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的王者--瑞銀集團臺前幕后的故事(附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2月01日 15:23 科學與財富之價值專刊 | |||||||||||||||||||||||||||||||||||||||||||||||||||||||||||||||||||||||||||||||||||||||||||||||||||||||||||||||||||||||||||||||||||||||||||||||||||||||||||||||||||||||||||||||||||||||||||||||||||||||||||||||||||||||||||||||||||||||||||||||||||||||||||||||||||||||||||||||||||||||||||||||||||||||||||||||||||||||||||||||||||||||||||||||||||||||||||||||||||||||||||||||||||||||||||||||||||||||||||||||||||||||||||||||||||||||||||||||||||||||||||||||||||||||||||||||||||||||||||||||||||||||||||||||||||||||||||||||||||||||||||||||||||||||||||||||||||||||||||||||||||||||||||||||||||||||||||||||||||||||||||||||||||||||||||||||||||||||||||||||||||||||||||||||||||||||||||||||
封面故事--袁銘良、唐潔 伴隨著QFII的實施,投資者的眼光開始盯上了參與的國際金融大鱷,與摩根士丹利一樣首次獲批3億美元的瑞士銀行集團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有消息說,瑞士銀行又率先提出新的投資額度申請并獲得批準,使各方更產生了對其的濃厚興趣 2003年11月中旬,瑞士銀行集團(UBS AG)下屬瑞銀證券執(zhí)行董事、中國證券部主管袁淑琴對外宣布,該行在用完首批3億美元的QFII投資額度后,向國家外匯管理局提出新的額度申請已獲批準——增加投資額度3億美元。同年5月26日獲中國證監(jiān)會批準成為首家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之后不久,瑞士銀行于6月6日獲外管局批準的3億美元初步投資額,并在7月9日上午10時15分買入寶山鋼鐵(600019,SH)、上港集箱(600018,SH)、外運發(fā)展(600270,SH)及中興通訊(000063,SZ)等4只A股。 截至2003年11月20日,已有10家跨國金融機構總計17億美元的QFII資金被批準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它們分別是瑞士銀行6億美元、野村證券(Nomura)5000萬美元、花旗環(huán)球金融公司(Citigroup Global Markets)2億美元、摩根士丹利國際公司(Morgan Stanley International)3億美元、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 & Co.)5000萬美元、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 Corp.,簡稱CSFB)5000萬美元、香港上海匯豐銀行(HSBC Plc)1億美元、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AG)2億美元、荷蘭商業(yè)銀行(ING Bank N.V.)1億美元和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5000萬美元。其中,瑞士銀行與摩根士丹利的3億美元初始投資成為首次申請獲批的最高數(shù)額,而瑞士銀行又以率先提出新的投資額度申請并獲得批準引起了內地證券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瑞士銀行:歐洲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團 瑞銀投資銀行是目前歐洲最大的投資銀行,該行2002年在全球投行總收入排名中名列第7位。