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調查:南雷北趙成絕響 股市“大師”今何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18日 07:42 證券市場周刊 | ||
南雷北趙成絕響,人間不見短線王。只鐵、鄧菲特......曾名動天下的股市“大師”身在何方?是功成身退,遁跡江湖,還是神話不在,淪落天涯?以一位讀者遭遇為起因,本刊記者沿著“大師”的足跡,對他們展開全面調查。 本刊記者 李德林 吳曉兵 站在風口浪尖緊握住,日月旋轉。看鐵蹄錚錚,踏遍萬里河山,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康熙的愿望落空了,但康熙的呼喊真的余音繞梁五百年。現實股市中很多人也夢想能活五百年,因為用手中的筆,將自己的經歷編一個傳奇故事,就能輕松成為股市中紅遍半邊天的大師級人物;就有成千上萬的散戶像圖騰一樣崇拜自己,賺錢心切的機構就會不惜重金讓自己為他們操盤。那樣,可以在市場中像神一樣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大師”足跡 陳東至今都不明白為什么當時那么崇拜只鐵,但他相信股市中有不少像只鐵這樣的大師,也有不少像他這樣因崇拜大師而落馬的人 北京股民陳東在股市泡了三年,現在正在與妻子鬧離婚。“都是股市大師把我害得妻離子散。我決定調查他的真實面目,告誡大家,我們曾經崇拜的股市大師是十足的大騙子。”陳東決定密查股市大師。 陳東在今年5月16日給《證券市場周刊》發了一封郵件,稱自己辛辛苦苦創業10年,33歲才討上老婆,結婚后卻迷上了股票。2000年11月份,在逛書店的時候看到只鐵的《短線英雄》,這位神秘的股市大師在書中自稱自己參加過香港恒生指數保衛戰,列舉了大量操盤事例。尤其是只鐵書中的周易、金剛經等,頗有些玄妙,一時沖動花30元買了一本,回家研究一周,又想方設法參加了“只鐵軍校”,接受所謂的“魔鬼訓練”。此后不久,聽說只鐵到重慶幫一家機構坐莊博瑞傳播,陳東決定背著老婆拿出公司現有資金500萬元炒博瑞傳播。陳東說,當時只鐵操刀坐莊,并且在電話中信誓旦旦說莊家一定會把博瑞傳播做到50~60元,一定能讓“學生”賺錢。于是按照只鐵的教導瞞著老婆殺入博瑞傳播,結果500萬元血本無歸,后來公司出現財務危機,直到2002年8月,自己一手創辦的公司被迫以資抵債。公司沒有了,錢賠光了,最讓陳東難以面對的是,追了五年的老婆跟自己提出離婚。陳東決定討個說法。最初,他試圖通過電話的方式與只鐵交涉,要只鐵向學員道歉,并賠償自己的部分損失。而此時的只鐵顯得更加神秘,上海的電話已經停機,成都的電話要么關機,要么沒有人接聽。陳東決定沿著只鐵以前最活躍的地方找,從上海灘到香江畔,陳東說哪怕掘地三尺也要找到曾經十分崇拜的股市大師只鐵。結果令人失望,只鐵仿佛在人間蒸發了。 拖著疲憊的身軀,陳東回到了北京,路過曾經屬于自己的公司門口時,不禁潸然淚下。陳東傷心之余還是有點“收獲”,在深圳海關,沒有查到1997、1998年只鐵的出入境記錄,證明只鐵并沒有參加過恒生指數保衛戰,書中的描寫只是吸引眼球,為自己的身價貼上黃金標簽而已。只鐵一直號稱在上海有房有車,儼然股市大腕,其實在上海國慶路50號的房子是租的,而且早已被上海市政府列入舊房改造項目。陳東顯得很無奈:“沒辦法,我曾經很崇拜的大師,結果讓我落到今天這個地步,他卻消失得無影無蹤。” 說來真是不可思議,陳東因為一本《短線英雄》而中招,“我不知道為啥就相信了只鐵,真的,他像一個教主一樣勾住了我的靈魂,我對他簡直是頂禮膜拜。”陳東至今都不明白為什么當時那么崇拜只鐵,但他相信股市中有不少像只鐵這樣的大師,也有不少像他這樣因崇拜大師而落馬的人。 