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獨家調查第三期--比特科技“殼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2月02日 11:46 《新財經》 | |
主營資產進進出出、實際控制人來來往往,比特科技經歷了眾多變故之后,只剩下一個背負3億多元其它應收款的空殼和撲朔迷離的未來 ---比特科技三億元其它應收款徹底調查 《新財經》記者 任健 10月24日,*ST比特(000621,原“比特科技”)發布2003年中報(未審計)公告,可謂“哀鴻遍野”: ——公司2002年年度報告被出具了“非標意見”,審計報告對公司巨額其它應收款未能確定其可收回程度,認為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截至2003年6月底,公司其它應收款高達3.02億元,占公司總資產的87%,此系歷史遺留問題,回收程度存在重大不確定性,且缺少完整的證據證明其賬面價值; ——公司雖在積極推進債務重組工作,但困難重重,存在巨額債務被法院強制執行的較大可能,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隨著歷史遺留問題清理工作的不斷推進,公司將繼續計提大額壞賬準備,以真實反映目前的資產狀況;同時,由于營運資金嚴重缺乏,業務嚴重下滑,將產生一定的經營性虧損,預計年初至下一報告期期末的累計凈利潤為巨額虧損,存在被暫停上市的風險。 現在看來,接盤比特科技已超過十一個月的上海盈科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盈科”)、上海創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創立投資”)毫無作為。 是比特科技已病入膏肓,沉疴不起,還是上海盈科正在謀劃新的變局以期突圍而出?這還是個謎。但可以肯定,留給比特科技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如果還不能在短時間內實施有效重組,從根本上改善公司業績,比特科技將面臨退市。 探究比特科技上市七年來的前世今生,不難發現,其上市后有明顯的“先天不足”,而每一任大股東皆趨利而來,隨后或失望、或滿載而回,最終卻將比特科技送入不歸之路。 訴訟無結局 從公司財務報告中不難看出,其它應收款是比特科技陷入困境的“死穴”:其它應收款占總資產的87%。并因“公司已經沒有持續盈利的能力,公司將面臨退市的風險”,其它應收款罪不可恕。 是誰將比特科技拖入困境?該公司的中報有一段話耐人尋味:“在報告期內,公司在相關中介機構的協助下對其它應收款的欠款單位發出了詢證函,欠款單位基本不予回復和確認。公司已對涉及數量較大、快過訴訟時效的五家公司進行了起訴。但是,從目前的情況看,通過訴訟的方法進行催討,存在訴訟時間長、勝訴與否和執行困難等問題。” 據資料顯示,有五家企業涉及其它應收款多達1.86億元。盡管比特科技已于2003年6月對這“涉及數量較大、快過訴訟時效的五家公司”提起訴訟,但董事會對訴訟也不抱希望,認為“存在訴訟時間長、勝訴與否和執行困難等問題”。 據該公司內部人士向《新財經》記者透露信息,這五筆其它應收款收回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因為“它們與上市公司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新財經》記者了解到,這五家公司分別為:武漢市比特人杰數碼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比特人杰數碼”)、北京朗視數字電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朗視數字電視”)、張家口比特大型物資運銷有限公司、深圳市圣湖通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圣湖通信”)、深圳市多特康資訊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多特康資訊”)。 其中,比特科技持有比特人杰數碼51%的股權,后者自2001年6月至2002年1月分四次向比特科技借款共計5200萬,迄今未還;比特科技同樣是朗視數字電視的第一大股東,后者所借款4120萬元同樣分文未還。 從比特科技歷年公告來看,這些款項最早出現在2001年報上。當年年報顯示,比特科技當年其它應收款增加1.9億元,主要是為關聯公司撥付流動資金,及股權轉讓款未收回。而這一年正是李其志及其關聯公司入主比特科技的“多事之秋”,其二級市場的表現也特別活躍。 知情人士告訴《新財經》,正是這樣的變化,導致了比特科技今日之慘狀。 