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深交所艷陽高照。深圳證券業界樂觀地預測,深交所恢復新股發行的消息最快會在本月12日開幕的第五屆高交會上由中央政府宣布。深交所恢復新股發行后將和上交所實行分工,專攻5000萬流通股以下的小盤股,并在此基礎上分三步走過渡到創業板。同時,配合深圳城市的新定位,深交所也會在深港合作方面有所動作。用國家信息中心發展部徐宏源副主任的話說,“可以肯定的是,深交所再開新股發行,既不是創業板的概念,也不是以前的主板概念,而將是一個上成長性公司的證交所!
三年迷局之后,深交所的出路漸漸清晰起來。
對于深圳證券交易所而言,今年的金秋十月有些特別的意義。三年之前的2000年10月,深交所的A股新股發行(IPO)及上市被停止,全部被轉到了上海證交所。在最初的日子里,這樣的舉措對于在“深滬相爭”的背景下出生及成長的深交所而言,雖然有一些被動但還算不上傷痛。因為在當時根據中國證監會的指示,停發新股是作為深交所籌建創業板的配套性措施執行的。
然而,三年獨守空房的歲月過去了,創業板卻一直還是處于“只聞其聲,不見其身”的境地。一位深交所人士對記者表示,環顧全球證券市場,國家級證券交易市場不上新股卻維持運作,深交所獨一無二。這三年之間資金的流失、人才的離去、資源的浪費、等待的焦急以及深圳這座城市作為國內金融中心之地位的式微,都是不爭的事實。
創業板難產深交所枕戈待旦
早在1999年下半年,中國證監會正式提出在深、滬交易所建立科技板塊,這應該是中國想辦創業板的最早動作。2000年下半年,深交所公布創業板的相關規則,當時很多人都認為創業板開設已近在咫尺。在此背景下,不少證券公司一度開始籌備、搶奪資源,一些創投機構紛紛尋找獵物,鎖定目標企業。
但對于中央決策層而言,創業板的推出必須慎而又慎。據吳敬璉分析,創業板之所以難產,主要是由于市場機構及管理層考慮到,二板入市將分流股市資金,導致主板價格下降;主板目前尚不規范,二板上市更危險。而外因是全球范圍內沒有成功的創業板市場,納斯達克曾經是榜樣,但偏偏就在2000年跌到谷底,香港的創業板從1000點跌到100點,德國已經關閉了開辦6年的創業板,納斯達克的東京市場也被迫撤消。
在漫長的等待中,深圳一直在艱難地尋求突破口。記者了解到,近期深交所制訂了一份新的《擬上市公司服務指引》,其中包括了《首次公開上網定價發行股票辦事指引》、《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新股辦事指引》、《首次公開上網詢價發行股票辦事指引》、《網下法人配售和上網定價結合發行股票》、《股票上市辦事指引》等重要文件。這在新股重發箭在弦上的今天顯得別有意味。
創業板分三步走趨勢漸明
今年上半年以來,從業界人士到決策層到深交所內部,關于解決深交所“干等”問題的變通方案以及說法不斷出現,逐漸匯成一股合力。
今年春天全國“兩會”期間,廣東省部分政協委員與人大代表分別向全國政協和人大提交了提案與議案,提出在深圳主板設立中小企業板塊,恢復新股發行。當時證監會主席尚福林親臨會場,表示將“認真研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深交所原總經理,也與研究中心的另外幾位學者聯合發表文章,稱我國當前推出中小企業股票交易市場正當其時。他們還特意指出,中小企業股票市場與創業板市場存在很大的不同,目前宜建立中小企業股票市場,而不宜建立創業板市場。
而在這一問題上,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在今年8月中旬提出的一個“穩妥”方案令人關注。據他介紹,此方案是他與深交所有關人士溝通后提出的“三步走”戰略。其具體步驟是:第一步,將現有已通過發審委審核的科技含量比較高的小盤股集中幾十家,先在深交所設立科技板塊;第二步,研究降低上市的門檻,進一步擴大科技板塊;第三步,到成熟的時候把這個板塊分立出來,成立二板市場。
深交所一位接近高層的研究人員告訴記者,聯系到成思危的副委員長身份,雖然三步走的戰略是在學術研討會上提出的,但其中的指導意義不言而喻。在今年8月21日,證監會主席尚福林考察深交所之后,恢復發行新股已有定論,只待國務院最后批復宣布,剩下的問題是深市重發新股具體采取何種技術方式以及將來的三步過渡究竟要花多長的時間。
新股重發“打包”先行
關于重發新股采取的方式,據稱深交所在今年春夏之交曾召集所有高層開會,討論一種全新的發行模式——打包上市。
據悉,根據新的發行方式,對小盤股進行“打包”發行,即以籌資金額為依據,將幾只籌資額不大的新股捆綁在一起同時發行;在大盤股方面,仍然實行單獨發行,市值配售與資金申購相結合、網下申購與網上申購相結合。
據業內人士透露,界定大、小盤股的分界點目前已基本確定,即5000萬股流通股以下為小盤股,5000萬股流通股以上為大盤股。深交所將以接納成長型的高科技企業為主,對高新技術產業和風險投資同樣可以起到孵化器的作用。
深交所一位中高層人士表示,推出打包上市與近期資本市場的一些重大變革也直接關聯。目前,瑞銀華寶、野村證券的QFII資格已獲批準,社保資金的幾百億元也已經投入市場,而目前開放式基金動輒有幾十億元的募集資金量,這些新資金的進來為打包上市的推出奠定了基礎。
據悉,在深交所內部,甚至已經有關于這一發行模式的量化預測,即“恢復新股發行資格后,兩個月將有40只小盤股打包上市”。
