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編制之爭變化漸起 取寵開放式基金最重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01日 10:54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對急于開拓市場的指數編制公司來說,被多少基金相中已成為其成功與否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指標 隨著越來越多開放式基金的發行,圍繞著基準指數的爭奪也開始進入了白熱化的狀態。如果說前幾年圍繞全國統一指數的編制曾經掀起了一輪指數“制空權”之爭的話,如今隨著基金基準效應的日趨顯現,這一爭奪有了最新的變化。“取寵”基金成為了最主要的因素 基金公司“抬轎” 對于急于開拓市場的指數編制公司來說,基金公司的配合目前成為了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有多少基金相中已成為指數成功與否一個相當重要的“暗含”指標。吸引基金公司成為了指數編制公司市場營銷推廣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以目前已經成功打開市場的幾大指數來看,無不是基金公司比較集中采用的目標。比如新近比較熱門的上證180指數、中信債券指數以及新華富時指數等。上證綜指盡管缺點和優點一樣突出,但仰仗深厚的群眾基礎,以及新股集中在上證所上市的優勢,其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競爭者。由此,盡管各指數間的高度相關性讓上證綜指備受議論,但仍被不少基金公司選作基金基準指數。 博時在對現有的幾個主要指數作評價時曾有過一個評分,其考慮因素包括了市場代表性、資金承受規模、編制透明度、市場推廣能力、指數體系完整性、可跟蹤性、指數運作體系等。根據這一綜合評判,列在第一位的為新華富時A200指數,中信指數和上證180則分別列在第二、三位。盡管這可能只是一家之言,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各指數在基金公司中的地位。歷史最長的滬深綜指則排名靠后。 可以說,指數編制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會出現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與基金連綿不斷地問世有著很大關系。對于基金表現的評判在很多時候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通過與基準指數的比較是最常見評價基金表現的方法。 在海外市場上,道瓊斯指數固然有名,但摩根士丹利國際資本指數(MSCI)在基金經理中的關注度更高,因為其已成為眾多基金選擇的比照基準。有研究機構就曾指出,如果說未來MSCI提高中國內地股票比重的話,那么QFII對于A股的參與度必將有一個大的飛躍。 指數之爭才開始 對于指數的關注是這幾年的新事物。一方面,投資理念的轉變,使得指數失真度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關注。另一方面,基金評價的逐步成熟,也使得客觀準確的指數已從良好愿望變成了現實必需。 上證180是目前不少公司新產品選擇的一個“寵兒”,然而其局限于上海市場的先天不足,極大地限制了該指數發揮的余地。滬深兩地市場的分割,以及新股全部在滬市上市的現實,使得對全國性指數的呼喚成為了一個共同的聲音。不少基金在基金契約中均明確指出,在未來新的指數出現時,將對參照基準指數作出相應調整。其所暗指的均是官方發布的全國統一指數。 在封閉式基金時代,指數似乎顯得并不重要,投資者也沒有基準指數(Benchmark)的概念。然而隨著開放式基金團隊的不斷擴容,指數間的爭奪也隨之升溫。利用基金產品來迅速擴大指數影響力成為了一個重要手段。指數不僅成為了投資者評價的一個重要基準,也是基金管理人證明自己的重要坐標。 在各大指數系列,有一些已經脫穎而出,確立了一定的市場地位。如長盛、華夏、南方、鵬華、大成、富國、招商、中融、華寶等基金公司的20多只基金,目前采用中信指數作為業績評價基準;華泰保險、平安保險、新華人壽、美國友邦、中宏保險、金盛保險等保險公司也廣泛使用中信的基金指數和債券指數作為業績評價基準。 從長遠來看,指數產品的豐富是一個必然趨勢。未來隨著上市股票數的進一步增加,指數系列的進一步完善勢在必行。