機構有沒有實力安排這樣大規模的一筆重組?還是個疑問。 一個大經濟體的崛起,總會托起一兩家大的國際性中介。我們已經錯過了國企重組和IPO的機會,能不能抓住民間企業重組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