寧波華能入局 比特科技作為北京第一家上市的科技股,總股本1.47億股,流通股本5566萬股,主營業務涉及除濕設備、光纖網絡、計算機等“高科技”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由于主營業務、業績一直不穩定,七年來四度更換大股東、六次更換總經理、數十次更換董事、監事。雖然投資者每次都對比特科技的股東變更寄予希望,但新任大股東卻總是讓市場失望。 該公司1996年11月上市后,不到三個月,比特科技(當時名為“北京比特”)的大股東北京比特電子公司便將其持有的1800萬法人股分別轉讓給北京建昊實業公司和通恩寶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1999年元月,寧波華能租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波華能租賃”)登場——受讓北京建昊實業等三家公司持有的北京比特3396.9萬股法人股,以持有22.69%的股份,成為北京比特第一大股東。此時,寧波華能租賃的母公司尚為中國華能財務公司,為大名鼎鼎的中國華能集團公司的旗下企業。 寧波華能一俟入主,比特科技便以1.2億元的代價從深圳市華運發投資有限公司、北京華王盛世經濟發展公司手中收購了張家口華運大型物資運銷有限公司99%股權,并且一次性支付全部款項。 這家從事煤炭銷售和運輸的公司當年便給比特科技帶來了1.62億元的煤炭銷售收入和1241萬元運輸收入,兩項合計占比特科技全年主營收入的77%,給當年比特科技貢獻利潤近4000萬元,占其1999年全年利潤總額的50%。 然而,中國華能財務公司并沒有長期駐扎北京比特之意。2000年7月,其分別以30%、25%、25%、20%的比例將寧波華能租賃100%的股權(占比特科技總股本的22.69%)轉讓給北京華威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威斯科技”)、深圳市華鴻達實業發展公司(以下簡稱“華鴻達實業”)、自然人楊松和李其志,全面出讓比特科技控股權。 雖然從表面上看,承接寧波華能股份的分別是兩家公司和自然人,但是從《新財經》記者掌握的資料顯示,這些公司和個人之間關系復雜,耐人尋味,而由這些關系集結起來的力量最終決定了比特科技的命運。 受讓股權的自然人李其志是深圳市華鴻達公司的主要出資人,楊松則是其公司部門經理;這樣一來,李其志間接持有寧波華能70%股權。 持有寧波華能另外30%股權的華威斯科技的主要出資人深圳市通匯實業有限公司曾在比特科技1999年中報中居第八大股東(占比特科技的2.01%股權)。2000年5月28日,其公司經理楊林取代華能財務公司副總劉振熙出任比特科技董事長。 楊林在任比特科技董事長之時,還是深圳市伯克利資訊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伯克利資訊技術”)部門經理。這家公司曾在2000年4月份,以受讓特區證券公司持有的比特科技1060萬股股權而成為比特科技第三大股東(占比特科技總股本7.08%)。 據知情人士透露,李其志對其部下楊松一直非常信任,在這次比特科技股權收購中,由于楊林和楊松雙方系親戚關系,李其志遂將楊林的相關公司也拉了進來。這樣,通過一番眼花繚亂的股權設置,李其志已經成為比特科技的實際控制人。但自己并未親自走到前臺,而將所有事務交由楊氏兄弟打理。李將當時還是伯克利資訊技術部門經理的楊林推選為比特科技董事長,而同一公司位至總經理的文武屈居比特科技董事,此中就可見一斑。 隨后在接手比特科技的一年中,楊氏兄弟也多方出擊,洽談過很多項目,但均未見效,公司的主要盈利仍是來自于張家口比特大型物資運銷有限公司等一些老項目。 隨著老項目盈利能力的下降,同時又沒有很好的新項目,使得比特科技的收益大幅下滑,2000年每股收益尚有0.23元,但到2001年中期猛降至0.017元。 業績的快速下滑,使得李其志和楊氏兄弟都覺得這樣下去,比特科技撐不了多久,盡快找到好項目轉型,成為比特科技最重要的事情。公司高管一度紛紛外出找項目。 據知情人士透露,在2001年6月份時候,時任比特科技總經理的郭朗華建議與北京的新奧特集團公司合作,“因為后者有一個很好的項目”。 在雙方多次談判并達成初步協議后,比特科技即開始內部資產肅清,進行大力度的產業調整,重回高科技主業。 2001年6月,比特科技將張家口比特大型物資運銷有限公司50%的股權轉讓給了深圳市多特康咨詢技術有限公司。隨后,比特科技加大對高新技術產品的資金投入,將電信通訊行業作為主營業務。 同月,比特科技投入1750萬元增資主營數字電視芯片生產和銷售的北京朗視數字電視科技有限公司,以持股35%成為其第一大股東;投資1100萬元收購武漢人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股權,與北京國華電力有限責任公司洽談合作,欲實現向電力信息、廣電、通信、自控以及媒體產業等高成長行業轉型。