這些股市大師到底有多神秘? 6月1日,本刊記者飛赴只鐵老家四川。公安局檔案資料顯示,只鐵全名程金明,曾用名程也桐、烏保雄,四川省宜賓市南岸地質礦產局工人,其身份證號碼512501641223***。據當地人講:“啥子炒股大師,以前不跟我一樣進礦山,只是后來他辭職了到上海打工,聽說賣什么書,還在報紙上打廣告。”記者試圖與只鐵聯系,第一次打通后,記者還沒有自我介紹完,只鐵就粗暴地掛斷了,第二次根本接都沒有接就直接掐斷。 據稱是只鐵最得意學生的吳佳林透露,只鐵當初在上海租房子邊賣書邊與機構拉關系,后來在上海丹東證券營業部與浦東三峽證券營業部開了兩間工作室。現在已經歸隱,除非有1000萬元的大資金,否則他不會輕易再出山。 一位只鐵軍校第一期學員透露,只鐵自己說他1999年操作500萬資金,半年翻了5倍,事實上也就80%左右,并且是在2000年春節前做完上海梅林之后的業績。 據吳佳林介紹,從2000年3月份開始,只鐵統領的大資金開始出現大規模虧損。為了取得大客戶信任,力爭挽回敗局,只鐵于2000年5月,開始在報紙上做廣告,宣稱2000年5月的反彈是大B浪反彈,并率領客戶重倉深發展A、葛洲壩等股票,結果虧得一塌糊涂。到了2000年下半年,只鐵的上海兩家工作室全線虧損,大客戶整天堵在辦公室門口,上廁所都有人跟,以防只鐵跑掉。還有不少人到上海國慶路50號找只鐵算賬,實在沒有辦法,只鐵搬出了上海國慶路50號。 此后只鐵越做越差,先后在ST九州、晨鳴紙業、長運股份、昌河股份、星新材料、大恒科技、天鴻寶業等股票上受挫。最后,博瑞傳播的失敗讓只鐵徹底遠離了實際操作。 著書立說 只鐵那么聰明的人,會不知道“必勝技術”根本不存在嗎?之所以睜著眼睛說瞎話,還不是為了騙人來學這個“必勝技術” 不過,只鐵很快又找到了新的“盈利模式”:培訓和出書。在博瑞傳播操盤失敗后,只鐵開始大量寫書、編寫炒股公式、開發軟件。很快《只鐵絕密戰訣》、《只鐵智能交易機器人》、《戰無不勝》軟件相繼面市,只鐵還投資網站、開辦只鐵軍校,狂招學員,培育弟子。 一位曾經交1.8萬元學費受訓的學員說,對于要參加培訓班的人,只鐵一般先要進行勸阻:你不一定能領悟啊、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魔鬼訓練”啊,等等諸如此類的話。多數情況下被吊足了胃口的股民一定要加入,這樣,盡管經過培訓后依然虧損,你也有苦說不出,因為人家已經有言在先了。 據這位學員講,只鐵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對哲學、藝術、軍事、中國古代文化都有些研究,能把一個概念說得非常透徹。在課上,只鐵往往只講東方玄學、西方邏輯之類的東西,統統都是“理念”,就是死活不肯談個股,這樣就不會露餡。經過培訓的人,多數該虧照樣虧,很少幾個賺錢的學員都被只鐵拿來作形象宣傳。而這些學員雖然自己心里明白不是按照只鐵教的辦法獲利的,但為了“拉大旗、作虎皮”,打著只鐵的旗號收會員,所以也不說破。 只鐵先后出了十幾本小冊子,2002年10月又擇其“精華”,匯編成《戰無不勝》一書。對于這些書,連和只鐵一起搞培訓的人也私下承認,其主要思想和架構抄襲自原泰和基金經理波濤博士的《系統交易方法》、《證券期貨投資計算機化技術分析原理》和《證券投資理論與證券投資戰略適用性分析》。此外,只鐵書中的“股市周期循環論”是由張齡松的《股票操作學》中相關內容改頭換面而來,“交易為王”中的莊家行為部分則取自張世國的《股市實戰心理》。老外的書只鐵也不放過,例如比爾.威廉姆的《混沌操作法》就被抄了個夠。 不過,只鐵歸納總結的能力很強,上述內容被他信手拈來,又組合在一起,還真有點“中西合璧”的感覺。