瑞士銀行還創(chuàng)造了包括全球最大規(guī)模可轉債發(fā)行、全球最大規(guī)模股票二級市場配售、美國最大規(guī)模電信公司并購顧問等多項全球第一 根據(jù)2003年11月《全球金融》的最新統(tǒng)計,瑞士銀行以8516.9億美元的資產規(guī)模在國際性金融機構中位居第三(詳見附表1),僅次于美國花旗集團(10971.9億美元)和日本瑞穗控股(Mizuho Holdings,10296.9億美元)。該行總部位于瑞士蘇黎世,48000多名員工分布于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服務的客戶超過450萬。瑞士銀行集團旗下由瑞士銀行投資銀行(UBS Investment Bank)、瑞銀環(huán)球資產管理公司(UBS Global Asset Management,負責企業(yè)資產管理與共同基金等業(yè)務)與瑞銀財富管理公司(UBS Wealth Management)組成了完整的金融服務框架。 瑞銀投資銀行(原瑞銀華寶)是目前歐洲最大的投資銀行,該行2002年在全球投行總收入排名中名列第7位(詳見附表2)。瑞士銀行還創(chuàng)造了包括全球最大規(guī)模可轉債發(fā)行、全球最大規(guī)模股票二級市場配售、美國最大規(guī)模電信公司并購顧問等多項全球第一。 瑞銀華寶(UBS Warburg,簡稱UBSW)的前身“華寶銀行”(S.G. Warburg)曾是英國最著名的商人銀行之一,1930年代,猶太富商Sigmund Warburg為了逃避納粹的迫害,從德國移居英國后創(chuàng)辦了這家金融機構。之后,華寶因成功策劃了對英國鋁業(yè)(British Aluminium)的敵意收購和創(chuàng)建歐洲債券市場而揚名國際金融界。 1995年,華寶先是被瑞士銀行公司(Swiss Bank Corp)收購改名為SBC Warburg,之后又與華爾街投資銀行德威(Dillon Reed)合并為瑞銀華寶德威(SBC Warburg Dillon Reed);而1997年12月瑞士銀行公司與瑞士聯(lián)合銀行(Union Bank of Switzerland)的聯(lián)姻則造就了瑞銀華寶。 投資銀行:著重美國業(yè)務的最佳研究與經紀行 目前,以瑞士銀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和德意志銀行為代表的3家歐洲金融機構在美國股票承銷市場占有率之和為12%。此外,瑞士銀行在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的表現(xiàn)也相當搶眼,近期,其在中國臺灣地區(qū)的業(yè)務也有不俗的進展 雖然全球股市近3年來一直表現(xiàn)不佳,瑞士銀行在投資銀行業(yè)務方面的表現(xiàn)卻是逆流而上,在股票承銷、債券發(fā)行與企業(yè)并購等領域和華爾街美資大行展開積極的競爭:2002年12月,瑞銀華寶在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Texas Pacific Group)為首的財團(包括高盛和貝恩資本)對漢堡王(Burger King)的收購戰(zhàn)中,擔任買家的財務顧問;2003年6月,該行又在全球第三大廣告集團WPP以4.45億美元收購陷入財務危機的全球第九大廣告集團Cordiant的交易中,向Cordiant提供并購咨詢。為了節(jié)約開支,瑞士銀行還將其在斯德哥爾摩的投行運營中心搬遷至倫敦郊區(qū)。 目前,以瑞士銀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和德意志銀行為代表的3家歐洲金融機構在美國股票承銷市場占有率之和為12%,落后于高盛17%和摩根士丹利14%的份額;規(guī)模稍小的歐洲金融控股公司如荷蘭銀行、荷蘭國際集團(ING)與法國興業(yè)銀行(Societe Generale)等則已紛紛結束了美國投資銀行業(yè)務。然而,美國市場仍是跨國投資銀行最大的收入來源:2003年全球股票與債券市場發(fā)行費用中,將近三分之一來自美國;與此相對應的是,歐洲股票與債券市場費用在市場總額中所占的比例分別是18%和10%以下。 為此,現(xiàn)年46歲的前債券交易員、瑞銀華寶首席執(zhí)行官John Costas將美國業(yè)務的年收入目標定在10億美元,為此他需要使該行在美國企業(yè)融資與并購市場的占有率達到7%。