從盈利能力上看,這些高科技項目并不比張家口華運大型物資運銷有限公司好到哪里。惟一使得股東認可的是,比特科技終于重回高科技主業。 新奧特、寧波華能各取所需 所謂好項目,來自于同處北京的新奧特集團公司——時任總經理鄭福雙給比特科技畫了一張更誘人的大餅——雙方聯合收購北廣電子集團(原761廠)的控股權,并裝進上市公司。 是時,北廣電子集團第一大股東為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持有55%的股權),但是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并不參與其經營管理,經營權在持有45%股權的二股東北京電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電控”)的手中。 北廣電子集團是大型一類國有企業,是國內主要的廣播電視設備制造商,為中國公共廣播(有線廣播)、無線廣播、電視發射設備生產的關鍵企業,其題材之優不言而喻。知情人士稱,鄭福雙當時的計劃是先將這部分股份買下,隨后裝到上市公司中,使其具有數字電視概念,從證券市場中變現,實現利潤最大化。 鄭福雙與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的代表和北廣電子集團總經理韓光經過多輪談判,最終達成協議: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將持有的北廣電子集團55%的股權賣給新奧特集團公司。當時,雙方只待股權審批并正式過戶。 比特科技時任總經理郭朗華和鄭福雙都深知這個項目對比特科技意味著什么。好融資、更有利于創造股價上漲的動力。而對鄭福雙而言,其早有將新奧特集團借殼上市的打算,沒有主營項目的比特科技對他來說,不失為一個好殼。雙方多次交談后,很快成立比特-新奧特收購團,一起收購北廣電子集團。 “在這個收購團的實際出資比例上,新奧特集團占90%,比特科技占10%。但為了日后方便將這部分資產裝進比特科技,所以,對外一致以比特科技為收購團主體。”曾經參與此事的一位人士對《新財經》記者透露說。如是,新奧特將借著北廣電子的跳板順利入主比特科技。 如此動作,新奧特集團將是真正贏家。但寧波華能的郭朗華也并不想就此袖手旁觀。 據知情人士對《新財經》記者透露,在積極配合收購團運作的同時,寧波華能租賃進行著另一個行動,充分利用收購北廣電子集團的時間進程,炒作比特科技股票。 “比特科技先后在中國農業銀行北京分行及其它銀行分別貸款近2億元,和新奧特集團的資金捆綁在一起,新奧特集團的資金主要是收購北廣電子集團的股權,而比特科技的資金主要是用于炒作其股票。”這位人士說,在比特科技-新奧特收購團受挫的時候,其還替比特科技找過這部分流通股的接盤方,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有談妥。 按照該人士的說法,比特科技并沒有直接將大量的資金投入股市,而是將資金先劃撥到旗下子公司,計入往來款項目。在2001年先后有2.5億元,通過往來款劃轉到旗下多家公司,利用這些錢,開設個人股東賬戶,開始炒作比特科技。 “從比特科技K線圖上看,確實有機構從2001年11月左右開始分批建倉,成本價在12元左右,但買量并不大。隨后,在股市整體大勢不好的情況下,這些賬戶順勢拋出持有的股票,打低股價,以期達到震倉的目的。機構大量建倉應該在2002年元月底。”大鵬證券一位王姓分析師對《新財經》記者說。 收購生變 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有意賣掉北廣電子集團股權,比特科技-新奧特聯合收購團有意受讓,對于后者來說,應該已屬勝券在握。既然基本面將要發生實質性積極變化,大量買進該公司股票,似乎風險并不大,況且收購進程可以隨時掌握。但恰恰在聯合收購團與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簽署正式協議的時候,卻陡生枝節。 北廣電子集團第二大股東北京電控半路橫刀奪愛,突然以“老股東具有優先購買權”為提議,堅決不同意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將股份賣給聯合收購團,并聲稱,北京電控將對這部分股權實施收購。 曾參與此事的一位人士對《新財經》記者說:“新奧特購買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持有的北廣電子集團股權,已經到了草簽協議的地步,但是一直沒有與北京電控商量過,直到最后簽約一刻,才通過北廣電子集團董事會給其打招呼。不成想,北京電控也看好這部分資產。股權轉讓出了麻煩。” 此后,北京電控和比特科技-新奧特聯合收購團各持己見、互不相讓,對于北廣電子集團這塊“唐僧肉”,爭執雙方都想吃到嘴里。 “北廣電子集團有很多隱形資產,實際凈資產在10億元左右,如果此次讓比特科技-新奧特聯合收購團成功收購,民企僅用3個億就買到了這個大國企55%的股權,這無疑是重大國有資產流失。