一位對只鐵并無好感的業內人士說的話比較客觀:“其實,他那樣做也不算過分。股票的書就是你抄我一段、我抄你一段。這些書作為股民提高的讀物還可以,至于值不值那么多錢,每個人有自己的看法。” 吳佳林很不滿意只鐵說自己是得意弟子:“只鐵亂說的,我還可以說他是我的徒弟呢。”“我們曾經有過合作,我只是想借他的名氣賣他的書。”據吳佳林說,只鐵的確讀了不少書,而且能將《周易》、《道德經》這些一般人搞不懂的東西串在一起,讀起來還真像那么回事。再加上從報紙雜志上看到些關于恒生指數保衛戰的報道,順便把報道中的精華摘出來,適當添加自己的語言,好像他指揮了恒指保衛戰,是一個相當了得的人物。但吳佳林很反對只鐵是騙子的說法:“現在寫書吹捧自己的很多,也不光只鐵一個人,如果不包裝,誰認識他?”“也不能說他的東西全是假的,我按照他的方法去炒股,到目前為止,賺的總比虧的多。” 看來,這段內容沒有被抄上并非疏忽,而是刻意回避。只鐵號稱“戰無不勝”,如果反過來又說世上沒有百戰百勝的投資方法,豈不是自扇耳光?這個問題還引起了一場論戰,辯論的另一方是股市博弈論專家陳浩教授。 陳浩在《寫給只鐵先生的一封信》中說:“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可以了解股市,因為根本沒有人能完全了解股市,股市對任何人來說都永遠是一只變幻莫測的黑箱,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的一切努力只是在增加黑箱的透明度,讓它變得不那么莫測,但永遠不可能把它變成徹底透明的白箱。”“股市中不存在人人都能使用的必勝方法。因為,如果存在這樣的方法,那么,每個人都可以按照這個方法去做。又因為它是必勝的,所以,結果將是每個人都贏。而股市是零和競局,不可能每個人都贏,所以,不可能存在這種方法。”而在北京隨便一個小書攤上就可以買到的《只鐵必勝戰法系列》“戰無不勝”一篇的序言當中寫到:“……在市場中尋找到一套戰勝自己戰勝他人的‘必勝技術’系統法寶……揭示出一套在風云詭異的股海中搏擊而能‘長勝不敗’的‘必勝’技巧……使你從此以后在波濤洶涌的市場中‘戰無不勝’。”短短的一個小序就把“必勝”、“長勝不敗”、“戰無不勝”重復了很多遍。 對于陳浩的發難,只鐵“顧左右而言它”,大講特講“知行合一是投資甚至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閉口不談是否存在“必勝技術”的問題。 這場辯論在兩個人的自說自話中草草收場,過后有好事者評論:“陳浩可真是個書呆子,只鐵那么聰明的人,會不知道‘必勝技術’根本不存在嗎?之所以睜著眼睛說瞎話,還不是為了騙人來學這個‘必勝技術’。” 異曲同工 罵名人或者被名人罵,同樣都是出名的捷徑。而出名,正是鄧佐松夢寐以求想要得到的與有著“大戰索羅斯”傳奇經歷的只鐵相比,自封“股王”的鄧佐松雖然年紀尚輕卻同樣出手不凡。在市面上流傳著一本名為《中國股王》的書,書中鄧佐松介紹自己“14歲考上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16歲轉入山東大學師從中科院蔣明華教授門下,1988年赴美,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此后闖蕩華爾街,拜師索羅斯,策劃“3.27國債事件”,在任太平洋保險公司董事長戰略顧問期間,半年里資產增值100倍,眼下正在網上以“價值隱者”為筆名拋出《絕密:私募基金排名》,再次成為機構關注的焦點。 記者經過調查發現,鄧佐松為江西萍鄉人氏,由于崇拜巴菲特,常用名鄧菲特。經向蔣明華教授證實,蔣教授從沒有教過鄧佐松。