瑞銀華寶已建立了700人規(guī)模的美國投資銀行團隊,其中包括自2001年1月起招聘的37位董事總經理,力求實現(xiàn)公司創(chuàng)始人Siegmund Warburg未能實現(xiàn)的遺愿——在Warburg逝世(1982年)前的50年中,該行從未進入美國股票承銷、債券發(fā)行與并購市場的前五名。 1996年,Costas從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跳槽至瑞士銀行,隨后召集了一批來自第一波士頓的美國頂級銀行家;他于2001年12月被提升為CEO。2000年,Costas促成瑞士銀行對美國第四大證券經紀公司普惠集團(Paine WebbersgroupsInc.)價值115億美元的收購;2002年3月,他又從CSFB挖來了Michael Martin率領的投資銀行小組(上年參與了總額500億美元的金融服務業(yè)并購交易,同期瑞銀華寶只進行了52億美元的相關交易)。 2003年10月,瑞士銀行進一步成立了美國子公司瑞銀貸款金融公司(UBS Loan Finance LLC),為該行的投資銀行客戶提供資金支持。同期,Costas還將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美國股權資本市場(Equity Capital Market,簡稱ECM)聯(lián)席主管Tom Fox招入瑞銀投資銀行,出任該行的美國ECM聯(lián)席主管;原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Stephen Trauber被瑞士銀行任命為投資銀行部門副主席、全球能源業(yè)務主管,向該行投資銀行業(yè)務美國負責人Ken Moelis和全球負責人Robert Gillespie、Rory Tapner匯報工作;瑞士銀行原能源與公用設施業(yè)務主管Ken Cruz現(xiàn)只掌管公用設施業(yè)。之前,Trauber曾任職于第一波士頓。2003年初,他在Devon Energy Corp.對Ocean Energy35億美元的收購和休斯頓石油開采商Apache Corp.收購英國石油13億美元油田資產的交易中發(fā)揮了主導作用。瑞士銀行的上述舉措取得了實效——目前,《財富》美國500強公司中約有60%已成為該行的客戶;而4年前瑞士銀行只與其中20%的客戶有往來。 盡管瑞士銀行為避免在私人股權投資領域進一步的損失,于2002年11月對外宣布出售下屬投資機構瑞銀資本(UBS Capital)時值18.5億歐元的所有私人股權投資與創(chuàng)業(yè)投資組合,但該行的美國投資業(yè)務仍在擴張:2003年8月,瑞士銀行在美國市場組建私人股權投資團隊——該行董事總經理、全球私人股權投資負責人Richard Allsopp為此調任美國,與融資業(yè)務主管Jake Elmhirst共事。來自花旗集團的執(zhí)行董事Ken Freeman將負責西海岸業(yè)務;加入該部門的還有原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私募基金集團董事總經理Mark Schroeder、洛希爾國際投資銀行(N.M. Rothschild)的Naren Srinivasan和花旗集團的Marty Voelker。目前,瑞士銀行美國與歐洲的股權投資組擁有25名員工,歐洲的8人團隊由James Moore領導。 瑞士銀行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的表現(xiàn)也很活躍:2003年4月,瑞銀華寶在美國賽伯樂資產管理公司(Cerberus Partners LP)8.38億美元收購軟銀公司(Softbank Corp.)持有的青空銀行(Aozora Bank Ltd.)49%股份的交易中,擔任出讓方軟銀的財務顧問(相關排名詳見附表3);同年8月,該行又協(xié)助英國電訊運營商沃達豐(VodafonesgroupsPlc)向美國投資公司Ripplewood出售日本電信公司(Japan Telecom Co.)。{備注:瑞銀華寶曾在沃達豐以115億美元收購日本電信的交易中擔任買方顧問,此項交易為日本有史以來最大的外資并購案。} 隨著日本各大商業(yè)銀行加快處理總額達4470億美元的壞帳,瑞銀華寶從2003年3月起大力擴張亞洲信用衍生產品業(yè)務。