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自提出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刺激香港股市、特別是刺激紅籌股、H股股價的“絕好故事”。近日,周小川在談到緩解人民幣壓力時,將QDII作為舉措之一,使QDII又成為輿論的熱點。QDII作為一種對外投資渠道,本意是將內地持有外匯的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引導到香港投資,但仔細分析后人們就會發現,實際上并沒有大量資金真正需要QDII,也就是說沒有多少資金愿意為QDII買單。當然影響QDII買單的因素中,還有兩個是絕對不容忽視的:一是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廣大居民普遍預期人民幣在短期內會升值。第二,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
若果真存在投資機會并不缺乏資金。
企業:閑置外匯很有限
目前我國的外匯持有者可以分為四類:個人、企業、商業銀行和代表政府持有外匯儲備的央行。截至2003年6月末,我國企業外匯存款501.71億美元,個人外匯存款908.58億美元。盡管從數量上來看,二者的外匯存款確實不少,有人說只要有10%的資金參與QDII就可以,1100億港幣的資金足夠使得香港股市起“風浪”。但誰也沒有把握動員起10%的外匯資金投資QDII。企業的外匯存款是作為流動資金來使用的,本就不多,且這些外匯存款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已經作為人民幣貸款的擔保質押給了銀行。因此,企業外匯存款能夠用于QDII的非常有限。
個人:炒匯誘惑也不小
當前我國居民的外匯存款并不是單純以外幣存款的形式存在銀行,而有相當一部分資金、尤其是那些具有積極投資意識的外匯持有者,早就通過我國各商業銀行提供的各種外匯買賣做起了“炒匯”生意。一方面我國各主要商業銀行在開發形式多樣的外匯投資品種,除了傳統的個人外匯實盤買賣,各銀行又紛紛推出了外匯衍生交易品種,如外匯兩得寶等,外匯持有者并不缺乏投資出路;另一方面,我國已出現了各種專門為外匯持有者提供服務和供選擇的外匯機構投資者和各種外匯私募基金。據筆者了解,個人炒匯者一般的年收益大都能在1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40%以上。從業績看,我國外匯投資者的收益比同期股市投資者和股票基金的收益都要高,與國際上各主要的股票投資基金業績相比也不差。因此QDII要想從900多億美元的個人外匯存款中拿走一部分并非易事。
銀行:相關法規有限制
再看商業銀行手中的外匯存款。截至2003年6月末,各種外匯存款余額為1510.60億美元,外匯貸款余額為1173.41億美元,存差337.19億美元,而這并不一定是商業銀行真正閑置的外匯資金。從最近央行公布的2003年6月“金融機構外匯信貸收支表”來看,銀行真正能動用的是運用方項目下的“境外同業往來”余額570.38億美元,盡管這一金額較外匯存差還要大,但為了維持正常的國際結算業務,商業銀行必須保有相當量的金額,假如以我國年出口額的1/10來做扣除,可用余額在270億美元左右。這一塊資金對于我國的商業銀行來說是低收益資產,確實需要尋找高收益的投資方向。但是,是不是能夠或一定投入香港股市呢?不一定!首先,我國商業銀行法禁止銀行投資股票,其實大多數國家的法律對商業銀行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都有限制性的規定;其次,即使法律許可,我國的商業銀行也未必一定會買香港股票市場的股票。
儲備:冒險炒股不值得
最后來看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截至2003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3465億美元,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從收益性原則來看,確實需要為其中一部分外匯儲備資金找到收益更高的投資出路,是不是可以將這一部分資金用于股市特別是用于香港股市呢?從外匯儲備管理的三原則(即流動性、安全性、收益性)來看,投資股市風險太大,并非首選;特別是如果運作不善,風險不小。當然目前我國的外匯儲備投資是保密的,一般人無從知曉,若果真拿出一部分投入香港股市也是可以的,但是就目前香港所需的QDII來說,顯然不需要這種靜悄悄的投資。
香港郎咸平教授在評論QDII時說:香港資本市場對QDII的期待有些誤入歧途,香港需要的是結構性調整,而不僅僅是這些優惠措施;香港的目標是要成為金融中心,而不是炒股中心。這或許才是最中肯的評價。 文/趙慶明吳瑩瑩
鏈接
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的建議最早是由港人在2001年10月首次提出的。QDII的中文名字是“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它與我們已實施的QFII相對應,一般認為它是指讓擁有外匯的中國內地個人與機構投資者,通過一些符合資格按照規定的形式,在額度之內投資于境外的資本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