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通圖謀化整為零 四川長虹是首批試點企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1月15日 10:37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劉雪梅 北京報道 全流通破題 風云突變前的沉寂一旦打破,全流通的腳步聲突然變得急促起來。 10月30日,證監會規劃委辦公室主任李青原博士在“中國改革論壇”上表示,“股權割裂的制度設計嚴重影響了資本市場的發展,這個問題不解決,做任何事情都走不動。”并指出,“全流通問題的關鍵是定價問題,證監會規劃委近來做了很多調查研究,在探索各種方式的利弊。” 這是監管部門針對近兩個月來市場熱議的全流通問題給予首次正面回應。李青原態度明確:全流通問題證監會并未擱置,規劃委一直致力于此項工作。據透露,規劃委作為證監會的核心研究部門,全流通問題是其近年來最重大的課題之一。 11月10日,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公開發表的題為《積極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署名文章中指出,“在解決如股權分置、上市公司部分股份不流通等問題時,必須切實保護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文中雖只字未提“全流通”三字,但市場人士仍然將之視為尚主席赴任證監會以來,對全流通問題的首次公開表態。 有消息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11月14日,尚福林就證券市場有關問題向國務院有關領導作專門匯報,全流通問題將是此次談話的重點。 此消息并未得到證監會的官方證實,但消息人士同時透露,尚主席前述文章在發表前曾交國務院有關領導審閱,全流通問題已引起高層領導的重視。 另據記者得到的未經證實的消息,有關全流通問題證監會規劃委已基本形成解決思路,并和一些大的證券公司有過溝通。四川長虹作為首批全流通試點企業,方案已通過地方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審批。另外的幾家全流通試點企業的方案也正在醞釀之中。 對此,證監會規劃委有關人士表示,“我不否認,規劃委的確在做這方面的研究,但這并不代表證監會馬上就要做什么,另外挑企業也不是我們的工作。”對近來市場傳聞中的幾家全流通試點企業如南方航空、揚子石化、寶鋼股份等,他肯定表示是謠言。而當記者提到四川長虹時,他略作遲疑,兩次追問記者:“從哪兒聽說的?” 有證券公司負責人向記者證實,證監會規劃委的確未親自挑選試點企業,但曾授意一些大的券商做這方面的工作。 至11月13日,四川長虹收盤價6.67元,而其每股凈資產高達6.05元,市場人士認為,長虹的每股凈資產與流通股價十分接近,已經具備可流通的可能,有消息說,四川長虹的方案是以凈資產六七折的價格向流通股轉讓。業界擔憂,這樣的一個折價方案最后能否通過中央國資委的審批?“化整為零” 自2001年6月,國有股減持宣布暫停以來,國有股減持工作的主導權由財證部交到證監會手上。 證監會試圖借國有股減持的契機一并解決困擾市場多年的全流通問題。在方案設計的思路上,證監會試圖以一種公開、透明、集思廣益的方式來尋求一個兼顧市場各方利益的方案。不過,事與愿違,一場轟轟烈烈的方案大討論最后無疾而終。業界評價此舉失敗的重要原因在于對全流通這樣一個事關上千家上市公司、幾千萬利益主體的工作根本就不可能拿出一個一攬子方案。 隨后而來的兩年半熊市,大盤股指重挫40%,這在一定程度上釋放了系統風險的同時,損失慘重的投資者對于未來可能的一個折衷方案不得不有更多的妥協。這也為監管部門再次提出解決方案提供了可能。 另一個呼喚全流通的動因來自于市場各方矛盾的激化:非流通股股東與流通股股東的利益不一致,導致上市公司被掏空,財務狀況每況愈下;大部分股權不流通所帶來的高溢價發行,使投行業務的風險與收益嚴重不對等等,都直接影響了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盡快解決全流通問題成為本屆證監會領導班子必須直面的現實。 “這是解決全流通的一個最佳時機。”證監會有關人士說。 “發表在《中國證券報》11月12日的一篇題為《變統一決策為分散決策實現全流通》的文章,代表了社會上廣大人士的一個認識,而我們也同意其中的一些觀點。”他表示。 在上述文章中,作者李振寧認為,“我們的思路是,化統一決策為分散決策。監管部門只提出改制的目標,并規定在涉及非流通股股東和流通股東雙方切身利益的全流通改制問題上,不能由非流通股大股東單方面決定(體現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的原則以及保護整個證券市場整體利益的原則)。