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10萬個為什么:國有股何以能夠高價減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2月18日 07:18 中華工商時報 | ||
水皮雜談 國有股減持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二級市場減持不了,就在場外減持,這一直是國資委的態度,也不是什么新聞,能夠構成新聞的是國有股減持的價格。 2003年12月15日,國務院國資委在北京召開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李榮融在會上指出 李榮融在不同場合,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目前不宜在二級市場減持國有股,原因在于找不到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而方案的核心就是價格,李榮融的“一視同仁”說到底也是價格。在國資委的心目中,上市公司國有股股價的底線在凈資產值之上,而在一般投資者心目中,國有股的轉讓價的上限是凈資產,這就是差異,這就是不能讓各方都接受的地方。 那么,凈資產究竟是一個什么概念呢? 凈資產實際上表示是一個公司資產的靜態價值,和股價是兩個概念,既有聯系,又不能劃等號。說他們有聯系,是因為凈值多少反映公司資產的數量,說他們不能劃等號,是因為凈值不能反映公司資產的質量,更不能反映公司經營的趨勢,而在證券市場上,價格又恰恰由預期決定,凈資產充其量反映的是公司的過去。如果上市公司的經營每況愈下,那么股價極有可能就低于凈資產,如果上市公司的經營風險很大,即使IPO(新股發行)的價格也有可能低于凈資產。股價低于凈資產目前在國內A股市場沒有,但在過去的B股市場是普遍現象,H股市場也不稀奇,香港市場不少股票的交易價就低于凈資產值,這是很正常的現象,這種現象隨著A股市場的擴容早晚也會出現。因此,國有股按凈資產減持對于流通股股東而言未必就是讓“利”于民,如果說有“利”的話,那么,這個“利”也是水中月,鏡中花,全流通實行之日,極大部分股票股價就會和凈資產自動接軌,退一萬步講,就算有“利”屆時也會蕩然無存的。其實,投資者要動動腦子,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國有股股東急于出手的上市公司會是人見人愛的香餑餑嗎?如果不是香餑餑,你又何苦自己去找套買,找苦吃呢?!人家在墻上畫張餅,你就真以為那能當飯吃嗎? 國有股在有的人眼中是包袱,在有的人眼中卻是金礦。《華爾街日報》日前報道,不少境外的基金和投資銀行開始瞄上了非流通背后隱藏的巨大財富。盡管投資非流通股會面臨退出的困難,但是依然有不少基金在籌劃專門投資非流通股的離岸基金。海外基金經理甚至聲稱,非流通股是中國股市唯一值得投資的領域,如果中國政府禁止公開拍賣非流通股只會導致這些交易轉向地下。海外基金和投行青睞非流通股很大部分原因就在于這部分股票的定價機制是以凈資產為基準的,和流通股股價有較大的價差。 不過,從最近發生的兩起國有股向外資轉讓的事例看,這種情況已經被打破。 事例之一是樂凱膠片。柯達收購了樂凱20%的國有股從而進入這家上市公司成為第二大股東。柯達收購的價格折合人民幣達到12.09元,而樂凱流通股的價格才11元左右。 事例之二是重慶啤酒。蘇格蘭·紐卡斯爾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收購重慶啤酒5000萬國有股,占重慶啤酒的19.51%,協議價格每股是10.5元,而重慶啤酒的流通價格是13.79元(12月17日收盤價)。 媒體評論這兩起轉讓均堪稱高價轉讓,并且得出5個結論。 結論之一是國有股減持正在二級市場外緊鑼密鼓進行。隨著有關規定的出臺,2004年國有股的場外減持將層出不窮; 結論之二是中國A股藏龍臥虎,不乏具有投資價格的優秀上市公司,尤其是其有行業龍頭老大地位的績優股更有“妗鋇囊馕叮?/p> 結論這三是高于凈資產值的轉讓增多,有助于提升二級市場股票價值中樞,既有利于投資者樹立理性投資理念,又有助于滬深股市筑底; 結論之四是高價轉讓有利于國有股保值增值; 結論之五是高價協議轉讓國有股有利于“全流通”問題的妥善解決。 這5個結論在水皮看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反過來也證明水皮一直對全流通的看法,現在不是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什么時候討論以后再說。 國有股能夠在場外高價減持,至少說明一點,我們大可不必對中國股市和中國的上市公司妄自菲薄,一概否定,推倒重來。這個世界上本沒有“鬼”,國有股減持之所以會成為一個“鬼故事”,都是我們自編自導知演的結果。人,都是被人嚇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