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個月發行量超過了前12年可轉債發行額的總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0月15日 12:20 證券日報 | ||
中國證監會2003年7月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下半年到2003年6月末,滬深股市已發行可轉債99億元,超過了前12年可轉債發行額的總和。可轉債已經成為上市公司再融資的首選方式。今年9月招商銀行推出的100億元的可轉債發行計劃,遭到了以基金公司為代表的流通股股東的強烈不滿。隨著上市公司發行可轉債行為的普及,一些法律沖突和法律障礙也隨之而來。今日招商銀行將召開股東大會,審議發行100億可轉債議案,引人注目,本報特推出本專題以饗讀者。 轉債融資如何進行法律規范與協調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鄭鈜 ◆《公司法》規定公司債券發行總額不能超過公司凈資產的40%,而1997年頒布的《可轉換公司債券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上市公司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累計債券余額不超過公司凈資產額的40%。盡管這一改動只有“總”“余”這一字之差,但造成理解上的歧義。 ◆2002年1月28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做好上市公司可轉換公司債券發行工作的通知》,其中規定,“上市公司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前,累計債券余額不得超過公司凈資產額的40%;本次可轉換公司債券發行后,累計債券余額不得高于公司凈資產額的80%。”這直接越過了《公司法》劃定的40%“安全線”。上市公司便紛紛順勢對原擬定的融資額進行了擴大。二次融資行為的增多加劇了股市資金面的緊張狀況,這是促使滬深股市自2001年年中開始巨幅下跌的重要原因。 ◆1997年制定頒布的《暫行辦法》對于公司發行可轉債后的資產負債率不超過70%的限制,使上市銀行實際上喪失了發行可轉債的資格。 ◆對上市公司發行可轉債的額度控制在凈資產額的40%,可以防范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防止上市公司濫發可轉債過度圈錢,符合目前市場的實際情況,而且,從法治的角度而言,在《公司法》的相關條款進行修改之前也必須遵守。 一、可轉債的發展歷史 從我國可轉債發展的演變歷程可以發現,有關可轉債的法律法規的出臺直接導致了滬深兩市可轉債融資形成如下四個時期: (一)探索期(1991年1997年) 這一時期以滬深股市開設為起點,直至國務院證券委員會(現合并為中國證監會)于1997年3月25日發布《可轉換公司債券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前夕。1992年底,深市上市公司深寶安在A股市場上首次發行了5億元可轉債。其后,1993年經國務院同意,中紡機、深南玻和輪胎橡膠被正式批準到境外發行可轉債。1996年,我國又先后批準境外上市公司鎮海煉化和慶鈴汽車發行可轉債。 (二)啟動期(1997年2001年) 國務院于1997年3月8日批準了《暫行辦法》,證券委于同年3月25日予以發布,該法規的出臺改變了可轉債融資僅《公司法》等法律規范中有粗疏規定的現實,將發行可轉債的主體擴大到重點國有企業,并對可轉債的發行、交易、轉換股份及債券償還等作了詳細的規定。由此,鞍鋼轉債、機場轉債、南化轉債、絲綢轉債和茂煉轉債相繼發行上市。但是,由于《暫行辦法》的出臺助長了重點國有企業發行可轉債的熱情。 (三)發展期(2001年2002年) 2001年4月28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正式揭開了上市公司發行可轉債熱潮的序幕。 (四)高潮期(2002年2003年) 2002年1月28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做好上市公司可轉換公司債券發行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上市公司通過可轉債進行再融資由2002年開始進入高潮。 二、可轉債融資的法律規范 目前,調整可轉債融資的法律規范包括: (一)法律 主要是《公司法》和《證券法》。如《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一條規定: “發行公司債券,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股份有限公司的凈資產額不低于人民幣三千萬元,有限責任公司的凈資產額不低于人民幣六千萬元;(二)累計債券總額不超過公司凈資產額的百分之四十;(三)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潤足以支付公司債券一年的利息;(四)籌集的資金投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五)債券的利率不得超過國務院限定的利率水平;(六)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條件。”