并規定,改制方案的通過,不僅需要全體股東2/3多數通過,還要求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分類計票,均能達到簡單多數。這樣全流通改制的過程,就成為一家家上市公司,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兩類股東通過討價還價最終達成一致的過程。” 作者建議,“上市公司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以往國有股減持中提出的凈資產以上、十倍市盈率以下的配售辦法,也可以選擇專家學者們提出的對流通股送股、非流通股縮股以及面值配售等等實現全流通的方案”。 在這樣的思路中,監管者由于不參與具體的操作辦法設計,避免了決策風險。“在試點取得了一定經驗,并得到了市場的積極反應后,再全面鋪開,進而宣布某特定時間以后新股發行一律實行新股新辦法,發起人股鎖定一段時間后可上市流通。這樣就切斷了股權分置的源頭。隨著全流通股的比重日益增大,市場約束便日益加強,我國股市同國際股市接軌的任務也就同時完成。” 據悉,監管部門對這樣的操作思路非常認同。對試點企業的選擇,也是基本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的。在這樣的思路之下,證監會的決策風險固然降到了最低,由于全流通更多地涉及到國有股可流通,那么,作為當家人的國資委態度如何呢?國資委不談“國有股減持” 在尚福林主席發表公開文章強調“切實保護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的第二天,國資委掌門人李榮融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強調,“國有股減持和國有股流通是兩個概念。無論是減持還是流通,基本的出發點都應該對所有的投資者一視同仁,給予保護。”并稱,目前能夠為各方所接受的國有股流通辦法并未找到。 弦外之音再清楚不過:非流通股股東的利益和流通股股東一樣,同樣需要保護。 “國資委要表達的是,全流通的事情是你證監會的事,與國資委無關。國有股流通是在可流通的前提下,由我決定是否要流通。”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解讀李榮融主任的講話。 于國資委而言,其工作目標是要解決國有經濟的戰略調整,“有所為有所不為”。而非流通股的流通問題則是證券市場的結構性問題,并不在國資委的考慮范圍。 據悉,到目前為止,國資委管轄的企業今年以來發生的產權轉讓中,約有85%是由非國有企業和外商受讓的。所以,李榮融特意強調,國有股減持工作一直未停止,不過只限于非流通股法人之間。對于上述傳聞甚囂的減持試點企業,國資委有官員表示,從未聽說。并表示,“按理說,涉及國有股的流通不可能越過國資委”。 據記者了解,國資委成立至今并未考慮過在二級市場上“減持國有股”。所謂“國有股減持”一說,來源于2001年財政部主導的“減持國有股充實社保基金”。而市場對“國有股減持”約定俗成的含義是“通過二級市場出售國有股”。 但這個階段性的含義隨著財政部一部分職能劃入國資委已不復存在。對國資委而言,它沒有籌集社保資金的義務,它的目標是實現國有經濟的戰略調整。 于國資委這樣一個新設機構,無論是以前的國家經貿委還是企業工委,都沒有像今天這樣處于市場的敏感中心。今年7月,一家媒體報道國資委有意采取“三三對等法”減持國有股引起軒然大波。隨后,國資委召開緊急會議,嚴格新聞紀律,告誡各官員不要“亂講話”。此后,國資委一直刻意遠離矛盾的中心。 “在這種前提下,通過非流通股協議轉讓來達到調整要簡單得多,也不會招來投資者的對立情緒。”有關人士表示,這也是國資委不愿提及“國有股減持”的重要原因。 “按照證監會的上述思路,全流通問題由每家公司根據自身情況交由非流通股股東與流通股股東談判,其結果很可能是證監會將決策的風險踢到了國資委。” “顯然,國資委作為國有股的代言人對任何一家公司國有股流通的定價都負有最終決定權,定高了,投資者不樂意,定低了于國有資產增值不利。這將置國資委于兩難境地。”這位業內人士說。 “此外,在操作性還存在難題,比如四川長虹它只可能拿出一定比例的國有股權用于向流通股股東出售,從而換取整個國有股的可流通。這個比例如何確定,同樣在國資委。比例大了,市場承受不了;比例小了,又可能引起股價大幅波動。”某證券公司研究所負責人稱,對全流通,證監會的態度固然積極,但作為市場的監管者是無法決定股權所有權者是否會以某一個價格出售其股份。 “我們市場導向讓投資者鉆進了牛角尖,總是在要求別人把資產以很低的價格賣給我們,這是不現實的。” 他說,更長遠地看,全流通的問題無論是證監會或國資委都無權決定,它必須有更高層次的授權。 “至少從目前,國資委有關領導的公開講話中,我們還看不到這種積極的信號。” 有鑒于此,監管部門的又一次努力,結果如何,目前還很難有定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