中型股票指數、小市值股票指數都會尋找到自己的市場位置。相應地,配套的基金產品多樣化也會快速跟上。對于指數編制公司來說,目前最重要的是確立市場地位,打響產品品牌。 外資闖入“禁地” 在這輪以爭奪基金客戶為特點的最新指數大戰中,一些外資背景的指數編制公司已經高調入場。由于目前尚未有全國性指數發布,而分類指數的細分也遠未到快速成長的時代,這一真空地帶的存在,為各路指數編制商提供了生機。 如同眾多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的進場給基金業帶來了縷縷春風,指數市場目前也迎來了內外資同場競技的新格局。在外資背景的指數中,目前最成功的是新華富時指數。正在發行的博時裕富基金作為一只跨市場的純指數基金,選擇了新華富時中國A200復合指數作為基準指數,實在是對新華富時指數莫大的支持。在此之前,首只具有外資背景的傘形基金----湘財合豐系列基金則首次將新華富時系列指數作為基金參照基準指數。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盡管沒有上證綜指數這樣的權威發布渠道,也沒有中信指數、國泰君安指數等有關關聯企業的“關照”,但編制方所具有的國際品牌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對于旨在吸引更廣范圍投資者參與的內地基金管理公司來說,這顯然也是筆并不吃虧的買賣。 博時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長吳雄偉在談到選擇新華富時指數作為基準指數的理由時,就曾明確指出,一方面是要通過投資中國最大的上市公司,使基金持有人得以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果;另一方面,新華富時按照國際通行標準編制,并已在國際上取得了良好的聲譽,這為博時裕富基金吸引更多的境外投資人提供了保障。 成立時間并不長的新華富時的確已將中國作為其最重要的市場。此次博時所采用的新華富時中國A200復合指數可以說是一個針對目前基金投資而度身定制的產品,其一大優勢就在于符合了境內基金管理條例最低必須有20%國債投資的規定。早在兩年前,該公司就推出了覆蓋中國A、B、H及紅籌股的股票指數系列。 除了新華富時,道中指數系列是最早由外資發布的、嚴格按國際通行標準編制發布的中國A股市場指數。就在7月初進行的最新一次調整中,其修改了道中指數系列的編制方法。根據新的編制方法,道中指數將擴大市場流通股本市值的覆蓋率,并首次將B股納入成份股。盡管道中指數目前并未加入目前基金指數的爭奪戰中,但作為一個全球知名指數,誰也無法排除未來其下場“試水”的可能。 “春秋戰國”時代來臨 用春秋戰國時代來形容目前中國的指數市場恐怕并不為過。除了滬深交易所外,各種機構都可以按各自的標準取舍樣本股,編制各種名目的證券指數。 據悉,目前編制中國證券指數的機構大致有5類。一類是證券交易所。二是外資與合資類機構,如道瓊斯和新華富時。前者目前已推出中國88指數、中國指數、上海指數和深圳指數。后者是由著名的國際指數供應商----富時指數有限公司(倫敦金融時報指數的編制者)和新華社主辦的新華財經公司共同設立的合資公司。三是本土大券商,如國泰君安、中信和銀河證券都推出了各自的指數產品。四是證券咨詢機構,如北京指南針證券研究有限公司近期大肆宣傳指南針證券指數。五是證券媒體。 不同機構編制的指數產品被市場接受的程度不同。指數產品的市場認可度取決于兩方面,一是它的科學性,二是權威性。證券交易所發布的指數雖然極具權威性,但科學性卻有商榷之處。而目前多家券商推出的指數產品,基本上都超越了滬深交易只反映單一市場的指數,具備全市場指數概念,更能直接反映市場波動。但由于券商本身和證券市場的利害關系,其指數產品的公正性受到質疑。 相比較原先為了編制全國統一指數而產生編制的“名譽權”爭奪不同,因為有了爭奪基金客戶的直接商業驅動,使得現在的指數之爭變得微妙起來。如,新華富時為了配合博時基金公司的新指數產品就推出了新華A200復合指數,而部分券商編制的指數在關聯企業中也得到了更大的“關愛”。如國聯安旗下的德盛穩健基金選擇了公司中方大股東編制的國泰君安指數作為基準指數的主要構成部分,而股東之一為中信證券的長盛基金管理公司也將以中信全債指數為投資參照,推出公司的又一只開放式基金。盡管說這些指數本身都有著相當的市場知名度,但由于特殊的關系而顯得別有一番意味在其中。 (《上海證券報資本周刊》記者 王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