“發行公司債券籌集的資金,必須用于審批機關批準的用途,不得用于彌補虧損和非生產性支出。” (二)行政法規 主要是《企業債券管理條例》、《可轉換公司債券管理暫行辦法》等。《可轉換公司債券管理暫行辦法》中關于發行的最為重要的規定是: 第九條:“上市公司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一)最近3年連續盈利,且最近3年凈資產利潤率平均在10%以上;屬于能源、原材料、基礎設施類的公司可以略低,但是不得低于7%;(二)可轉換公司債券發行后,資產負債率不高于70%;(三)累計債券余額不超過公司凈資產額的40%;(四)募集資金的投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五)可轉換公司債券的利率不超過銀行同期存款的利率水平;(六)可轉換公司債券的發行額不少于人民幣1億元;(七)國務院證券委員會規定的其他條件。” (三)部門規章 主要是中國證監會和國務院其他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上市公司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實施辦法》、《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13號——可轉換公司債券募集說明書》以及《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14號——可轉換公司債券上市公告書》等,也包括《企業債券發行與轉讓管理辦法》。 (四)其他規定 主要是證監會對有關問題的具體通知和證交所對可轉債發行和交易制定的有關規則,如《上海證券交易所可轉換公司債券上市規則》、《深圳證券交易所可轉換公司債券上市交易規則》等。其中證監會《關于做好上市公司可轉換公司債券發行工作的通知》中有非常重要的要求。 三、可轉債融資中的法律沖突 在可轉債發展初期,對可轉債進行規范的主要是《公司法》以及《企業債券管理條例》等。我國采用的是將可轉債發行的額度與公司凈資產相聯系的辦法。《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一條規定:“發行公司債券,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二)累計債券總額不超過公司凈資產額的百分之四十……” 然而,這一規定在1997年頒布的行政法規《暫行辦法》中被改變。《可轉換公司債券管理暫行辦法》第九條規定:“上市公司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三)累計債券余額不超過公司凈資產額的40%……”盡管這一改動只有“總”“余”這一字之差,但足以造成理解上的歧義。 正當理論界對于“總額”和“余額”具體含義的爭論還沒有結束之際,一個更為明顯的法律沖突出現了。 2002年1月28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做好上市公司可轉換公司債券發行工作的通知》,其中規定,“上市公司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前,累計債券余額不得超過公司凈資產額的40%;本次可轉換公司債券發行后,累計債券余額不得高于公司凈資產額的80%。”也即是說,該通知不但繼續沿用了“累計債券余額”的提法而且直接將理論上存在爭議的“余額”作出了發行前和發行后的區別。 進一步而言,該通知只要求發行人發行可轉債之前沒有債券余額(即沒有發行過債券)或者債券余額(即發行可轉債后經過轉股的余額)不超過公司凈資產的40%,即可發債,而直接越過了《公司法》劃定的40%這一“安全線”。 這一突破的結果,就使上市公司發行可轉債的融資額可以增大到原《公司法》限定融資額的一倍。 從這一規定出臺之日起,上市公司便紛紛順勢對原擬定的融資額進行了擴大。 以2001年上市公司中期報告為依據進行統計,2001年至2002年初計劃發行可轉債的53家上市公司中(見附表2),擬發債總額已經超過公司凈資產額的百分之四十的有萬科、絲綢股份、南開戈德、岳陽興長、吳忠儀表、華西村、中紡投資、稀土高科、雅戈爾、江蘇陽光、萬杰高科、巢東股份、青島海爾、彩虹股份、國電電力和悅達投資16家上市公司。 大幅超過公司凈資產額的百分之四十或者接近公司凈資產額的有誠志股份、復星實業、銅峰電子和秦豐農業4家上市公司。 更有甚者,有3家上市公司擬發債總額已經超過了公司凈資產:中信海直,凈資產約8.6億元,擬發債10億元;福州大通,凈資產約3.2億元,擬發債5億元;浙江富潤,凈資產2.4億元,擬發債4.38億元。 值得指出的是,《公司法》的規定并不是不為上市公司所知,剩下的30家公司都參照了“40%”這一標準沒有對發債額進行突破,華晨集團(現名申華控股)的計劃發債規模更是被直接界定為“不超過2001年6月30日凈資產的40%”。 就理論上分析,《通知》顯然對《公司法》構成了沖突,從《公司法》的立法原意和立法精神來理解,不能超過公司凈資產40%的發債總額顯然是指一次發行債券的數額和前次發行而尚未償還或者尚未轉股的債券數額之和,并非《通知》所規定的發行前發行人尚未償還或尚未轉股的債券數額之和不得高于公司凈資產的40%,發行后發行人尚未償還或者尚未轉股的債券數額加上本次發行債券數額之和不得高于公司凈資產的80%。這一突破性的擴大將直接威脅到上市公司的財務安全,并有可能使上市公司成為證券市場的隱患,從而加劇證券市場的系統風險。 《通知》的規定還直接形成了上市公司的下一次融資通道。