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煒
銀行上市又成資本市場熱點。有消息稱,國務院有關部門正在積極研究一項金融改革計劃,其中涉及2005至2006年間,四大國有銀行中的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將在全球乃至國內證券市場進行首次公開募股并上市。另外,港交所主席李業廣近日透露,四大銀行中的一家將于明年初赴港上市。
據此,若再算上排隊“熱身”的交通銀行、光大銀行、中信實業銀行等股份制商業銀行,未來三至五年,將掀起一股銀行上市熱潮。
然而,較之浦發銀行1999年上市時受到的追捧,擬上市的銀行股如今已不再是投資者心目中的“香餑餑”。浦發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接二連三地提出巨額再融資要求,使投資者看清了銀行股對融資的“饑渴”,以及其盈利增長受到的制約性。出于同樣的融資“饑渴”,四大國有銀行正在設法加快改制步伐,使自己逐漸向上市標準靠攏。有一種說法稱,除中國農業銀行以外的另三家國有銀行,打算成立由國家控股的集團公司,并在此基礎上成立股份公司上市。股份公司將把不良債權一次性剝離給集團公司,使股份公司的不良貸款率降到6%以下,達到上市的質量標準。
在今年銀行業監管職能由央行轉到銀監會的過渡中,商業銀行普遍趁機“放水沖沙”。今年以來,銀行貸款規模增長較快,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有的銀行意在做大“分母”,促使不良貸款比率下降。到2003年9月末,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境內機構不良貸款率比年初下降4.83個百分點。但“放水沖沙”屬于“急功近利”的做法,非但可能導致新的經營風險,而且無助于銀行盈利能力的提高。“放水沖沙”后的各大銀行,都出現資本充足率“報警”,引起監管部門的注意。
為了上市而做“技術處理”,是投資者最不愿意看到的。國有銀行上市一直以來都有整體上市和分拆上市之爭,但即便是分拆上市,也將給資本市場帶來不小的壓力。假如商業銀行無法走出資本充足率頻頻告急的“泥潭”,銀行股首發融資和再融資都將成為二級市場上的利空因素。事實上,上市也不可能解決目前國有銀行在機制轉換、公司治理、盈利能力提高等方面面臨的問題。根據經濟學家郎咸平的研究,“從沒有見過哪家企業上市后經營就變好了,這是天方夜譚!边@一點是中小投資者同樣十分清楚的。非金融類的國企上市已有無數范例。引入部分流通股股東后,“一股獨大”的狀況仍使企業停留在原有的治理水平。
而且,國有銀行目前苦心達到的上市標準,是在特殊政策扶持下實現的。如果國有銀行經努力達到上市標準,卻不能持續保持績優形象,同樣是失敗的。
對任何一家準備上市的銀行來說,都必須清楚“上市融資并非目的,只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國內證券市場曾經扮演過為國企解困和“輸血”的特殊任務。繼續這樣做勢必損害投資者的利益,現在也不能再扮演為國有銀行重振“輸血”的角色。在安排國有銀行上市的同時,管理層必須充分保護投資者利益,絕不能給證券市場留有“后遺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