在現(xiàn)有17人組成的亞洲業(yè)務團隊基礎上,該行進一步在香港和澳大利亞招聘交易員。 然而,2003年以來瑞銀華寶日本公司CEO兼總裁Mark Chiba與日本股票交易主管Jim Clark的相繼離職給該行的發(fā)展前景抹上了一層陰影:Chiba于1994年加入瑞銀華寶,并于1997年升為金融機構業(yè)務主管,之后他接連被提升為企業(yè)融資聯(lián)席主管、日本公司CEO、總裁兼日本投資銀行業(yè)務聯(lián)席主管。此前,Chiba曾在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和澳大利亞律師行博雷·道森·華隆(Blake Dawson Waldron)任職。 在日本以外的亞太地區(qū),瑞士銀行的澳大利亞、新西蘭與新加坡市場業(yè)務最具優(yōu)勢(詳見附表4、5、6):2003年4月,盡管當時SARS病毒使亞洲市場人心惶惶,瑞銀華寶為了確保新加坡郵政(SingPost)公開上市的成功,與星展銀行(DBS)共同促成了該公司管理層與歐美基金經理進行面對面的溝通,順利完成新加坡郵政的全球路演,IPO成功集資4.5億美元。此前,瑞銀華寶還協(xié)助臺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Taishin Financial Holdings)和印尼最大國有銀行Bank Mandiri分別發(fā)行了1.8億美元可轉債和3億美元債券。 2003年5月,瑞銀華寶協(xié)助澳大利亞最大的保險公司安寶(AMP Ltd.)分拆英國業(yè)務。同期,新加坡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全資子公司楓樹投資(Mapletree Investments)計劃將其2000年12月從新加坡港務集團(PSA Corp)接手的物業(yè)組合以房地產投資信托(REIT)的形式上市,瑞銀華寶與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和星展銀行被委任為發(fā)行商。 瑞銀華寶澳洲聯(lián)席執(zhí)行官Gordon Dickinson與Chris Mackay表示,與其他歐美投資銀行不同的是,瑞士銀行長期來一直以全能銀行的商業(yè)模式運營,該行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地區(qū)的員工人數(shù)超過800名,近期還開始處理整個亞洲市場的后臺與技術服務,業(yè)務規(guī)模日益擴大。 2003年10月,瑞士銀行在幫助菲律賓首都銀行(Metrobank)發(fā)行1.3億美元次級債券的同時,與CIMB、星展銀行、高盛等金融機構幫助馬來西亞衛(wèi)星運營商Astro完成了5.32億美元(5.06億股)的IPO發(fā)行。同年11月,瑞士銀行還擊敗高盛(此前,高盛已為悅榕提供了一年的上市前咨詢輔導),獲得了新加坡豪華酒店管理集團悅榕莊(Banyan Tree Hotels & Resorts)的股票承銷委托,協(xié)助該公司于2004年初上市,以2億美元的價格出售大約20%—25%的新股。 瑞銀華寶繼2002年12月?lián)雾n國西部電力公司(Korea Western Power,簡稱Kowepco)私有化的財務顧問后,2003年3月該行又與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共同為韓國第一銀行(Korea First Bank,簡稱KFB)發(fā)行了3.75億美元次級債券。 為了進一步加強韓國研究團隊的實力,瑞士銀行于2003年6月分別任命Young W Chang為執(zhí)行董事、股票研究主管;Duncan Wooldridge為執(zhí)行董事、韓國與臺灣經濟師;之前,Chang在高盛任亞太區(qū)鋼鐵、汽車、造船、建材與韓國網絡業(yè)分析師。Wooldridge曾在美林(任北亞高級經濟學家)、ING霸菱證券(ING Baring Securities)臺灣公司任地區(qū)經濟學家。加入瑞士銀行的還有高盛建筑業(yè)分析師Yong-Suk Son。 由于投資銀行競爭激烈,承銷商在亞洲資本市場獲得的發(fā)行費率遠低于美國和歐洲:以美國市場為例,投行可以從IPO金額中提取7%的收入,而在香港這一比率只有2.5%;中介機構在亞洲企業(yè)投資級債券銷售中獲得的收入通常在發(fā)行額的0.65%—1%。近來,亞洲主權債和準主權債的發(fā)行費用甚至已跌至發(fā)行額的0.1%—0.2%。 