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薦人登記截至日 新制觸“部分市場化”痼疾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02日 07:39 中華工商時報 | ||||||||||
□立棟 今天是4月2日,亦是中國股市保薦人制度實施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天,因為對26家證券公司來說,到今天如果還沒有規定數量的保薦代表人,那么這些證券公司的投行業務可能會在一段時期內處于停滯狀態,直至下一次保薦人資格考試。
這意味著,沒有保薦資格的這批證券公司將失去投行業務這一大塊利潤來源,壓力之大可以想見。 根據《證券發行上市保薦制度暫行辦法》規定,證券經營機構如果要注冊登記為保薦機構,需符合“保薦代表人數量不得少于2人”的要求。而從頭一次考試結果來看,有12家證券經營機構沒有一名成績合格者,另有14家證券經營機構的通過人數不足2名。 據說,首次考試共有93家證券經營機構的1549名投資銀行業務人員參加考試,而最后僅有81家機構的614人通過考試,通過率不到40%。 于是,現在就出現這樣一個頗有意思的現象———其一,如果某些人出于利益原因臨時被挖到那些急需保薦代表的公司去,那么,他們的趨利動機會讓許多投資者懷疑他們的職業誠信度。 退一步說,即便目前的有關規定限制了這種跳槽沖動,那么,這種看似“嚴格準入”的市場行為也會因為沒有相應的產權制度安排而大打折扣。 我們知道,保薦人制度的核心問題是形成責任追究機制,而誠信法則則是其核心之核心。 如果沒有保薦人的誠信,責任追究機制是無法得以落實的,反過來就會影響保薦制的實施效果進而影響到管理層的公信力。 毫無疑問,保薦人制度的考試規定使得這些通過者成為稀缺資源,誰得到他們,誰就有可能在利潤頗豐的投行領域得到一席之地,而這些保薦人代表則會因此而身價倍增。 在券商國有資本背景的提前下,一些證券公司之所以敢花血本挖來保薦人代表進行注冊登記,就在于該成本是可以轉移給國家來承擔的。換句話說,為什么那么多的“好制度”到了中國市場上就會變走樣了呢?就是因為對于稀缺資源的門檻對很多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來說形同虛設,成本的順利轉移使得他們對所做的事情可以不負或者少負責任。 所以,我們不反對任何形式的“嚴格準入”制度,但反對不顧國情的“部分市場化”傾向。 此外,在當前股市準入方面,人為制造稀缺資源本來是看似市場化選擇的一種最優安排,但值得商榷的是,這個制造壟斷專有權利的標準或者說依據卻僅僅是一次知識考試。 保薦人制度實施的效果直接關乎未來上市公司乃至整個股市的基本質量,而被人格化出來的這些保薦代表無疑成了這個制度的本身的最大受益群體。但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能力呢? 據說,許多投行業務骨干因項目繁忙而未能有效復習,因而在考試中失分。而通過考試的投行人士有相當一部分業務經驗不足,未曾履行過投行管理職能。某媒體披露說,通過本次保薦代表人考試35歲以下的通過者達530人,占通過總數的86.31%,一大批投行總裁、副總裁落榜,考試標竿下面劃出來的大多都是年輕人。 保薦人制度的目的是在于改革通道制下政府權力對市場的干預,通過有效的證券發行機制來保證優質公司上市,提高中國上市公司質量。保薦人需要在包括整個發行上市過程,以及上市后一段時間(比如兩個會計年度)在內的整個保薦責任期間,在中介團隊中充當“第一看門人”角色,對上市公司質量進行總把關。具有如此重要職責的人員在存留許多疑問的情況下產生的確是值得深思的。 現在的問題是,第一次考試已經暴露出很大問題,那么補救的機會或許是,管理層一定要對重開考試的時機乃至進一步完善外部環境三思,所謂慎思而篤行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