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人侯寧
這兩天,我國證券市場的事情已經夠熱鬧了,而上交所偏偏又在國債交易上出現重大紕漏,添亂有加。結果是,上交所雖未面對紐交所總裁高薪之類的尷尬事,但上交所上下目前的狀況當然是亡羊補牢,檢討反思,郁悶異常;而一直無股可發勉強維持的深交所,卻可以“沒事偷著樂”,在“恢復新股發行”的輿論春風中松一口氣了。
當然,這只是現象。在筆者看來,上交所當然應該檢討,深交所也理應恢復其發行某類股票的權利,但更重要的是,此次紕漏不僅暴露了在缺乏競爭的環境下上交所顯示出的懈怠,而且也彰顯了兩大交易所都應該藉此加大企業透明度建設,展開真正的現代化企業改制的必要性。
深交所壓不住的復興沖動
眾所周知,大約三年前,周小川時代的證監會力排眾議,停止了深交所的新股發行權,意在推出創業板以豐富我國的資本市場投資體系。但直接的后果是,從那時起,以前一直活得很“滋潤”的深交所便被打入了冷宮:新股發行停止了,權利、收入當然就減了不少,說話的分量自然也就比不了上交所,這讓所有深交所的人著實郁悶了一把。因為他們想不通:作為小平同志親點的改革開放試驗田,深交所緣何就不能發行新股了呢?就算是要把深交所改造成為“創業板”試點,也不能一拖三年啊。而深圳市政府也因為少了一個有影響力的金融旗幟而降低了號召力。
于是,我們便看到了深交所一次接一次不懈地努力,看到了圍繞深交所停止發行新股后的困境的種種報道:什么今天走人了,明天降薪了;今天研討了,明天呼吁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也看到了深圳市政府甚至廣東省政府為深交所設想的一個又一個“復興”方案。這種情形,正如一位原深交所人士對筆者所言:“深交所為了恢復新股發行,這兩年來所付出的努力肯定是巨大的,他們應該得到回報,而當地政府的努力也是不遺余力的。”
其實,筆者對此也深有同感。且不說張育軍總經理這兩年來反復呼吁“要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意圖如何,也不講深交所研究所一次又一次的研究報告用意何在。就拿筆者熟悉的一位原深交所朋友而言,這兩年來,雖然深交所沒有新股發行,我們卻在很長時間里哪怕是小聚片刻了!為什么呢?因為他整天照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迎來送往忙個不休。雖然是興趣或者利益驅動使然,也不能不讓人佩服!
自然,天道酬勤。時至今年,證監會掌門人尚福林就任之后,深交所命運的發展趨勢確實有了重大改觀。主要體現在,近期各大媒體關于深交所要恢復“中小企業板”發行抑或深港兩市“一板兩市”構想的報道沸沸揚揚,深交所將在10月、11月或者年內恢復新股發行的消息鋪天蓋地。這足以說明,深交所的努力沒有白費,深交所的上空變得晴朗起來了。但筆者看到的是,在恢復新股發行成為現實前,深交所依然是謹小慎微的,連新銳報刊喜歡挖新聞的記者,也不能從深交所一個主任嘴里搞到哪怕一點有價值的消息。可能是因為,夢想之迫近,畢竟不同于現實之現于眼前,作為官辦機構,當然需要慎之又慎了!