對于18歲赴美國哈佛留學以及拜師索羅斯,鄧佐松則告訴記者自己僅是哈佛的本科生,書中那些只是為了讓人們瞧得起他而編的故事。 與只鐵不同,鄧佐松不喜歡與散戶打交道,拿他自己的話說,散戶沒有多少錢,每天進行電話咨詢,簡直就是浪費電話費,要賺錢就得找機構。鄧佐松對只鐵很是不屑:“他那點雕蟲小技,你說他在教別人怎樣賺錢,如果這些方法都很靈,他干嗎不一個人悶聲發大財,要去賺幾個學費?他是傻子?”鄧佐松一直認為只鐵在行業中不入流,而自己是幾年奔走下來累了才寫書的,目的是號召6000萬股民科學炒股。 不過,與只鐵的書比較,這本《中國股王》看上去要遜色得多。為了節約印刷成本,書中的字小得不能再小,幾乎難以辨認,15萬字竟然只有薄薄的124頁。而且內容也相當乏味:第一是爆料加吹噓。為了突出自己的機構背景,鄧佐松在書中不斷提到諸如“太平洋保險公司2001年投資浮虧3.424億元,2002年6月3日虧損增加到6.545億元”、“壽險金總親口對我說本公司的資金運用回報水平與同行業比處于中等甚至偏下水平”之類的內幕信息。而就在太保董事長都憂心忡忡、輾轉反側的時候,他卻“勝似閑庭信步”。據鄧佐松稱,他在擔任董事長戰略顧問期間曾經為太平洋保險公司賺取了不少真金白銀,所以,自己操作股票一定賺錢:“不信的話,你可以打電話問我的恩師,太平洋保險公司董事長王國良。” 第二是“傍”名人。鄧佐松很注重圈子效應,經常給基金經理、券商投資部經理、大機構總裁發電子郵件、特快專遞。由于鄧佐松能侃,經常能拉到一些機構拉抬某只股票,其中最令他得意的就是幫助劉志遠坐莊世紀中天,拉到了保險、券商的委托理財資金。鄧佐松承認拉券商接盤世紀中天,讓他們虧慘了,但稱沒辦法,這就是現實生存之道。 大概是對鄧佐松反復寄資料不厭其煩,中金公司許小年博士給他回信寫道:“佐松兄:大作已拜讀,不必再三寄送。兄欲為中國未來之索羅斯,立意頗高,弟敬仰之余尚有一愚見,若不嫌鄙陋,即斗膽陳上:兄不妨于炒股閑暇之時,瀏覽一下基本的經濟學和金融學的書籍,相信將有助于兄之事業及中國股市之成長。又,兄有笑傲江湖之氣魄,為天下所欽佩,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見山外之山者,是為夜郎國之君;以村婦之言辭行毀譽之事,則恐為世人小視。”言下之意是說鄧佐松連一點基本的經濟學常識都沒有,“夜郎國之君”的含義說得就更明白。然而,就是這樣一封信卻被他拿來到處炫耀。當然,鄧佐松雖非“哈佛博士”,也還不至于看不懂信中意思,之所以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是因為在他看來,罵名人或者被名人罵,同樣都是出名的捷徑。而出名,正是鄧佐松夢寐以求想要得到的。 第三就是抄襲。在這一點上鄧佐松雖然與只鐵“英雄所見略同”,但水平卻有天壤之別:只鐵好歹對所抄內容下了些功夫作精加工,而鄧佐松如果看上了哪篇文章,則除了原作者名字之外全部照搬,算在自己名下放到書中。 鄧佐松雖然號稱不喜歡和散戶打交道,但卻愿意在他們那里造人氣。他在面對記者時稱,這些書可以隨便翻印,不要版稅,希望所有炒股的人都能看到他的書。原因是他現在只是在機構中有一點名氣,但市場中的名氣還是不夠大,所以,書中的內容盡量夸張一點,好吸引眼球,反正那些散戶虧了錢,什么方法都會相信的,尤其是看到鄧佐松與索羅斯等世界名人的關系,肯定對他很崇拜。鄧佐松說他現在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將自己的書賣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他。而記者在光大證券東直門營業部的一間辦公室看到,還有大約1000本書躺在那里,鄧佐松說,“哪怕送我都要送出去。” 