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反成殺跌動因 “券商股”大起大落為哪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2月20日 09:52 證券日報 | ||
本報記者汪華峰 2003年剩下的交易日屈指可數,機構們已經在紛紛盤點自己這一年來的勝負得失了。按說高高興興迎新年是咱中國人一貫的傳統,然而昨日的市場卻奏出了極不和諧的音調,基金和券商的慘烈搏殺在盤面上一覽無余。兩大主力機構在臨近年末的時候大打出手,究竟是投資理念的白熱化交鋒,還是近年來券商們固守的陣線全面崩潰? 利好反成殺跌動因 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本周四簽署第17號證監會令,頒布《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自2004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條昨日見報的消息,一度促成滬深兩市大盤跳空高開,可見市場對此措施的利好效應預期較高。因為《辦法》中明確指出,除原有的定向資產管理業務外,券商將可以開展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和專項資產管理業務,而今年資產管理業務的收益狀況將成為吸引客戶的主要招牌,年底階段券商重倉股有可能會被做高收盤價。 這樣一條對券商屬于實質性利好的消息,卻在客觀上成為昨日券商重倉股集體殺跌的誘因。昨日早盤股指的上沖,被大部分投資者理解為機構對該政策的反應,但有分析人士尖銳地指出,目前的事實是部分券商借機出貨。年關將近,機構券商的結帳情節頗有歷史淵源,本輪行情基金等新增資金主打資源、能源等藍籌股與券商股滯漲不前形成鮮明對比,一時的政策利好改變不了老主力后繼資金不利的困窘。 昨日自海通證券重倉股民豐農化、界龍實業和武昌魚的跌停,引發了海通證券重倉股的整體崩潰,而緊隨其后的是一長串券商重倉股名錄:銀河證券的黑龍股份、北大高科、天鴻寶業、神龍發展;國泰君安的華源發展、航天長峰、華冠科技、華意壓縮;南方證券的白貓股份、海虹控股;寧波證券的浙江醫藥;長江證券的湘郵科技;華泰證券的上海梅林;河北證券的西北化工;上海證券的領先科技;金鑫證券的天壇生物;華泰證券的綜藝股份……券商重倉股幾乎囊括了昨日跌幅榜前列的所有股票。投資理念決定輸贏 其實昨日盤面上的風云突變早有伏筆在前,只要我們稍稍回顧一下今年以來的市場,就不難理解為何券商重倉股出現這種幾近癲狂的走勢了。 自年初基金高舉“價值發現”大旗發動藍籌行情以來,情況已經延續了一年,基金重倉股市值大幅上升笑傲股海,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券商重倉的股票市值大幅下降,這對于已經舉步維艱的券商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雙方在市場中的斗法勝負分明。但搏殺雖然暫告段落,可兩大主力的理念卻沒有得到統一。 實際上投資理念是沒有對錯之分的。以前市場小,投資主力就是大戶和券商,因此盈利模式就是做莊與跟莊,券商重倉股就是投資者的方向。現在市場變大了,監管嚴格了,基金成為主力,強調完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的新盈利模式應運而生,而這三種特性在大盤指標股身上得到了普遍體現。然而股市里績優大盤股終究是有限的,基金的配置模式又決定了它們只能買市值越來越大的績優大盤股,因而最終形成了這種績優大盤股的群莊運作模式。 可是券商們的在市場上秉承著一種什么樣的投資理念,至少在他們的重倉股上看不出來,或者也可以說已經被市場的主流給淹沒了。從券商重倉股的操作手法上分析,他們絕大多數還在堅持從1997年以來的操作模式和思維,這一點讓多數投資者感到不可理解。相信券商們不可能看不到市場發生的變化,然而歷史遺留下來的或多或少的包袱終歸要解決,不甩掉這些陳年爛賬,就算券商們也想分一杯價值投資的羹也是力不從心,畢竟資金來源比不上基金,像中信證券這樣讓人眼紅耳熱的僅僅是少數甚至可以說是特例。 但也有分析師認為,券商重倉股的這種走勢可以理解成他們正在積極轉向,拋棄那些陳年谷子爛芝麻,置換進一點新鮮血液,和基金合力舉起價值投資的旗幟。這樣的話,雖然今年的敗局已定,但來年的翻身戰至少能有一個好的起點。 紙上富貴難以再現 按照往年的規矩,年底那幾天——也就是剩下不多的幾個交易日——一些機構重倉股(包括基金重倉股和券商重倉股)都喜歡拉拉股價,這樣至少賬面上能有一個不錯的交代,紙上富貴總比觸目驚心的赤字來得漂亮。可昨天這種行情過后,有誰還會在今年抱著這種幻想? 分析師認為,今年的狀況會跟以往有極大的區別,至少那些業績平平的機構重倉股不會有什么動靜。原因很簡單,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即使是年底做市值,機構們也只會做好股票的市值,也只會拉動業績優良的品種,例如最近一段時間走勢良好的國電電力、雙匯發展、山東鋁業、山西焦化,之所以沒有拉其他的股票,就是因為這些股票業績好,具有相當良好的成長性。同樣也有一些股票主力持倉度比較高,最終卻屢屢下挫,例如禾嘉股份、武昌魚、華立控股等。 不過近來的幾則消息,至少能給券商們一些新的期盼。昨日公布的《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表明證監會已經關注到了券商們嚴峻的生存環境,并開始采取措施予以改善。另據近日道瓊斯通訊社的消息,國家外匯管理局表示將考慮允許獲得許可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投資于海外證券市場。這些消息和政策,給券商們提供了比以往更為廣闊的投資空間和機會,至于誰能從中獲益,就得看他們自己的造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