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歆
2003年,對于上市銀行來說,是尷尬的一年,這些資本市場的大盤股陷入了“業務擴張——資本金不足——再融資——再擴張——資本金再不足”的窘局,隨著上市銀行接二連三地提出再融資要求,市場選擇了“用腳投票”,深發展、浦發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的股價都是屢創新低。
資本充足率成瓶頸
今年三、四月間以民生銀行為首的銀行股,形成了一波壯觀的上升行情,當時的主要背景是銀行業盈利水平的大幅上升。但是,從4月份以后,上市銀行再融資方案不斷拋出——從增發到可轉債再到H股,銀行股開始逐漸走弱,一路震蕩下跌。而上市銀行之所以不顧市場的強烈反對進行再融資,其根本目的是提高資本充足率。
雖然上市銀行在證券市場都是“大盤股”,但是放在銀行業中橫向比較,卻都僅是“小弟弟”,選擇做精還是做大或者兼而有之成為上市銀行的“必答題”。
從目前來看,上市銀行普遍選擇“做大”。由于銀行業的特殊性,業務擴張帶來的資本金不足將很難避免。今年中報顯示,深發展、招商銀行、浦發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是8.62%、10.56%、8.30%、7.11%、8.02%,除招商銀行外,基本上緊貼著8%的下限。招商銀行也表示,雖然去年IPO發行補充了部分資本金,但公司近年來發展很快,資本充足率也有待提高。也就是說,無論誰要開分行或者大量增加營業網點,都將可能迅速地使資本充足率跌入8%以下,而再融資則是補充資本金的最有效方式。
基金減持氣勢洶洶
不管上市銀行再融資的理由有多充分、要求有多迫切,其方案設計中,明顯傷害中小流通股股東利益的實質都難以被掩蓋,于是,以基金經理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站了出來,聯合抵制其再融資方案。
但是,由于我國資本市場股權割裂的現實情況,在招商銀行大股東與流通股股東的博弈中,流通股股東仍告落敗,憤怒的基金選擇了減持:招商銀行由二季度的基金重倉股第一位下跌到第6位,而浦發銀行則被基金趕出了前十大基金重倉股的行列,民生銀行也多被減持,更慘的是,華夏銀行上市后并沒有為基金所加倉,僅只有3家基金合計持倉150萬股,由此可見基金們對再融資的反感之深。
以11月12日為例,當日浦發銀行董事會公布擬發行60億可轉債的預案,銀行股集體下跌:浦發銀行首當其沖下跌4.36%;同為“發債”公司的招商銀行下跌3.53%;有再融資傳聞的華夏銀行下跌4.32%;有海外融資意向的民生銀行下跌4.62%,暫且沒有再融資消息的深發展下跌2.37%。更為嚴重的是,上市銀行的表現直接拖累了大盤,在銀行股聯袂跳水的刺激下,滬深指數雙雙創下新低。
次級債再融資開新路
銀監會不久前發布通知,允許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補充附屬資本。這一政策受到市場“熱烈響應”:招商銀行在當日已接近漲停開盤,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也均表現得十分活躍。
但是,上市銀行則認為,發行次級債雖可解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不足的“燃眉之急”,但從中長期來看,所起作用將十分有限。因為,按照《通知》規定,符合條件的次級定期債務可以計入銀行附屬資本,并且不得超過商業銀行核心資本的50%。也就是說,次級債可以補充一小塊附屬資本,對提高資本充足率所起的作用將十分有限。與之相反,可轉債對提高資本充足率可以直接起到拉動作用,在債轉股之前,可轉債屬于債務,而轉股以后則直接變為核心資產。也就是說,目前,次級債并不能完全替代可轉債。于是,上市銀行打起了如意算盤:可轉債、次級債,魚與熊掌要兼得,市場對此只能報以無奈的嘆息。
客觀來看,再融資有利于商業銀行參與今后的市場競爭,長期看,有利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改善。但是,關鍵是上市銀行在設計再融資方案時是否充分考慮了流通股股東的利益和市場的承受能力。中興通訊的“A TO H”計劃之所以失敗是因為H股走勢不佳,A股市場擔心發行價過低會侵蝕自身利益。但如今的上工股份的增發B股以及海螺水泥的增發H股似乎并沒有得到A股的反對,反而以漲;騽撔赂叩氖址ㄓ枰哉坡暪膭。這恰恰是因為H股與B股走了牛途,高溢價發行反而對A股是件好事。這對于銀行股的再融資是不是一個啟示呢?只要充分做到以投資者利益至上,任何形式的融資都會得到市場的認同。
資料鏈接
1月3日,浦發銀行增發3億A股,募集資金25.35億元;
2月27日,民生銀行發行40億元可轉換公司債券;
10月15日,招商銀行發行不超過100億元可轉債議案獲股東大會審議通過;
12月9日,民生銀行董事會審議通過公司H股發行上市方案;12月13日,浦發銀行臨時股東大會批準發行不超過60億元可轉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