針對書中內容,記者撥通了太平洋保險公司董事長王國良的手機,電話那端,王國良一聽記者談到鄧佐松就說:“不要提他了,他胡說,他拿公司的錢亂來,現在虧大了,他還有臉在外邊吹。”當王國良聽到鄧佐松自封的頭銜,語氣顯得很激動:“他還是董事長顧問?他是公司投資部從外邊招聘來的,由于虧錢后來公司開除了的人。”“那是一個騙子的嘛,他在我們公司打了幾天工,就經常在外打著我的幌子,他寫了一本書還寄給我,他那些東西全是亂編的,假的。” 據鄧佐松說,某基金經理一直按照自己的思路在炒股,而記者見到該基金經理時,這個人很吃驚:“我根本就不知道他長得什么模樣,只是他老往我的郵箱中發郵件,按照他的做法,我早已經掉腦袋了。據說他在圈子里混不下去,現在又在私募騙錢呢。” 但鄧佐松告訴記者,由于很多機構現在正封殺自己,自己只有征集私募資金來炒股。由于以前一直在機構,現在私募很困難,尤其是自己剛起步。鄧佐松的口號是,沒有一千萬就不要與他聯系,他說在他的《中國股王》一書中已經說得很清楚,自己是未來的頂尖操盤手。而在記者要走的時候,鄧佐松又突然說:“你如果想炒股發財,你的資金可以交給我來運作,到時我們按約分成。”記者搖頭表示資金有限,鄧佐松很同情似的:“我這個人只要有生意做,其實多少都無所謂。”這意思,好像又不嫌散戶錢少了。 當記者把王國良的話告訴鄧佐松時,他的反應很強烈:“現在好多人都在寫書,又不是我一個人那樣做,絕大部分寫股市的是炮制的,好多人寫書開工作室、招會員、賣軟件,想方設法騙錢,我只是在機構中討飯吃而已,你們干嗎要揪住我不放?” 另類傳奇 “不要把我與他們比較!”電話中的野山語氣很激動,聽說記者在了解股市大師一事,野山決定約記者好好談談。 6月12日下午3點,記者如約來到銀河證券雙榆樹營業部四樓,見到了在業界有“短線之王”美譽的野山。野山看上去很精神,在接過記者的名片后,他停下手中的活,搓了搓手:“我的經歷其實很簡單。我是江蘇淮陰人,真名叫張文華,可以說自己能走到今天是從地攤上起家的。”野山回憶,由于“文化大革命”,自己回到老家的一所小學代課,當時每個月8元的工資成了自己的原始積累。“文化大革命”結束便參加高考,4年教育學院的學生生活結束后又到一所中學教書。1991年進入《江陰日報》,1992年江蘇發行沂淮鐵路股票,該股票由于種種原因沒有上市,只有在黑市上交易,野山以2000元從黑市中買入沂淮鐵路,從此搏擊股海。后來在各大報紙、雜志、網站發表莊家如何下套、散戶如何以小博大,如何辨別技術圖形的真假等雜文類文章,在讀者、網民中引起很大反響。 記者一邊聽著野山的自我介紹,一邊觀察不足20平方米的工作室,在這間野山與花榮共同使用的工作室里,除了幾臺電腦,在野山辦公桌的旁邊有一很大的書櫥,里面全是證券類報紙雜志。見記者看的出神,野山解釋道:“不錯,他們都叫我短線之王,但我還得學習呀。”野山很反對別人把自己與只鐵、鄧佐松聯系起來:“雖然也有不少人跟我學做股票后虧錢,甚至損失慘重。但我在寫書或者盤中點評的時候,都強調了風險,可他們只圖如何賺錢,根本不考慮風險。還有不少人虧錢后給我寫信,質疑我的技術,也有提出賠錢的,沒有辦法,我不是神。” 與只鐵拿“恒指保衛戰”的傳奇為資本相比,野山自嘆不如:“我在某網站搞炒股擂臺賽,堅持風險最小化,利潤最大化,10萬元一年翻了12倍,后來與人聯合成立了野山投資公司,不少券商開始找我合作。所以,在全國的20多家工作室就那樣開起來了。由于業績擺在那兒,所以,股民也就相信我了。”“后來這些工作室是不得已才關閉的,原因是,在開工作室的時候,不少會員拿來10萬元,結果是把我操作的股票又告訴了他們的親朋好友,我手中幾千萬的資金,可跟風的就有上億元,不虧才怪。但我發現問題早,收手也早,所以,虧損不是很大,現在你看到的可以說是我的工作室,但我也可以說不是,除了幾臺電腦,兩個通往營業大廳的講話筒外,再沒有別的設備。