2003年1—9月,臺灣地區(qū)股票發(fā)行額按年上升了32%,達到114億美元,在日本以外的亞洲股票發(fā)行市場的占有率超過50%;而臺灣股票加權指數(shù)自2003年4月底至今漲幅已超過40%。作為2002年臺灣股市最大的外資證券交易商,瑞士銀行臺灣研究團隊連續(xù)3年在《機構投資者》評比中排名第一。該行臺灣投資銀行業(yè)務的表現(xiàn)同樣出色——2003年8月,瑞士銀行在與高盛的競爭中勝出,與花旗集團共同獲得了臺灣中華鋼鐵公司10%股票(245億新臺幣,約合7.13億美元)的發(fā)售權;同年9月,臺灣第四大金融集團富邦金融控股(Fubon Financial Holding Co)也選擇瑞士銀行和花旗集團作為其2.45億美元可轉債的發(fā)行人。 雖然《亞洲金融》推舉瑞士銀行為“最佳金融機構服務行”,該行在其占優(yōu)勢的銀行業(yè)務領域仍不敢松懈。2003年9月,瑞士銀行聘用Sally Ng為亞洲銀行業(yè)研究聯(lián)席主管,與John Wadle共事。此前,Ng擔任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qū)銀行業(yè)研究主管,并負責地區(qū)銀行發(fā)展策略。1999年,她從惠嘉證券(Indosuez WI Carr)轉入德意志銀行,曾任惠嘉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銀行業(yè)高級分析師。 2003年5月,瑞銀華寶任命Jeff Blum為董事總經理、全球債務辛迪加業(yè)務負責人,主管投資級債券發(fā)行與新興市場產品。加入該行之前,Blum是第一波士頓的全球債務辛迪加業(yè)務聯(lián)席主管。在亞太區(qū)奮戰(zhàn)了8年半之后,瑞銀華寶亞洲投資銀行聯(lián)席負責人、股權資本市場主管Colin West于2003年9月返回倫敦,加入該行歐洲股權業(yè)務組。來自高盛的明星銀行家Matthew Koder接替他,職位從執(zhí)行董事升到董事總經理,并有機會首次組建自己的團隊。Koder將和瑞銀華寶董事總經理Rex Chung(韓國業(yè)務專家)、執(zhí)行董事Marcus Brown(辛迪加主管)、大中華市場可轉債主管Simon·Ollerenshaw及Chris Hung共事。在高盛期間,Koder負責金融機構的股票相關業(yè)務,他參與了中銀(香港)、渣打銀行、新加坡地鐵公司(SMRT)、香港地鐵有限公司(MTRC)與盈富基金(Tracker Fund)上市交易;臺灣中華開發(fā)金融控股(China Development Financial Holdings)、國泰人壽的可轉債發(fā)行及韓國Kookmin Bank與韓美銀行(KorAm Bank)存托憑證的銷售。 2003年10月,瑞士銀行亞洲CEO史凱富(Clive Standish)調至總部,出任該行首席財務官(CFO)。該行還提升電信業(yè)務負責人Robert Rankin為投資銀行部門聯(lián)席主管,與Peter Burnett共事;Burnett將繼續(xù)關注北亞市場、Rankin則負責東南亞與電信業(yè)客戶。Burnett指出,由于擁有包括Stephen Cheng在內的杰出信用分析師,該行參與了大量印尼和菲律賓的高收益?zhèn)l(fā)行交易(詳見附表7、8、9)。在《亞洲金融》2003年度固定收益研究投票中,瑞士銀行的整體實力僅次于花旗集團,位居業(yè)內第二,其他分類指標均排名前三位;其債券研究主管Stephen Cheng更被評為最佳分析師(詳見附表10-17)。 瑞士銀行擁有全球證券市場最大的股票發(fā)行平臺,該行在韓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香港與臺灣等地擁有證券交易席位,并聘用200多位專職銷售人員服務于環(huán)球機構投資者和本地基金經理、專業(yè)投資者,亞洲金融市場每天股票交易額的19.2%由瑞士銀行經手。為了推動亞太區(qū)對沖基金業(yè)務的發(fā)展,該行還將服務于其他市場的銷售團隊調任亞洲市場。 為了推動新興市場業(yè)務,瑞銀華寶于2003年4月從摩根大通挖來Richard Luddington,出任東歐、中東與非洲區(qū)的債務資本市場(Debt Capital Market,簡稱DCM)主管。Luddington還會參與瑞銀固定收益、衍生交易與結構化金融產品業(yè)務的客戶拓展;他向瑞銀華寶全球債務資本市場負責人Suneel Kamlani匯報工作。 