例如,上市公司可以在發行可轉債之后,先期進行轉股,等到轉股后所剩下的債券數量(債券余額)達到符合下一次發行可轉債的要求后(即尚未償還或者尚未轉股的債券數額不超過公司凈資產的40%,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經過轉股,公司此時的凈資產已經有所提高),公司即可提出下一次可轉債發行計劃。如此循環,公司將保證年年有債可發,有資可融。這種“設想”如今已經在證券市場上得以“實現”。 深市上市公司萬科在2002年發行了15億元可轉債(超過了其凈資產額40%)之后,2003年9月,在萬科轉債進入轉換期并已有近50%的可轉債完成轉股之后,該公司又公布了新一輪的可轉債發行計劃,計劃發行可轉債19億30億元。 四、上市銀行硬闖可轉債大門 可轉債融資的法律沖突還不僅于此。2003年2月21日,民生銀行發布公告稱,將發行總額為40億元人民幣(超過其凈資產的40%)的可轉換債券。 但是,《可轉換公司債券管理暫行辦法》卻有一條強制性規定,使上市銀行不具備發行可轉債的資格。《暫行辦法》第九條規定:“上市公司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二)可轉換公司債券發行后,資產負債率不高于70%……” 民生銀行2002年年報顯示,公司總資產為24628085.3萬元,總負債為24027704.3萬元。依據《民生銀行可轉債募集說明書》,公司2002年度資產負債率為97.56%,在發行40億元的可轉債后,資產負債率為97.6%,明顯高于70%,這已與《暫行辦法》第九條的規定形成了沖突。 于1997年發布生效的《暫行辦法》顯然沒有為銀行類上市公司發可轉債預留“足夠的空間”。因此,當由其行業屬性決定了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的金融機構尤其是上市銀行想發行可轉債融資時,《暫行辦法》成了最大的障礙。 據了解,中國證監會發行部和民生轉債的主承銷商海通證券的投行部都表示,民生銀行發轉債是符合“文件”規定的。該“文件”對銀行、航空類等上市公司的再融資作出了“寬松的”規定,是證監會下發給各地證管辦或者券商的“文件”,沒有對外公開。 他們進一步說明,一些頒行時間較早的法律法規不但限制了銀行、航空類等上市公司增發或者發轉債,甚至連這些公司的股票上市也難以實現,因此證監會以“文件”的形式對這些“過時”的規定作出修改或者否定是有道理的。 例如,依據1993年國務院發布的《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九條的規定,公司“發行前一年末,凈資產在總資產中所占比例不低于百分之三十”,而部分銀行、航空類上市公司顯然不能達標。 不過《條例》第九條存在“但是”。該條款顯示,“……發行前一年末,凈資產在總資產中所占比例不低于百分之三十,無形資產在凈資產中所占比例不高于百分之二十,但是證券委另有規定的除外。”這就是說,證券委(證監會)對此當然可以另行制定規定,也即銀行、航空類等公司上市并不受到《條例》第九條的限制。 然而對于可轉債發行的條件,《暫行辦法》采取的是列舉式的規定,“可轉換公司債券發行后,資產負債率不高于70%”是一條強制性的規定,且沒有“但是”存在,也即條款中并沒有述明證券委(證監會)可以另行制定相關規定,因此,在沒有新的有效力的法律規范出臺以前,該條款仍然有效。 那么這份沒有公開的“文件”是否具有足夠的法律效力呢?本報告認為,該“文件”顯然不屬于部門規章,其法律效力要低于部門規章。 民生銀行的先行還引致了追隨者。2003年9月,滬市上市公司招商銀行在公布2003年中期報告(報告顯示公司資產負債率高達96%)后,推出了100億元(超過公司凈資產的40%,發債后資產負債率將更高)的可轉債發行計劃,繼續對《可轉換公司債券管理暫行辦法》“資產負債率不超過70%”的規定予以忽略。 五、可轉債法律沖突的協調 考察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有關法律,大多數國家地區都規定了公司發行公司債以及可轉債的限額,國外的法例要求發行可轉債的最高額度可達公司凈資產的100%。限制公司發行公司債以及可轉債的額度一方面可以健全公司的財務,防止不適當地增大公司的經營風險,另一方面,包括可轉債在內的公司債都是社會化、證券化程度很高的金融品種,對于整個證券市場的風險控制、交易安全和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我們認為,對上市公司發行可轉債的額度控制在凈資產額的40%,可以防范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防止上市公司濫發可轉債過度圈錢,符合目前市場的實際情況,而且,從法治的角度而言,在《公司法》的相關條款進行修改之前也必須遵守。 另外,1997年制定頒布的《暫行辦法》對于公司發行可轉債后的資產負債率不超過70%的限制,從一般意義上講也是合理甚至是必須的,然而當時立法者缺少了對特殊上市公司(如銀行)的考慮,因此沒有規定例外情形,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我們認為,“70%”的限定可以沿用,但應該在條款中加入例外情形,而該條款在被修改前仍應被遵守。 (注:本選題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上市公司法律規制若干問題研究”子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