沒有工作室了,壓力小了,現在我很想休息。”野山邊說話邊打哈欠,看上去嚴重睡眠不足:“從工作室關閉了以后,很想就此隱退,可最后還是決定老老實實寫點東西,正確引導股民賺錢。” 業界的一位知名人士對野山的炒股神話表示質疑:“一年翻12倍?是真炒股還是模擬玩虛的?”該人士稱自己一直關注野山的動向,按照野山書中的說法,在2000年2月14日開始,當時恰逢行情好,有可能賺錢,但野山書中全是追漲停賺來的:“世界上有那么好的事,漲停全讓野山給逮住了?” 6月16日,野山到新浪網進行在線為股民解答,大約在上午10點39分,野山遇到一件極為不爽的事,有一位網友沒有給野山一點面子:“我曾經在你的工作室炒股,聽了你的建議,你當時說得天花亂墜;現在好了,你拍屁股走人了,我可虧本,你當時的承諾現在沒有了,什么時候賠呀。不賠的話,我跟你沒完。”本來輪到野山回答該問題,結果讓網站編輯給腰斬了。同時本刊記者接到了一個憤怒的電話:“野山騙錢了,我剛才在網上問他,不但沒有回答,結果連問題都遭刪了。”記者馬上致電野山,野山說他還在忙于回答網民的提問,當記者問及看到那位網友的提問沒有,野山稱,自己的工作室早已經關閉了,賠錢與自己無關:“以前我在野山投資公司,當時公司的董事長要求多開工作室,可以吸收很多會員,而自己在該公司的股份只有40%多,只是一個小小的總經理。所以,很多會員的投資雖然是自己指導的,但自己不是大頭,加上自己現在已經離開了野山投資公司,虧了錢要賠應該找野山投資公司,而與自己無關。” 在采訪野山時,記者看到野山認認真真地寫稿,很是不解:“現在很多人都不寫稿了,你為什么還每天堅持寫稿?”野山笑了笑:“不瞞你說,我出版的那幾本書,雖然書上署名野山,但書中的內容有2/3是我的助手寫的,因為只有標上我的名字書才好賣。”野山說:“雖然大家叫我短線之王,但我點的股票有一半時間都不準。不過,我寫的書內容很真實,不像只鐵他們那樣胡吹,更不敢像鄧佐松那樣狂。” 只鐵、鄧佐松均是沒有任何資格的黑嘴。對于資格證書,野山另有一番見解:“現在剛從學校出來的小年輕,沒有一點實戰經驗,但他們考證厲害,出校門就能拿到資格證書。你看他們,除了能對當天的盤中走勢簡單地評述一下,根本就不能準確預測未來的走勢,在股市中往往沒有證的預測的還比較準,賺錢的方法還比較多。有沒有資格證,我認為不重要,關鍵是要能讓股民賺到錢。”但最后野山還是很認真地說:“為了保險起見,我已經參加了考試,很快就能拿到資格證書。” 告別“大師” 假如寫書人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能準確預測股市未來,他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自己背地賺錢,那樣比寫書、開工作室招收會員掙錢容易得多呀?難道他們真是股市“活雷鋒” 歸根到底,適合其生存的土壤是催生“大師”的根源。中國習慣造神,這是國情,股市也不例外。股市大師,過去有、現在有,將來也少不了。 趙笑云遠遁,唐能通失蹤。一批又一批的大師倒下,但仍然有人悠然自得,想寫就寫,想說就說,仍然還有賠錢賠慌了的股民在不停打探大師口袋中的錦囊妙計。當然,沒有人會面對白花花的銀子不要,反正吹牛不犯法,編個故事就掙錢,何樂而不為呢? 專家分析,股市之所以存在吸引力,是因為始終有許多一夜暴富的神話在流傳。但即使在2001年以前,富翁也主要產生在參與認購證、職工股、轉配股的一群人當中,至于靠二級市場炒股成功者實在寥若晨星。而每當一個“石開”出現,總是被大肆宣傳,給大家造成股市中賺錢容易的錯覺。職業炒家盧先生告訴記者一件事,2000年6月一個大戶來找他委托理財:“這有500萬,你幫我炒股票,一年30%沒什么問題吧?”