在收購了安然(Enron)的交易部門后,2003年瑞銀華寶進一步在美國市場拓展商品、電力與能源交易業(yè)務—該行在美國和加拿大的能源交易組雇用了440多名員工,與美林、高盛、摩根士丹利、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Corp.)和德意志銀行等開展競爭。 近年來,瑞士銀行在外匯交易領域大獲成功:根據(jù)《歐洲貨幣》(Euromoney)2003年8月的調查,在規(guī)模至少達1.2萬億美元的跨國外匯交易市場中,瑞士銀行的占有率自2001年迄今快速增長3倍,達到11.5%,超過花旗集團的9.9%,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匯交易行。花旗長期在外匯交易領域享有領先地位,其市場份額過去24年中有22年高居第一。 瑞士銀行在外匯交易領域之所以能快速崛起,并一舉超越花旗的關鍵因素之一在于限制本身賬戶的自營操作規(guī)模,借以減少發(fā)生與客戶利益沖突,以此吸引客戶通過該行進行外匯交易。作為瑞士銀行的客戶,UNFCU(管理20億美元資產)投資總監(jiān)蘇利文指出,該行對自己的帳戶操作設限,讓客戶感到非常安心。蘇利文強調,該公司需要有實力的外匯交易商,并愿意花時間在UNFCU這類交易規(guī)模不大的客戶身上。 為了強化交易服務,瑞士銀行還注意提高服務水平。該行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的斯坦福市設立了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交易廳,面積足有兩個美式足球場大,可容納1400位交易員進行股票、債券、外匯等交易服務。此外,瑞士銀行也大量運用計算機進行交易,約有70%的交易通過電腦進行,遠高于業(yè)界40%的平均水平,花旗集團的計算機交易比例為35%左右;重視推廣外匯交易業(yè)務,也是瑞士銀行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資產管理:重點拓展對沖基金業(yè)務 近年來,全球對沖基金規(guī)模急劇擴大,總額已超過6000億美元。在服務于對沖基金的大宗經紀業(yè)務方面,瑞士銀行與高盛、摩根士丹利和德意志銀行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2002年,瑞士銀行超過德意志銀行成為歐洲資產規(guī)模最大的銀行集團。目前,該行管理的全球投資性資產超過4000億美元,亞太地區(qū)的辦事處位于東京、香港、新加坡和臺灣。 瑞銀環(huán)球資產管理公司于2002年10月宣布提升Kai Sotorp為亞太區(qū)業(yè)務負責人,Sotorp此前任該公司日本業(yè)務主管,在投資管理業(yè)擁有20年經驗。2000年初加入瑞士銀行前,Sotorp在美國國際集團(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簡稱AIG)日本公司負責資產管理業(yè)務,還曾在美國基金公司Kemper Financial Services從事產品開發(fā)、市場推廣與業(yè)務規(guī)劃等工作。 近年來,全球對沖基金規(guī)模急劇擴大,總額已超過6000億美元。在服務于對沖基金的大宗經紀業(yè)務(Prime Brokerage)方面,瑞士銀行與高盛、摩根士丹利和德意志銀行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了激烈的競爭:2003年1月,高盛歐洲大宗交易業(yè)務聯(lián)席主管Alex Ehrlich過檔瑞銀華寶;同年2月,瑞士銀行將其對沖基金顧問業(yè)務歸于Alternative & Quantitative (A&Q) management部門下管理,由該行芝加哥分行的Joe Scoby負責。為了促進對投資性資產超過100萬美元的富人服務,2003年8月起瑞士銀行開始加強對沖基金的研究力量,并通過斥資2.5億美元收購荷蘭銀行(ABN AMRO)的美國大宗經紀業(yè)務,加強該行在美國對沖基金業(yè)的實力。 2003年8月,瑞士銀行香港分行在當?shù)芈氏韧瞥隽耸找媾c20家亞洲藍籌股(包括匯豐控股、星展銀行集團、三星電子與臺積電等)掛鉤的本金保障票據(jù)(SUPER Notes,第一年利息為4.5%),以中國銀行、南洋商業(yè)銀行、大新銀行與新鴻基投資服務公司等金融機構作為分銷渠道面向當?shù)貍人投資者。 