券商詬病下的壟斷流弊
然而,就在此時,被深交所視為“對手”的上交所出事了!對此上交所頭疼不已的消息,《南方都市報》雖然沒有更多的評論,但對于事實的報道卻也算盡心盡力。而這一回,上交所是在國債交易上出現了重大紕漏。先是本應刊登派息公告的債權登記前幾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并未刊登010213券派息公告;而在發現問題后,雖然上交所對該債券緊急停牌,但在停牌前,該債券已交易了半小時,已經交易了56710張,成交金額也達到5537391元。而《南方都市報》援引知情人士的話說,“上交所此次在010213國債品種上的行為,屬于重大工作失誤,嚴重違反財政部直接規定。并且在整個國債派息流程被打亂之后,又產生了新的問題;”而“由于違反業務流程,上交所國債交易整個系統可能出現混亂。”最后,該報記者評述說:“綜合看來,上交所此次工作失誤,為歷年罕見。”
如此一來,上交所的問題可就嚴重了。因為在深交所停止新股發行后,上交所的“一股獨大”已經讓許多人憤憤不平,此時又出了這么大的紕漏,當然可稱得上“問題嚴重”了。因為在此之前,就有券商朋友對上交所的一些作為表示了極大的不滿。他說,上交所仗著只此一家的特權,在券商席位費返還問題、通訊費過高問題等問題上一直裝聾作啞。如果交易所之間存在競爭,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他還說,目前我們券商眼見就活不下去了,可是上海交易所卻照樣收取巨額的席位費。交易所在利用國務院加強信息通信保障的時機,強行要求各個證券公司營業部必須做到天地雙備份,而且通訊費用遠遠高于同期電信的費用。
鑒于此,筆者也略微了解了一下交易所的通信費用收取問題,發現實際上,交易所的通信費用,是按照十年以前的通信費用比照定價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已經失去了國家定價的基礎。只是市場好的時候,大家不跟交易所計較。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評價說,現在交易所再強行要求證券公司各個營業部購買安裝他們高價出售的備份通信設備,不但增加是證券公司的營業成本,從整體上并沒有提高通信安全保障程度,而只是增加的復雜性,將導致更多的事故。同時還阻礙了證券公司搞各自的集中交易,而集中交易是證券公司控制風險的惟一方式。否則,證券公司營業部為所欲為的情況就永遠不可能解決。雖然有人對此說法也有異議,但對于上交所“要高價”的做法,券商們一直以來,都是怨聲載道。
總之,按照筆者接觸的這些券商們的意見,證監會就不該授權這樣一個“一股獨大(意指壟斷新股發行)”的交易所進行一線監管。而自己卻完全聽從交易所對市場交易情況匯報。這樣做,實際上就是忽視了交易所監管和證監會監管職能之間的本質區別。
“這一下,傻眼了吧。”聞聽上交所出此“噩耗”,這些指責上交所的券商們感慨萬千。
而紕漏凸現改制和競爭需求
在筆者看來,或許,在這三年當中,失去了競爭目標的上交所便一直缺乏必要的警醒,只不過深交所的吶喊聲時時不絕于耳,所以也還保持了一份清醒,直至國債交易事件發生。
而且,由于失去了競爭目標,上交所的辦事效率也明顯降低。譬如早在2001年初,上交所就開始開發新的交易平臺,但直到近三年后的今天,新的交易平臺依然難產。從這個意義上講,上交所出事是必然的,而不出事卻是偶然的。這種不算小概率的事件,即便在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也可能出現,更何況國內沒有了深交所的新股競爭,上交所托大的行為又怎能阻止呢?
因此,筆者要說,上交所出事是好事。之所以稱其為好事,不僅是針對深交所要求恢復新股發行的苦苦訴求,而且也是針對上交所行使一線監管職能的未來前景。畢竟,目前決策層關于深交所的未來定位似乎有別于上交所;畢竟,上交所的未來也不會因此而變得如何灰暗。
在筆者看來,上交所問題的出現雖然部分地源于競爭的缺乏,但這只是產生問題的環境;而問題的本質卻并不在上交所壟斷,而在于它作為一個企業,其會員制改造還遠未完成,其現代化改制還遠遠不夠。對于投資者而言,增加交易所透明度,對兩大交易所實行現代化企業改制;理順兩個交易所的關系,營造對投資者有利的全方位的投資渠道,在真正意義上壯大我國資本市場的影響力,或許才是最根本的希望所在。否則,更大的紕漏就還有可能出現,券商、投資者甚至監管層的不滿就有可能越來越多。交易所的監管信用就有可能再度受損,釀成信用危機。
從這個意義上看,現在上交所出點事不一定就不好,深交所恢復發股也不一定就有多么美妙。而關鍵是兩個交易所未來的良性競爭格局能否形成,是兩個交易所的企業改制能否搞得徹底,是能否逐步形成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監管格局。這,才是事關上市公司一線監管的大事所在。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上交所現眼的事情雖不算大,但影響卻不能說小,而與《南方都市報》這樣的綜合類報刊相比,作為證券輿論喉舌的一些報刊,卻只給了一個豆腐塊大小的報道。這不能不說是一點小小的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