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全流通之所以無法找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主要癥結之一是同股不同權,同股不同價。而最近TCL集團和武鋼集團的整體上市方案似乎為破解這道難題提供了一條新思路。
TCL集團推出的“TCL通訊流通股票以21.15元的價格換取TCL集團流通股股票”預案也令流通股股東感到滿意。公告前TCL通訊的收盤價為18.24元,TCL集團對流通股東給出近3元
優惠。武鋼股份擬增發不超過20億股,其中向武鋼集團定向增發12億股國有法人股,該部分股份暫不上市流通;向社會公眾發行的社會公眾股數量不超過8億股。武鋼股份的增發對國有股股東與流通股股東一視同仁,而且,武鋼集團已承諾按照公開發行的價格全額認購,充分體現了同股同權的價值,因而該方案也破例被一向不歡迎再融資的流通股投資者廣泛接受。
同股不同權導致的同股不同價是歷史上形成的,而現實的同股不同價又加劇了同股不同權。曾經有人主張新股新辦法、老股老辦法,就是從新股發行開始,就讓改制好的公司上市全流通。但實際上,兩種不同股權結構的股票在同一市場運行的結果很可能導致股價比價的蹺蹺板效應,而且歷史遺留下來的同股不同價問題還是無法解決。
表面上,TCL和武鋼并沒有正面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但是,如果換個角度看問題,卻不難發現其中的“曲線救國”玄機。以TCL為例,由于換股價格是按照市場價而非凈資產確定的,因此TCL通訊的流通股股東在換股中獲得了凈資產增值。TCL集團在本次吸收合并中采用的權益結合法,體現了對于原上市流通股東的利益補償。
盡管像TCL集團這樣資產結構與上市公司具有互補優勢的企業,像武鋼集團那樣主業資產整體質量優于上市公司的企業并不多,TCL集團和武鋼集團目前的整體上市也不等于全流通,但無論如何,作為控股大股東的集團公司在謀求整體上市的過程中以同股同價為突破口的做法都值得提倡。它為未來實現同股同權的流通形式提供了一條具有探索意義的新思路。
黃湘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