至于重發新股的意義,記者綜合接觸到的業界人士的意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重發新股使內地證券市場重歸兩極,深交所成為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平臺,可以鞏固深圳的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其二,三年間創業板的難產不僅使深交所陷入迷局,更重要的是由于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缺失,使廣大中小企業翹首以待的直接融資渠道不暢,重發新股以及按照分步走的方針過渡到創業板后,這一問題將有望得到解決;其三,有助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深市重發新股后,上交所可以定位為一個類似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主板市場,而深交所的發展模式可以參考美國的納斯達克模式,建立一個多層次的證券市場體系。
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張穎表示,這樣一個多層次的體系,對于規避同類型交易所導致的惡性競爭,對于提高國家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對于提高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競爭能力都會大有裨益。
深滬之爭與深港之合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曾經表示,在深交所重發新股之后,深交所和上交所以及港交所之間的關系值得細細玩味。
深交所的新定位體現了深圳的城市新定位問題。調整后深圳對金融產業的定位,一是區域性金融中心而不是全國性金融中心,二是產業金融中心,而不是上海或香港那種綜合性的金融中心。所謂產業金融中心,強調了金融為產業服務的功能而不是投機牟利的功能。應該說,這個定位是務實的而且是恰當的,為將來深圳與香港、上海金融業合理分工打下了基礎。
深滬兩市的競爭由來已久,在深市重發新股以后,實行功能分工之后兩家就不存在競爭了嗎?一位證券業界專家向記者介紹,雖然根據5000萬股流通股的劃分標準,可以暫時區分深滬兩個市場的特色,但是中小企業恰恰是發展最快的企業,融資需求頗為強烈,在上市后勢必要配股、增發、發行可轉債等,中小企業也有可能變為大企業。從這個角度分析,5000萬股流通盤只能是一個暫時的劃分,在不遠的將來,深滬兩市的競爭肯定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就算在深市停發新股的日子里,在國債開放式回購、國債遠期交易等問題上,上交所與深交所的競爭也一直存在。
不少券商私下里曾經表示,與上海證券交易所相比,深交所無論是在服務質量上、還是在上市推廣、與上市公司關系處理上所體現的“服務意識”都更勝一籌。他們希望在深交所恢復新股發行后對上交所能夠產生觸動。
廣東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品安國慶期間一直呆在深圳,他領導的一個課題組正在進行一個題為《WTO和CEPA條件下“大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發展問題》的研究項目,關于深圳證券市場走向問題是其中的重頭戲。在昨日接受記者采訪時,劉表示,既然深圳新定位中有提出國際化城市的訴求,那么金融市場的功能強化與升級必不可少。深圳要成為輻射南中國和聯結香港的區域性金融中心,深交所新股重發開的越早越好。這不僅對廣東有利,對華南有利,全國金融市場也受惠越早。劉表示,這也是在他為課題需要進京調研時許多北京學者的共識。
劉品安向記者介紹,在即將完成的研究報告中,他還闡述了將來深交所恢復新股發行和上交所的關系問題。他很肯定地表示,一些業界人士提出的“保”的概念——既以小盤股上市為主的深交所的定位就是力保上海主板的提法是不恰當的。深滬兩市作為分工各有側重的中國內地證券市場的兩級,更應該是“聯動和互動”,而不是誰保誰。畢竟在市場條件之下,兩家證交所之間的競爭應該是公平條件下的運作模式和運作能力之爭。
相對于和上交所的“爭”,深交所和港交所的關系更多了些“合”,CEPA的簽署更加保障了這一點。今年8月初,香港財經界人士代表團訪問了深圳交易所。據傳,雙方商談的一個要點就是深交所重發新股以后,深、港創業板合作的可能性。
另據深圳市政府外匯管理局透露出的消息,深圳市一直在努力申請打通深交所和香港聯交所之間的通道,使兩個市場的投資者能夠毫無阻礙地進行股票交易。而另外一個傳聞則稱,早在今年5月份,港交所就已經呈交建議,希望香港特區政府出面和中國證監會商洽,一旦深圳證券交易所轉為發展創業板市場,港交所希望與深交所在創業板層面上聯合經營。按照港交所的計劃,雙方合營后,一家公司經過一個審批程序后,可同時在深港兩地的創業板市場分別以人民幣和港元進行交易。(記者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