盧先生驚愕之余脫口而出:“你去搶銀行吧!” 2001年以后,股市每況愈下,雖然依然能聽到某人獲得暴利的傳聞,但在現實采訪當中,記者所碰到的股民,無論大戶、散戶,無一不是虧損嚴重,有的甚至負債累累。隨著證券市場的冷清和蕭條,在市場上能夠賺錢的人越來越少。奇怪的是股市大師們卻宣稱自己在市場上能夠輕易、迅速地賺到錢,為了貢獻社會而來教別人在市場上賺錢。 股市上的騙子分為兩種,一種是知道自己并無所謂的“絕技”,明白自己是在騙人的,如只鐵之流;另一種是以為自己真的掌握了股市的不二法門,并不知道自己是在騙人。股市是個非常容易使人膨脹的地方,同時股市也專門收拾“狂人”,在市場上做強梁終究沒有什么好下場。自有股市以來,人們就沒有停止過尋找股市中的“神”,尋找那個掌握了通往資本市場財富王國的神秘鑰匙的人物,因為這樣就不需要再努力學習,從此可以不勞而獲。 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過去大師們最常用的是“技術分析”,利用人們對于“大黑馬”的病態渴望,以及對于“萬事萬物的運動均有規律”的心理誤區,強調一些歷史上的個案,有意地忽略其他絕大多數可以證明其“技術”無效的股票案例。而投資者往往會輕信大師們所說的“暴漲前特征”。因為人的記憶是有選擇性的,往往會記住那些實際上概率極小、但是讓人印象深刻的事件,卻輕易地遺忘了大多數正常的、概率大的事件。所以,在人們頭腦中,存在著歷史上連續漲停個股似乎很多的錯覺。 仔細研究,那些大師們的理論多半粗糙不堪,不值一駁。一本暢銷書作者,在書中花了大量時間描述他在漲停前幾天“捕捉漲停板”和漲停當天“追漲停板”的理論。其實,至少在該書出版的2001年以來,大多數的股票交易日的價格波動,與前一天的價格相比,變化并不會太大。而漲停板、大陽線等激動人心的市場波動,只發生在極少比例的交易日里。同時,對于漲停板出現前幾日的股價波動究竟有無規律這一課題,實證和理論研究均表明,并不存在有效的規律。 與以往不同,新一輩大師們不再拼命強調其預測的準確、及時,而是改為強調“以反應代替預測”、“以鐵血紀律指導操作”等等,就是寫書也只是一味吹捧自己的傳奇經歷,大談虛無縹緲的宏論。究其原因,是經過市場這幾年的實踐檢驗,算命先生之類的“未卜先知”已經逐漸被人們認識到并無可能。另一方面,以預測式服務為主的股評家,早已聲名狼藉。 令人一直難解的一個悖論就是,既然股市大師有賺錢的法子,為何不一個人賺錢呢?一位曾經寫過書,也開過工作室的知情人士認為,現在不少人通過幾本胡編濫造的書吸引一大批人的眼球與追捧,就像教徒一樣尊他們為大師。原因是市場還處于不完善之中,這些人抓住投資者投機的心理,只要炒股失敗賠錢,就想方設法要賺回來,賠錢人一看到寫書人書中吹得懸乎其懸,就會有“別人能賺錢,我用這方法肯定也能賺錢”的想法,所以,連考慮都沒考慮到底寫書人是寫以前的還是預測未來的,就盲目學,出現虧錢也不會反省,反而還會找上門去,向寫書人請教,就這樣,寫書人就成了名人。假如寫書人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能準確預測股市未來,他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自己背地賺錢,那樣比寫書、開工作室招收會員掙錢容易的多呀?難道他們真是股市“活雷鋒”? 看來,股民們只有擦亮眼睛,提高自己的識別能力,才不會成為陳東那樣的受害者。“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股市投資,一定要靠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