據(jù)業(yè)內研究公司Eureka Hedge提供的數(shù)據(jù),2003年亞洲市場的對沖基金數(shù)量已從2002年底的245家升至350家;同期資產管理額在歐美投資者的參與下也增加了30%,達到250億美元。瑞士銀行董事、亞洲大宗經紀業(yè)務主管Andrew Sinclair表示,由于市場競爭激烈,銀行處理的資金規(guī)模只有超過1億美元,其業(yè)務才能盈利。 2003年10月,瑞士銀行香港分行聘請Joe Cavatoni地區(qū)股票交易主管,推動對沖基金客戶運用該行提供的掉期、證券借貸和其他投資工具。自2000年起,Cavatoni在美林東京公司負責亞太地區(qū)的大宗經紀業(yè)務。瑞士銀行目前在日本、香港與澳大利亞有20名員工從事相關股票融資業(yè)務。 財富管理:最佳私人銀行面對競爭壓力 在跨國財富管理市場,瑞士銀行正面臨美國競爭者的強大挑戰(zhàn):美國排名第一的私人銀行—摩根大通私人銀行已將發(fā)展目標設定于打破瑞士銀行和瑞士信貸對歐洲億萬富翁客戶的壟斷局面 作為全球最大的私人銀行,瑞士銀行管理著6880億瑞士法郎的資產。該行正在試行一項新的運作方式,將屬下5家最小的私人銀行合并在一起,由瑞銀華寶的一位前總裁負責管理;這5家銀行總共管理著700億瑞士法郎(合470億歐元)的資產,擁有1750名員工。 通過收購擁有大量富有私人客戶的證券經紀商普惠(成立于1879年),瑞士銀行加強了在美國私人銀行領域的業(yè)務實力。2003年4月,該行以3.4億美元的價格將瑞銀普惠的清算業(yè)務Correspondent Services Corp.賣給美國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從而把精力集中于財富管理等核心業(yè)務。 2003年,瑞士銀行被《亞洲金融》評為“最佳私人銀行”(其余獎項詳見附表18)。同年5月,該行提升Kathryn Shih為香港地區(qū)負責人;Shih除了領導瑞士銀行在大中華市場的私人銀行業(yè)務外,還負責處理集團與香港金融監(jiān)管部門的關系,并對該行的市場營銷和競爭戰(zhàn)略出謀劃策。 瑞銀財富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Klaus Wellershoff博士表示,在由希望、恐懼和貪婪驅動的金融市場中,國際投資者應著眼于中期市場的基本面,以反周期的操作手法應對。雖然中國作為制造業(yè)大國正在迅速崛起,但缺乏健全的市場結構和流動性不足使歐美的大型金融投資望而卻步。目前,亞太地區(qū)(日本以外)只有80個股票可以納入瑞士銀行的資產組合。 在跨國財富管理市場,瑞士銀行正面臨美國競爭者的強大挑戰(zhàn):美國排名第一的私人銀行—摩根大通私人銀行(J.P. Morgan Private Bank)已將發(fā)展目標設定于打破瑞士銀行和瑞士信貸對歐洲億萬富翁客戶的壟斷局面。摩根大通目前管理著總值2110億美元的私人客戶資產,該行認為,許多幫助瑞士銀行業(yè)在私人銀行市場競爭中的優(yōu)勢,如“離岸”操作、獨特的保密性等如今已經不再像從前那樣有效。 中國業(yè)務:QFII先鋒與啟動私人銀行服務 瑞士銀行從1985開始參與中國內地的金融業(yè)務。并于1989年在北京、上海設立辦事處。2003年5月,該行成為2家最早取得內地QFII牌照的境外投資者之一。 在國際投行中,瑞士銀行素以強大的股票研究與二級市場交易執(zhí)行能力著稱。在《亞洲貨幣》2002年底915家機構投資者參與的投票評比中,該行進一步鞏固了在亞太區(qū)證券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在研究與銷售綜合排名與大型基金、對沖基金等分類排名中均名列首位;在中國研究的15個分類評比中,瑞銀華寶摘走了12項第一,張化橋與陳昌華更囊括了最佳中國分析員排行榜的第一和第三名。《機構投資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簡稱II)也將2003年度“亞洲(日本除外)最佳研究機構”的稱號授予瑞銀華寶,該行的中國內地(張化橋及其團隊)、香港(陸東及其團隊)與臺灣地區(qū)(蘇艷雪及其團隊)研究小組在II的分類排名中均位居榜首;瑞銀華寶臺灣科技及硬件行業(yè)研究主管蘇艷雪及其團隊還被評為“最佳科技/硬件業(yè)研究組”。 