其中,僅北廣電子的100多畝地一項,由于當時土地屬國有劃撥,沒有入價,僅此估價就值幾個億。如果賣給這個收購團,國有資產將損失幾億。”北京電控一位人士在接受《新財經》記者采訪時說。 對比特科技-新奧特聯合收購團而言,除了北廣電子集團的實際資產令人垂涎之外,還有另一層原因:借此運作概念的二級市場股票資金,還要靠此成功操作而高價退出,從而獲利。 為此,比特科技-新奧特聯合收購團不斷給華融資產管理公司開出優厚的條件,由剛開始所提議的轉讓款分批支付方式,逐漸變成一次性付款。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也不想錯過這個可以將資產快速變現的機會,堅決要將北廣電子55%股權出讓聯合收購團。 不過,隨后在2002年4月召開的北廣電子集團股東預備會上,北京電控也非常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堅決不放棄優先收購權。雙方調解無效,最終請求司法仲裁,“北廣電子集團”概念始終未能實質性地進入比特科技。 這種結局使寧波華能租賃假比特科技之“手”進入二級市場中運作的資金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局,這一局面苦撐了半年,2002年6月,部分老鼠倉不惜成本地拋售,該股股價旋即大跌。 更大的災難緊隨其后,2002年9月,該收購經過北京市仲裁委員會判定,北京電控具有優先購買權,否定了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將北廣電子集團股權賣給聯合收購團的協議。 北廣電子集團概念破滅,新奧特無奈抽身離去。只“苦”了拿有大把股票的機構,只有選擇不惜成本出貨。但是為時已晚,由于股市的整體交投清淡,已經很少有人光顧這只“問題股”,大量出貨已不可能,只能任憑股價大幅下跌。 空殼比特科技 沒有收購成北廣電子集團,比特科技又用很短的時間先后和多家公司洽談過資產重組事宜,其中還和瀏陽花炮(600599)接觸過,但均未成功。“對方一看到比特科技的巨額其它應收款和債務數額就頭疼。”一位曾經幫比特科技找項目的人士如是說。 無奈之下,比特科技開始清理公司賬務,將大量的其它應收款和債務通過計提的方式,在上市公司消化。截至2002年12月31日,經過大量的計提,當年每股收益虧損0.97元,公司也因為連續兩年業績虧損,進入ST一族。 2002年的最后一天,比特科技董事會議通過決議,將持有的武漢長江資源開發建設有限公司36.55%的股權全部轉讓給湖北華林實業有限公司,股權賬面價值為3080萬元,實際轉讓價格僅為270萬元,投資虧損2810萬元;同時,將張家口比特大型物資運銷有限公司19%的股權轉讓給湖北博源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股權賬面價值2125萬元,實際轉讓價格為120萬元,投資虧損2005萬元。 在此之前,上市公司在2002年11月29日公告,上市公司大股東寧波華能租賃的股東華威斯科技、華友世紀資訊及自然人楊松、李其志,將寧波華能租賃100%股權整體出讓給上海盈科(受讓70%的股權)和上海創立投資(受讓30%的股權)。 資料顯示,上海盈科和上海創立投資兩公司主營分別涉及計算機軟硬件、電子產品、通訊設備、生物技術等多項業務。但從隨后的事態發展上看,這兩家來自上海的公司只是影子公司。在它們的背后,還隱藏著一家實力更為雄厚的集團公司。11月30日,比特科技公告稱,公司因工作變化,提議免去4名董事的職務,同時提議選舉郭興、曾之俊、吳偉、張華為公司第四屆新任董事,提議增選蔣守輝為公司第四屆新任董事。 這次入選的5名董事候選人中有3名來自于上海泰裕集團,其中郭興現任上海泰裕集團總經理;曾之俊現任上海泰裕集團對外事務總監;蔣守輝現任上海泰裕集團投資部總經理同時還是上海盈科的法定代表人。據泰裕集團公開資料顯示,上海泰裕集團下轄6個子公司,橫跨證券、期貨、保險以及信息高科技領域。 不過,比特科技實際控制人變更至今已有十一個月,上海盈科和創立投資并無大的舉動,而拖累比特科技至今的其它應收款的回收也無“利好”消息。 “將上市公司的財務負擔,先進行計提,使其成為一個真正干凈的空殼后,泰裕集團才會重新救活比特科技。”一位知情人士說,這樣的話,泰裕集團的收購成本是最低的。“直到現在,比特科技的負擔還沒有解除,所以,泰裕集團并不會大力度重組上市公司。” 但是這樣做,同樣風險很大——如果比特科技在2003年不能盈利的話,將面臨退市,所剩的時間并不多。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比特科技明年上半年,泰裕集團會對其有什么舉動;而對于比特科技這家歷經變故的“殼”公司而言,未來怎樣,依然充滿變數。 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