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板遲來 “中國納斯達克”能否不負眾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19日 07:27 中國青年報 | ||||||||||
本報北京5月18日電 記者 王磊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中小企業板,終于在5月17日獲得中國證監會批準,正式在深交所主板市場內設立。2000年以來就廣受矚目的“創業板”,以一種異常溫和的方式在4年之后悄然進入,而它引起的市場反響幾乎像它本身一樣寂靜無聲。
“事實上,它對市場的影響接近于無,至少短期看是這樣。”西南證券研究部劉晨對記者說,目前獲知的在中小企業板上市的規定里有兩個不變———一個是適用法律規定不變,另一個是新股發行上市標準不變,“這只是恢復了深交所新股發行的功能,市場所關心的上市門檻問題、全流通問題根本沒有涉及。” 今日股市的表現似乎也印證了這個判斷。滬指小幅上漲1.01%,深指微升0.78%,近期大盤整體走弱的狀態并沒有太大改變。 深圳聯合證券投行部一位分析人士說,中小企業板開盤對他們的日常業務并無直接影響。“已經通過發審會審核的六七十家新股,本來就在主板市場排隊了,其中一部分是否會到中小企業板上市目前還很難說。”該人士認為,因為上市標準沒變,其實上主板或上中小企業板都沒有硬性選擇。“影響似乎只停留在心理預期層面,只有相信它的人才會關心。”宏源證券(資訊 行情 論壇)投行部石引泉對記者說。他目前正負責一個新股發行項目,計劃在滬市上市。按照股本規模不超過5000萬股和企業成長性好的標準,應該屬于典型的“創業股”,但對于是否可能轉到深市中小企業板,石引泉認為,還要看監管層今后出臺的規定細則。 不得已的過渡方案? 目前,我國內地的企業加起來有20多萬家,其中已經進行各種不同形式股份制改造的也有6萬多家,已經上市的也就1300多家。“中小企業面臨發展難題,其中融資問題尤為突出。”石引泉分析說,因為企業規模小,直接從銀行貸款難度大,上市融資就成了必然選擇。 可是,深滬股市存在的諸多結構性難題,嚴格限制了股市的規模,很難讓更多的中小企業上市獲益。“培育創業板,是給新生的經濟力量提供造血功能。”一位長期研究企業戰略的資深人士說,“這關系到中國的企業能否可持續發展。” 這樣一個目標,與證券業資深人士、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提出的要把深交所建成“中國的納斯達克”的長期目標是吻合的。也就是,先有主板,其次有創業板,最后還要有柜臺交易(OTC),三者聯合構成完整的多層次股票市場。 但是,從2000年第二季度開始,科技泡沫在世界范圍內破滅。美國的納斯達克市場哀鴻遍野,日本的創業板則在互聯網的寒冬中關閉。香港創業板指數在2000年9月創下新低,比高峰時下跌了62%。而在國內市場,則出現了一批專門為在創業板上市套利而組建或包裝的公司。內憂外患下,深交所的創業板在誕生前夜擱淺,近千家排隊的中小企業陷入了漫長的等待。“中小企業板目前在深市推出,和當初設計創業板有著必然的關聯。”西南證券投行部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可惜,這只能是一個不得已的過渡方案。” 交易所博弈 “目前看,中小企業板的主要作用體現在對深圳資本市場的激活。”上述聯合證券業內人士說。因為當初創業板擱淺,幾年來深市沒有新股發行,嚴重影響了深圳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許多投資機構搬離了深圳。“推出中小企業板一事一直在反復,實際上,里面牽扯了很多力量,交易所之間的競爭與博弈不能忽略。”一位證券公司人士對記者說。 他認為,深交所開設中小企業板后,直接沖擊的將是上海證券交易所。一些原本計劃上交所上市的新股,有可能轉移到預期性更好的深市中小企業板了。據記者了解,如果5000萬流通盤以下的上市公司分流到深交所,無疑是從上交所原來的碗里分羹。同時,對香港創業板的影響也在可以想像的空間內。 西南證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資深人士認為,事實上,交易所之間的“暗戰”,只是中小企業板設立背后微不足道的力量。隱藏在其背后的,還有區域間對金融資源的爭奪,“是珠江三角洲與長江三角洲之間的力量博弈。”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小企業板推出必然是個妥協的結果,“大家都有個臺階下”,他說。 能否不負眾望 中小企業板是否能為未來推出成型的創業板打下基礎,目前看還充滿變數。宏源證券石引泉認為,目前相關規定最大的特點是,監管意識大大加強。這同樣可能帶來與初衷相悖的市場反應。因為股權割裂問題不解決,在中小企業板上市的股票有可能數量不多,也不夠活躍,仍然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一些上市公司有可能因此擔心自己的企業形象會因為上中小企業板而受損。 據記者了解,一種觀點在市場中流行:3年前如果深圳創業板推出,去那里上市是一種榮譽。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國內的高科技企業到中小企業板上市可能會覺得是沒面子的事。“高科技股、成長性好的企業都想著到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再不濟也得去香港創業板啊。”前述企業研究人士說。 證券業資深分析人士張衛星則認為,中小企業板的目標是過渡到全流通的創業板,可是怎樣“過渡”,卻沒人能說清。 他的結論是,“股權分置”的中小企業板市場一旦開設,深圳市場建立“全流通”的創業板就更加是遙遙無期的事情了。因為,如果一開始不是全流通結構的股票,以后再將“股權分置”的兩種股票合并搞全流通改造,是極其困難的。當前的A股現狀已經說明了問題。所以,如果中小企業板設立是第一步,恰恰這一步阻礙了第二步“建立全流通創業板”的邁出。 另外,企業上市的審核權是否轉移,也是市場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來看,仍然沒有跡象表明中小企業板會簡化上市程序,將審核權移交交易所。“也許監管部門過于保守了”,張晨認為,除了發行股本規模似乎還未有明確消息(市場傳言大概在5000萬股或3000萬股),中小企業板在上市資格、審批程序等方面都與主板一致。“游戲規則不改變,談創新也勉為其難。” 一些學者認為,“開設中小企業板”是將來建立多層次股票市場的重要舉措,“兩條腿走路總比一條腿走路好得多。”對此,張衛星的反駁頗具諷刺意義:“我們已經看到了那一條腿有殘疾,為什么還要再造一條殘疾的腿呢?兩條殘疾的腿就能走好路嗎?” 他堅持認為,只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創業板市場”或“中小企業板”的設想沒有可操作性,中小企業板的設立還是“穿新鞋走老路”,依然搞的是“股權分置”的新股發行,“這絕對與‘國務院資本市場九條意見’相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