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快樂的理由:延續金融中心夢想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23日 11:48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金城深圳報道 5月17日。 深圳:晴,和風,艷陽天;
創業板:多云漸晴天,有薄霧。 在2004年5月17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中國證監會批復同意中小企業板塊實施方案”的消息時,我們展望深圳和創業板各自的前景,以上的“天氣預報”也許是較為妥貼的判斷。 這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對中國證券市場來說,深交所開設中小企業板塊是“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關鍵一步,可是這一步邁得謹慎,因而讓人看不清創業板的前景;而對深圳市或珠三角地區來說,則是區域的金融業重新獲得競爭機會的利好消息,也可以視作深圳區域創新體系初步完善的良機。 有媒體因而感嘆,“與外界或理智、或務實的聲音相比較,深圳本地的反應無疑是熱情洋溢的。”“快樂有快樂的理由。” 深圳日出 在深圳有名的“因特虎”網站上,一位叫“蓮花山下”的網友這樣寫道:“昨天上午5.17是深圳市政府宣布搬入新的市民中心的第一天,北京就立馬傳來重發新股的利好消息。可以看到一直臥薪嘗膽的深圳似乎在慢慢得到命運的垂青了。” 自深交所2001年9月中旬為籌建創業板停止了主板IPO業務以后,地方政府和業界就陷入了焦慮的等待之中。這一等就是3年。地方媒體用了這樣的標題:“千等萬等終于等到你。” 三年時間的停發新股給深圳地方經濟和金融業以沉重打擊,國信證券的一份報告對此有詳細的說明:“統計表明,停發新股后20個月時間里,深市一級市場新股申購凍結資金平均每月流失2800億元,與之相關的會員單位結算頭寸月均流失額也接近160億元”;“另一方面,為了方便新股承銷和發行,一些證券公司的核心部門東移甚至整體遷址上海,還有一些新組建的證券公司首先考慮選擇上海。” 深圳金融業的基礎有崩潰之勢。缺少了資本市場融資功能,中國的風險投資體系無法真正成型,眾多科技中小企業遇到了資金短缺的寒冬,這也間接打擊了深圳的另外一個主要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三大支柱產業有兩大處于危險之中,人們對深圳的前景不再看好。 三年之中,深圳地方政府官員曾多次利用機會向中央領導人陳情,2002年11月28日深交所向中國證監會報告《關于當前推進創業板市場的思考與建議》,請求采取分步實施的方式推進創業板建設;2003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副省長宋海領銜向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交了《關于盡快推出創業板市場的議案》。 可以說,地方與中央政府之間的互動一直都沒有間斷過,這也使得相關的消息不斷在社會上傳開。某種意義上說,深圳市政府的態度比深交所還要急切,以至于前任深圳市長就曾分別在2000年、2001年和2003年至少3次宣布創業板不久將會推出。 事情直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才有轉機,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基本上派出了深圳中小企業板塊的準生證,剩下的只是推出時間問題了。 滬深平衡? 雖然業界對“中小企業板塊”諸多猜疑讓人擔心從中小企業板塊到創業板有多遠的路要走,但是對深圳來說,深交所又重發新股了,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許多人的評論里都強調了這一事件對珠三角區域經濟的影響。經濟學家董輔礻乃 說,“它給一些中小型、成長性的創業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對于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和港澳經濟的協調發展也有重要意義。”綜合開發研究院(CDI)的學者馮蘇寶也說,“恢復新股發行,珠三角外向型經濟、高科技產業的優勢將會發揮得更好。” 更重要的是在資本市場方面,珠三角與長三角、深圳與上海又重新回到了平衡。“在過去的數年間,珠三角和廣東省失去了它十多年來與中央政府良好的互動關系”,香港理工大學教授朱文暉指出,“而1992年之后,與中央形成良好互動關系的是上海,黨中央最高負責人12年時間里19次親臨浦東視察。”從2003年中國大陸與香港簽署CEPA開始,一系列事件都在顯示中央在力圖把握長三角和珠三角這兩大經濟發動機之間的平衡,而深交所恢復發股則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著。 