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商業銀行注資能否成功?上市與改制之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1月29日 11:58 經濟觀察報 | ||
最近,國務院決定動用450億美元國家外匯儲備為進行股份制改革試點的中國銀行與中國建設銀行補充資本金。此消息一公布,立即引起海內外媒體廣泛的關注。在大多數人看來,這次注資行動,是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也標志著中國金融業改革踏上新臺階。盡管人們對這種國有銀行全新的改革思路見仁見智,人們面對的疑惑也不少,但反應積極者居多。標準普爾立即提高了兩大行的信用評級。而且不少人對這次銀行改革的經濟上的合理性、思路的邏輯性、改革的時機與方式等都給予了正面的評價。可以說,國家大的改革方案出 但是,我們應當關注的是,這次國有銀行注資能否成功?或怎樣保證國有銀行不再重復以前的錯誤?如1998年國家用發行30年長期國債的方式為四大國有銀行補充了2700億元資本金。設計方案時按照1997年底各行的風險資產規模,令其資本充足率達到8%的法定標準,計算了注資需求,并確定了注資方案。但是,實際情況是,5年過去了,隨著四大行資產規模連年擴大,資本充足率逐年下降,所爭取到的時間已經過去,而四大國有銀行的體制卻沒有實質性進展。所以,銀行的運作機制不改變,新的不良貸款還會再產生。 因此,無論是給國有銀行注資,還是促使國有銀行上市,最重要的是完成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而不是為上市而上市,更不能為增加銀行資本金而上市。可以說,盡管這次向中行、建行注資450億美元,無論是從注資的手段、時機及方式都別具一格,都是勝算在握,但筆者認為,如果以下的幾個問題不解決,國有銀行在改制過程中仍然會遇到不少的障礙。 首先,對于國家注資中行、建行在經濟上的合理性問題。其根據在于一年前央行的一個分析報告,即國有銀行不良資產形成原因中,由政府紅頭文件造成的占29.2%,企業政策性關停并轉占8.5%,國有企業經營不善占26.8%,地方政府不當干預占10.1%,銀行自身經營不善占19.3%。這就是說,國有銀行不良資產完全是由于政策性因素造成的,國有銀行承擔了改革成本。國家向國有銀行注資也是理所當然。如果結論由此而得出,那么以下幾點也值得人們深思:第一,央行的這份分析報告可信度在哪里?第二,假設這個報告所分析的結果得以成立,這也僅僅是看到國有銀行承擔改革成本的一面,而另一面,四大國有銀行通過壟斷的方式把整個社會的絕大多數金融資源掌控在自己手中,通過利率管制、信貸管制讓國有銀行獲得超額壟斷利潤,如最近出臺的“管住貸款利率的下限、存款利率的上限”利率市場化改革,也為國有銀行留下更大的利差空間。如果不是金融管制,這些利益從何而來? 其次,中央匯金公司的設立是這次向中行、建行注資的一個創舉。毫無疑問,匯金公司的設立是國有金融資產管理一種值得嘗試的方式。但是匯金公司成立的理據何在?它是如何組織的?又是如何來管理運作?如此巨大的國有資產憑什么可以保證它能夠有效的運作?誰來對公司進行監管?等等。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還是一個形式上的公司,不僅公司的機構設置與央行部門重合,就是公司的管理者也與政府部門官員重合。香港金融管理局也有類似的投資公司,但是該公司管理層及職能是與金融管理局完全分開的。如果匯金公司的職責與央行的職責合一,其公司的功能自然會弱化。 第三,如何讓國有銀行改制走出為上市而上市的誤區?可以說,如果國有銀行改制成功,目前國內存在的金融瓶頸自然化解,整個中國經濟滿盤皆活,這自然為國內經濟的發展增輝,但如果改不好,則會給國內社會經濟生活留下隱患。 這次給國有銀行注資,當然可以降低不良貸款率、補充銀行資本充足率、吸引戰略投資者,為上市做好準備,但這些都是顯性的問題。最根本上是要改制,改變國有銀行體制上的缺陷。如自身的內部治理結構上存在所有人缺位等國企通病;在董事會治理方面存在黨政企不分;在風險控制機制方面存在權力和責任的不配套等問題。在外部,也存在如國內社會信用水平低下;政府對國有銀行的嚴格管制;政府對國有銀行關系界定不清等等,這些問題都說明了社會環境對四大國有銀行改制能否成功的重要性。 總之,利用外匯儲備注資來對四大國有銀行改制的確是一種好的方式,但注資的最終目標不是上市,而是改制。而要保證國有銀行的改制成功就得進一步完善國內整個金融體制,治理好整個金融環境,建立起國有銀行有效的銀行治理機制和法律體系。 (作者:易憲容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研究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