縹緲
近期,國債收益率大幅上升,債券的價格,已經跌到相當危險的程度。《華爾街日報》刊登戴維·韋賽爾的中國市場專題分析,文章警示我們,對于市場,要防止“交通追尾”的發生。
資金供應似乎并不緊張
當前我國的貨幣市場體系非常龐大,雖然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但銀行貸款業務量占整體經濟的比例仍然是相當高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控制著總計12萬家分支機構,以及貸款的絕對總量。
據央行數據顯示:至今年9月底,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21.4萬億元,同比增長20.7%;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7.9萬億元,同比增長18.5%;市場貨幣流通量(M0)余額為1.8萬億元,同比增長12.8%。現金方面,9月凈投放700億元,同比多投放179億元。廣義貨幣和狹義貨幣的增長幅度仍然大大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居民消費物價增長幅度之和,所以從表面上看,資金供應似乎并不緊張。
宏觀調控與通脹風險
但我們從市場的現實看,情況卻是股市下跌、債市利率勁升、投資基金折扣率不斷加大,資金面已經亮起了“紅燈”。再結合上項數據,一個很自然的問題就是:貸出這么多錢,都上哪兒去了?
我認為資金如此緊張,共有四個主要成因。首先,市場資金緊張首先是由于宏觀調控;其次,在于資金持有的結構不平衡;第三,是政府手中的外債比例有所增加;最后,是四大商業銀行獲得了資金周轉的優先權,以至于市場中的中、小金融機構周轉已經發生嚴重的阻滯。
考慮到今年以來,從央行正回購、發行央行票據,一直到上調存款準備金率1%,中小機構的資金供給一直處于緊張狀態,而且沒有好轉的跡象。而且今年第四季度還有1949億元的財政國債要發行,其中記賬式國債達到1649億元,這種調控力度,需要市場有更多的貨幣儲備,所以極大地影響了國債現券的交易環境。
此外不能不提的就是通脹風險以及監控的力度,我們知道,在通縮過去以后,由于貸款方的收益風險將隨物價上升而下降,那么,資金緊俏,也就是自然結果。
關注結構性失衡
不過,有一點大家必須有所認識,即我們只不過是剛剛結束通縮,目前領跑市場的“前驅”,仍然還是中小機構。如果前車減速,后車強行超越,就很有可能發生戴維所指出的“追尾現象”。事實是,通脹的前景,央行既然看到了,其他投資者當然也能看到。
從債券遭遇中小機構集中拋售、掠進現金的情況分析,當債券進一步走低以后,如果央行繼續采取緊縮供給,則將面臨更加嚴酷的市場應對,這也就是說,結構性的失衡很可能會愈演愈烈,一方面是M2供給增速不減;另一方面則是市場沒錢!那么,我們是需要同舟共濟,還是各自逃生?
救市如救火
實際資金緊張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現在已經十分明顯。投資者關心的是:這種現狀還會繼續下去嗎?
從本周央行公布的2003年3季度金融統計資料看,資金緊張很可能會持續一段時期。不過,即使央行的緊縮政策已經起到一定效果,市場認為,在四季度央行可能仍會繼續采取緊縮政策。主要原因在于央行今年的調控目標,是將人民幣信貸增長規模控制在2.8萬億元以內。
這樣看來,四季度資金整體供給將會趨緊。如果再算上例行的年內資金結算,算上其他品類繁多的金融債、企業債以及大盤股的發行,整個市場的資金面不是非常樂觀。投資者對此要有較為清醒的認識。
但是,我個人認為今后央行會采取面對現實的操作,甚至完全有直接進入債市的可能。值得欣慰的是:根據三中全會的總體精神,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完善的未來,央行將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機構;貨幣政策的實戰調節余地,非常可觀!現在的問題是,央行應取“低速、安全、平穩”的態度,等待占得先機之后,才能考慮加速,以求“超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