但是這種平衡是否是一種脆弱的平衡,就像許多脆弱短暫的政治平衡一樣? 經常在媒體露面的股份制專家劉紀鵬,多年來一直在呼吁深圳開設創業板,他的理由是,“交易所之間的區別與競爭意義很大”。他希望中國形成一個由三個交易所共存的資本市場體系,其中深圳以二板、三板及創業投資為主,為中小企業服務;香港應該為大藍籌的海外融資服務;上海則以主板大型企業為主。 無論如何,深交所的重發新股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會使得深滬兩個交易所之間的競爭態勢重又出現。“在深滬兩市主板合并之前的一段時間內,”一位深圳學者說,“深圳將會既有主板,又有中小企業板和三板,自身就構建了一個多層次的市場體系,加上又靠近香港這樣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可能對機構投資者形成更大的吸引力。”他斷言說,一個新的競爭時代已經到來。 但是如何杜絕曾在1997年前后出現的深滬兩市惡性競爭局面,可能對劉紀鵬所提倡的“中國三家交易所的整體布局”能否形成會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畢竟許多對決策層有影響的人士不喜歡國內有競爭,希望一個國家只有一個金融中心和證券交易所。 懸念 某種意義上說,雖然深交所幸運地咸魚翻生,但是它的生存環境仍然很脆弱。 “深交所的主板估計很快就會并入上交所去,我估計很可能在明年就會動手,中央早就有這個想法,原來在深交所開創業板的前提就是主板合并,而在深圳搞二板不過是給深圳市一個象征性的補償罷了,現在補償已兌現了,不可能不推進主板合并了。”深圳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國世平教授對記者說,“深圳的唯一希望是一定要把中小企業板和將來的創業板辦好,如果辦不好,就很有可能整個深交所都并入到上交所里面去,最多成為上交所的一個分部。”另一位學者則說,“上海市政府也很急迫,希望在2006年之前把能拿到的盡快都拿到。” 本地媒體《深圳商報》討論了主板是否要遷并上海的問題:“市場人士對此各執一詞:有的認為,目前上交所和深交所從功能到交易規則基本一致,將主板公司全部劃入滬市有其合理性;有的認為,滬深兩市是同時起步的兩個市場,而資本市場更應該在競爭中實現發展。其實,現在討論深市主板命運還為時過早。中小企業板塊至多可算作是創業板的雛型,500多家主板公司仍然是深市的中流砥柱,沒有它們就沒有深圳市場。”表達了希望深市保留主板的要求。 還有許多問題都仍懸而未決,比如現在的中小企業板向創業板轉變有沒有一個時間表?全流通何時實現?是否當在深圳中小企業板塊上市的這些企業一旦規模大到某種程度,就得遷轉到上交所交易?原上交所和深交所已上市公司中符合中小企業板條件的是否也要集中到深交所來?深圳中小企業板塊能否重起爐灶建起一個與上交所完全不同的市場,避免現在主板的諸多弊病? 盡管許多人像深圳銀監局局長于學軍那樣強調,“深圳中小企業板塊集中于優質企業,這種企業是中國未來的方向,它們機制好,成長潛力大,代表未來企業發展方向,很有生命力,可以給目前的股市帶來活力,”但是深交所并未生存在一個完全自由競爭的環境里。 事實上,深圳的金融業無法避開這樣一個尷尬的處境:中央政府一心想把上海打造成中國的金融中心,而在深圳的旁邊,早就有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有人認為,這注定了深圳金融業不可能占領中國金融業的制高點。深圳銀監局成為與廣州銀監局級別相等的機構,就已讓深圳人有些驚喜了。 中小企業板塊的塵埃落定可能讓一些人又產生了幻想:深圳也許真的能成為中國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深圳市某智囊機構去年底一份報告又提出了這樣的建議。但是在面對北京和上海時深圳毫無競爭優勢可言,因而易憲容先生鼓勵“深交所爭取與上交所在同一平臺上競爭”的想法,可能并不切合實際。更要命的是,深圳首先得解決其金融業如何與香港進行分工合作的問題。 也許劉紀鵬先生說到了關鍵之處:“深圳應該著眼于建立中國的中小資本市場體系,如果將來把退市代辦轉讓系統、產權交易中心形成的全國的場外交易系統也納入進來,深交所的未來發展模式可能類似于美國的納斯達克。” 由二板市場、三板市場、大量的風險投資、產業投資基金、科技擔保體系、中小民營銀行、高交會等一系列環節共同組成的區域創新體系,可能才是深圳安身立命之本。在此基礎上,大量的證券投資基金、私人投資公司會圍繞在這一體系身邊,為深圳營造出一個資本生成和流動的豐富平臺。在等待戈多之時,深圳市政府曾將自己的金融業定位調整為國內的產業金融中心,其意味基本與此相類似。 但是對于國內金融業分工,市場和政府到底誰說了算?這本身尚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那么深圳金融業未來的天氣狀況難以預測也就不足為奇了。今天是艷陽天,明天還會不會仍然紅日高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