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三中全會后證券市場有哪些新機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1月24日 13:41 《經濟》雜志 | ||
文/鄒劍侖 最值得關注的是對資本市場特別是證券市場的重新定位按照以往慣例,三中全會往往都是一次具有轉折意義的大會,于10月14日閉幕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即使相對低調也不例外。這次會議既是換屆工作完成的標志,更是新領導集體的新政綱領的完整體現。 具有轉折意義的三中全會,會給資本市場帶來什么樣的機會呢?嘗試分析一番。 首先,最值得關注的是對資本市場特別是證券市場的重新定位問題,盡管對這個問題的討論不能帶來一些直接的投資機會。但是對于機構投資者,還是很有必要厘清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 這次會議第一次提出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而且指出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證券市場是產權交易的重要平臺和載體,理應得到更多的重視。 盡管中國證券市場已經發展10多年,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證券市場在市場經濟體系中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仍然無法得到確認。證券市場的發展必須要服務于和服從于國民經濟建設的大局,要獨立發展是不可能的。因此,證券市場的發展出路有兩條:一是成為新一輪國資改革和國企改制的工具,這樣才有可能將證券市場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國有股流通一并解決;二是成為金融體制改革中各類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和保險公司的退出平臺,證券市場是最好的實現渠道。筆者在以前的文章中曾多次提到,這會是一個多贏的大思路。 其次,在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上增加了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的內容,實際上是新一屆政府對區域經濟發展“路線圖”的第一次重大修正。與上世紀50年代東北地區的輝煌相比,改革開放以來,這一片區域成了被遺忘的角落,被戲稱為“計劃經濟的最后堡壘”。溫家寶履新后,多次到東北調研,并提出振興東北戰略,可謂用心良苦。與此相對應,“十五”規劃將振興民族裝備制造業作為產業調整的一個重點,兩年多來一直在穩步推進。東北是裝備制造業的基地,積淀了雄厚的技術、信息、人才資源,如何讓這部分優勢資源活起來,在三中全會及以后的政策中,有可能將其作為重點進行部署。 第三,新一輪國資改革的序幕已經拉開,需要引起高度關注的是196家中央所屬國企的改制過程中出現的機會。 圈定的196家企業都是各自行業的龍頭,從資產規模、技術水平、市場網絡、人才優勢等各個方面都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根據規劃,這些企業的數目將剩下50家左右。除了少數關系到軍事國防、經濟命脈的企業外,余下的大部分企業將先進行一輪的合并,有些原來就屬于一個部委拆開的,有些上下游關聯關系比較直接的,都可以并成一個集團。實在并不進去的,先改制成公司,引進新的股東,再通過上市做大做強。合并后的大企業集團也將按照公司制的要求,設立董事會,進行股份制改造,然后上市成為公眾企業。改制后的企業大多屬于國防軍工、資源能源、裝備制造等行業,由于這些企業在其行業中的龍頭地位,有理由看好這些改制后的新國企。 第四,壟斷行業的放松管制,對中國而言,重要的是如何從人為的行政的壟斷走向市場的競爭,讓企業在競爭中形成對市場的有效控制,讓資源按照市場價格去流動。這種競爭對消費者、對社會都是非常有益的。政府壟斷行業的開放如電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政府在這方面還可以做許多事情。 例如文化傳媒產業的管制在今年出現松動。文化產業包含的范圍非常廣泛,從圖書出版、各種傳媒到游戲娛樂都可以歸在此類。在傳統體制下,這是管制最嚴格的領域。新領導集體上臺后,在這方面的動作頻繁。最近中央高層親自到黨校聽國際傳媒大亨關于商業媒體社會效益的演講,似乎也說明中央對這一問題的考慮不是“就事論事”,而是下決心要系統地開放文化領域。 與此對應,這次會議第一次提出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這種對非公有資本非禁即入的態度,寫在黨的文件里面還是第一次。這一政策的實施,將使很多行業加快對非公有制企業的開放。 盡管談到了不少機會,但是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金融問題同失業、貧富差距、區域協調發展等問題一樣,都是經濟改革進入深層次領域觸發的一些問題表象,其背后凸現的制度癥結將會挑戰執政者的膽略和勇氣。就資本市場和金融領域而言,巨大的利益調整和體制變動的帶來的莫大風險絕不能等閑視之。 (作者單位:上海申銀萬國證券公司投資總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