2003年4月,瑞銀華寶從高盛挖來大中華區(qū)高級經濟學家喬·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出任該行董事總經理、亞洲首席經濟學家。2002年,安德森與同事胡祖六合著的《關于中國與世界的五大神話》(The Five Great Myths About China and the World)系列報告引起了內地媒體的廣泛關注,中國工商銀行行長蔣建清還特地為該報告的中文版作序。 中國最大的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fā)銀行于2002年4月和瑞銀華寶簽訂協(xié)議,共同管理和處置開發(fā)行400億元人民幣債轉股項目所形成的股權資產,雙方主要通過包括變賣及股權轉讓等股權運作方式來對其進行化解。在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關系資深學者、瑞銀華寶董事總經理、中國企業(yè)融資業(yè)務主管何迪的主持下,該行在大中華市場還參與了盈科數(shù)碼動力收購香港電訊、華能國際股權轉讓、中國移 動(香港)二次售股和中銀(香港)重組等交易。 在2002年7月參與中銀香港的海外上市承銷后,瑞銀華寶亞太區(qū)主席賀利華(Rodney G. Ward)把中國市場的IPO業(yè)務機會指向了正籌劃重組上市的電力、電信、航空和金融業(yè)的大型國企。他希望中方在挑選承銷商和財務顧問時,不僅要關注美資機構,而且也能顧及歐資背景、全球布局的銀行。2003年3月,瑞銀華寶在中石化斥資6.15億美元收購英國天然氣集團在哈薩克里海北部項目8.33%股權的交易中,出任中石化的獨家財務顧問(參見附表19);同年6月,瑞士銀行與德意志銀行幫助愛依斯中國發(fā)電有限公司(AES China Generating Company)發(fā)行了7年期1.75億美元高收益歐元債券。 2003年10月,瑞士銀行與德意志銀行、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 SA)幫助中國政府成功發(fā)行了4億歐元的五年期債券,年收益率為3.755%的中國主權債獲得了歐美大型投資者2倍多的超額認購。 盡管瑞銀環(huán)球資產管理公司與國泰基金管理公司的組建合資公司的議程自2002年8月簽署備忘錄以來就沒有進展,但瑞士銀行正積極謀劃在華拓展私人銀行業(yè)務。瑞銀財富管理公司2003年9月在日內瓦的銀行研討會中表示,該公司預計在2004年初取得內地的私人銀行業(yè)務許可,以吸引中國內地數(shù)量日益激增的百萬富翁。 根據(jù)美林與管理咨詢公司凱捷安永(Cap Gemini Ernst & Young)聯(lián)合發(fā)布的2003年度《全球財富報告》,中國內地約有21萬人擁有超過100萬美元的資產。相形之下,2002年香港資產達100萬美元以上的富豪人數(shù)減少了近20%,為35000人。目前,瑞士銀行在新加坡和香港擁有大規(guī)模的私人銀行業(yè)務團隊,并已開始在臺灣地區(qū)提供相關服務。 史凱富表示,瑞士銀行的中國業(yè)務架構由3部分組成:QFII證券投資、資金結算開始的銀行服務與合資證券公司,該行將在合資公司占有大約30%的股份。對于中國可能推出的QDII,史凱富的看法非常樂觀,認為這很有可能會極大地改變內地A股市場的投資行為。瑞士銀行亞太區(qū)收入在全球占的比例約為10%,而利潤則占8%,中國市場在其中的增長速度最快。 不可忽視的跨國金融巨子 瑞士銀行為了降低市場推廣成本,2003年6月開始啟用“UBS”作為旗下機構全球統(tǒng)一的品牌標識,下屬投資銀行瑞銀華寶和經紀公司瑞銀普惠(UBS PaineWebber)分別更名為瑞士銀行投資銀行和瑞銀財富管理公司,“華寶”與“普惠”作為世界金融市場上兩大著名機構標志正式消失。 瑞士銀行于2003年11月公布的財務報告顯示,得益于投資銀行和資產管理業(yè)務收入增加及成本降低,該行第三財政季度利潤創(chuàng)下3年來最高紀錄,達到16.7億瑞士法郎,比2002年同期增長78%,超過了分析師此前13.9億瑞士法郎的平均預期,也領先于兩大競爭對手——瑞士信貸和德意志銀行。 2003年以來,瑞士銀行的股價上漲了22%,公司市值達到915億瑞士法郎,在歐洲銀行界僅次于匯豐控股和蘇格蘭皇家銀行(The Royal Bank of Scotland,簡稱RBOS)。在重整旗鼓之后,對于瑞士銀行這個跨國金融巨子而言,中國金融服務市場的機遇之門正徐徐開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