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控股深發展只是開始 并購事件將頻繁發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07日 04:08 中華工商時報 | |||||||||
專家認為并購是地方商業銀行的必由之路 上周,在歷經了談判擱淺,甚至雙方都對薄公堂之后,出人意料地,新橋卻最終購入了深發展(資訊 行情 論壇)17.89%的股權。在這戲劇性的結局中,可以看到國內商業銀行在和外資銀行搏弈過程中的無奈。這種無奈也許會引發外資并購中資銀行的熱潮。
首家中資銀行被外資控股 在5月的最后一天,在市場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深發展發布公告稱,深發展的四家市屬國有股東———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深圳國際信托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市城市建設開發(集團)公司和深圳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將把持有的深發展的合計3.48億股普通股股份轉讓給新橋投資。 據悉,3.48億股份約占深圳發展銀行已發行的普通股的17.89%。根據最新規定,單個外資機構入股中資銀行的比例不得超過20%。雖然深發展沒有突破這個界限,但是由于深發展股權結構比較分散,其流通股占總股本的比例高達72.5%。所以,從四大股東手中購入17.89%的股份后,新橋已經成了深發展的第一大股東,成了事實上的控股方。這也是首個國內商業銀行被外資金融機構并購。 據了解,新橋投資將為此支付總額為人民幣12.35億元。根據測算,每股轉讓價格約為3.55元,較深發展首季報告公布的每股凈資產溢價65%。 華夏證券分析師董晨認為,深發展的轉讓價格不高,但是估計今后國內銀行在向外資轉讓股份時,價格還會更便宜。 深發展的無奈 回想一下新橋和深發展聯姻歷程,從戲劇性的結局中,或許能夠品味出什么。 早在2002年9月,新橋便成立了收購過度期管理委員會進駐深發展。當時看來,深發展毫無疑問已成為新橋的“囊中之物”。 但是,在去年5月,事情卻發生了重大轉折,深發展突然宣布決定撤消管委會,管委會也不再行使董事會授予的任何職權。隨后,在9月份,不甘就此了結的新橋向國際商會仲裁院提出了仲裁請求。做為回應,深發展針對新橋向國際商會仲裁院提出了仲裁反請求;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等深發展股東也于2003年11月25日向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起訴,要求法院認定新橋與其及深發展訂立的框架協議中的仲裁條款無效。 今年年初,事情又發生了轉機。2月份,雙方開始重新談判。之后,不久雙方簽署了文件,撤銷了仲裁請求和仲裁反請求,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等深發展股東也撤回了訴訟。最終,在長達兩年的糾纏后,新橋、深發展最終聯姻成功。 深發展和新橋為什么能夠重修舊好,雙方都未作公開的解釋。董晨分析認為,之前雙方談判出現裂痕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于雙方在價格、發展戰略、高管任命等方面的分歧。但是,對于深發展來說,“不賣掉就搞不好”。深發展作為深圳市政府控股的銀行,在深圳本地競爭不過招商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在全國其他地區和城市,競爭力也比較弱。面對中國銀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局勢,深發展要想突出重圍,比較理想的出路就是引進戰略投資者,進行整體改造。雖然,新橋作為一家投資基金公司,并不是特別理想的收購方。但是,之前也有成功改造韓國商業銀行的經驗。 另有分析認為,雙方之前還簽訂過排他性協議,如果收購失敗對雙方特別是深發展沒有太多的好處。而且,對于積極促成此事的深圳市政府來說,也會帶來名譽上的損失。同時,新橋為了將深發展納入囊中,也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估計雙方都會做出一些讓步。 控股事件將頻繁發生 董晨認為,深發展只是個試驗田,今后類似“外資機構并購中資銀行”的事件還將頻繁發生。 截至目前,除了深發展之外,已有多家外資金融機構參資入股商業銀行。僅國際金融公司就參資入股了上海市商業銀行、南京市商業、西安市商業銀行和民生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四家中資商業銀行。花旗購入上海浦發5%的股份,匯豐購入上海銀行8%的股權。而且,外資金融機構幾乎都做出了表示,要繼續增持股份。例如,花旗銀行對浦發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的投資為排他性參股,其股份最終將增持至24.9%。國際金融公司等三家外資金融機構在參資入股西安市商業銀行時,也曾表示,將最終把股份增持到24.9%。根據有關規定,25%是外資參股的最高比例,否則按中外合資企業進行審批。那么,屆時將會有更多的中資銀行并外資并購、控股。 此外,交通銀行、華夏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北京市商業銀行也都在積極地尋求國外戰略投資者。他們今后也許會遇到和深發展類似的問題。 董晨分析認為,國外金融機構希望通過參股中國境內商業銀行開拓在華業務,同時,國內的商業銀行也希望通過借助外資金融機構成熟的運作經驗和雄厚的資金實力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兩者相比,國內商業銀行的愿望更加迫切。度過五年的入世過渡期后,外資銀行在國內的業務發展已經不受任何限制,同國內商業銀行的競爭將全面展開。勢單力薄的國內銀行希望通過外資的加入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引進符合市場規則的信貸文化、管理文化。同時,國內市場對外資金融機構也具有非常大的信服力量,有助于提高銀行的公信力。 他認為,特別是對于地方商業銀行來說,地方政府是管理不好的。政府控股只是個短期行為,最后的出路就是賣給外資金融機構。深發展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但是,占據國內銀行業市場半壁江山、掌控著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商業銀行來說,則不會出現被外資并購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