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萬隆
9月17日的證券日報報道,進入9月份,上市公司轉讓國有股的行動明顯加速。據統計,截至9月16日,深滬兩市共有13家上市公司因控股股東或控股股東的母公司欲轉讓國有法人股而發布公告。而7、8月份也才各有12家。種種跡象表明,國有股轉讓加速現象是地方政府利益驅動和地方政府同國資委博弈的結果。
在證券市場上,由于體制不合理,信息不透明,相關的規定漏洞頗多,很多方面往往容易滋生各種灰色的利潤空間。2001年開始的國有股高價流通,由于方案沒有受到市場的認同,最后被緊急叫停。然而,流通的大方向似乎已經使往日無人問津的國有股成為各方爭相獲取的一塊唐僧肉。
在地方國有股的轉讓過程中,定價最低可在凈資產基礎上打八折,付款條件也可以優惠。這種在二級市場流動方案上想都不敢想的優惠卻如此輕易的被場外交易的民營資本甚至外資獲得,恐怕所有為國有資產保值和增值而付出頗多的二級市場投資者不能不感到憤憤不平。看來,有關國有股轉讓的問題,即使不馬上出臺規范和細致的管理條例,也應該暫時受到限制。否則,這一關系中國股市股權結構的癥結會更加難以解開。首先,國有股權大規模流落民間,將會使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持有者結構更加復雜化。流通的問題處理會涉及更多的利益方,這一剪不斷,理還亂的問題無疑會更加錯綜復雜。非流通股向其它形式的資本轉讓,產生的首要問題是未來流通的定價機制牽涉更多主體。由于除了國家和投資者外,還產生了大量的第三方,利益分配的方法也就更難決斷。不管怎樣,市場上的投資者總是處于弱勢的地位,外資和民營資本股權溢價給二級市場投資者的補償問題會公平解決嗎?
其次,在沒有明確和細致的股權轉讓細則前提下,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容易滋生灰色交易,間接損害廣大股東的利益。在證券時報的報道中提到,有關方在國有股權轉讓的披露上往往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其深意其實不難明白。關鍵是,這種不是建立在公開公平交易體系之之上的股權轉讓,其交易的參與方和交易價格的制定都沒有受到應有的規范和監督。
其實,如同在二級市場流通的核心問題一樣,產權市場的轉讓,關鍵在于對定價的把握。如果定價機制合理,國有股權的估價程序公正和公開,就堵住了滋生各種暗箱交易的的渠道。因為,暗箱交易的參與者無非是稀圖低價轉讓后高價流通的巨大空間,如果沒有這一利潤誘惑,他們未必會來為國有資產的改革操心。在這里,我們無意否定國有產權的改革。萬隆網上不止一次提到,如果股權的國退民進真的能在公平合理的價格基礎上開放投資領域,引進戰略投資者,最終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那可以說是飽受上市公司治理問題折磨的投資者夢寐以求的。然而,在沒有一個完善合理的股權轉讓制度的前提下,恐怕這種期望是南柯一夢。
有意思的是,國有股以凈資產向二級市場的投資者轉讓,會產生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而以凈資產甚至低于凈資產的價格向民營資本和外資轉讓卻是大行其道,難道這樣就不會產生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