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發行鎖定籌資上限 中國證監會潛行IPO新政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7月27日 15:06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孫健芳 郭宏超 北京報道 新股發行政策已悄然發生變化。從7月中旬開始,企業IPO上市的融資額度全部執行“不超過凈資產兩倍”的標準。 “這項規定對股票發行制度有著不小的影響,有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上市公司的圈錢
有形之手“一刀切” “各券商投行部已經得到有關通知,”國信證券投行部一位人士告訴記者,“從上周開始實行的就是籌資總額不超過凈資產兩倍的規定”。 “我們也是剛從證監會得到有關信息,”西南證券投行部也向記者驗證了此消息,“此次,證監會可能會明文規定IPO融資額度不超過凈資產的2倍。而此前,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上市公司籌資總額度,但證監會內部已經在試行‘上市公司以IPO方式的籌資額原則上不超過凈資產的2倍’的規則”。 仔細查看今年以來IPO發行的30多家公司,就會發現,其中將近一半的公司執行的正是這個融資額標準。 國信證券這位人士進一步解釋,券商和證監會之間達成一種默契:大盤股融資額度控制在2倍左右,小盤股或者高科技股控制在4倍以內。2到4倍是券商一般掌握的尺度,一些比較激進的券商將尺度控制在4倍左右,比較保守的券商控制在2倍左右。“實際上,要有一些高科技公司的話,籌資額度就會超過這個尺度。”他說。 “企業IPO該按什么標準定融資額度,證監會也做過一些努力,但是不好調節,這個標準太不好掌握。實施一刀切也好,至少是一個規范的標準,雖然說這種做法不科學,但在中國市場目前還就需要這樣的劃線,就像市盈率不超過20倍一樣”。平安證券的分析師高利指出。 但他也提到,這種一刀切是中國特色。“這些在國外成熟市場都是不可能出現的,在國外只要投資者認同這家公司,你愿意按多高價格發、愿意發多少額度,沒人會限制,一切讓市場說話,市場在調節著額度和價格。但在中國顯然還不具備這樣的市場環境,中國目前的資本市場有很多畸形的現象,必須要靠政府手段調節。” 發行審核“三部曲” 中國股票發行方式最早是額度制、審批制,也就是說,要想發行新股,企業必須首先取得各個地方政府、各部委等的上市額度,再經過一系列的部門審批。這種制度不僅帶有計劃經濟時代的烙印,而且造成為了爭奪上市資源“跑部錢進”的現象。客觀上,也造成很多上市公司質量不高,盲目圈錢。 到2001年3月,1997年300億額度消化完畢后,核準制開始正式實行。核準制徹底取消了地方和政府部門的推薦職能,監管機構也不再負審批之責。企業很大程度上由中介機構來“把關”,企業質量如何、風險如何,更多地交由市場自身去甄別和判斷,而前提必須是信息的充分披露。 根據《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社會公眾發行的部分不少于公司擬發行的股本總額的25%,發起人認購的股本數額不少于公司擬發行的股本總額的35%。 “上市公司發行的股數最大額度已經被限定。”一位投行人士給記者舉了個例子:原先股本為5000萬的公司,按照上面的兩個條件,其發行的股數應該介于6667萬股到9285萬股之間。 如果發行的價格趨于合理,實行核準制后,一、二級市場價差非常大的情況將會逐漸改變,同時一、二級市場的價格會走向合理。但高市盈率卻一直是中國證券市場存在的一大難題。高市盈率導致股價的虛高,市場中泡沫浮現。 為了制止市盈率越來越高的苗頭,證監會只好出面劃線,明文規定IPO的市盈率不能超過20倍,形成了中國獨有的景象。2002年開始,新股發行市盈率一度出現逐步走低的跡象,臨近年底,中信證券發行市盈率只有15倍,皖通高速12.22倍。2002年以來,管理層把新股發行的市盈率基本上控制在20倍以下。 “因為能夠制約上市公司的融資的三道緊箍咒無非就是發行價格、發行的股數和籌資總額,前兩個的乘積等于籌資總額。”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告訴記者,證監會希望從兩個方面控制籌資量。 同時證監會從券商方面加強了對上市公司圈錢行為的控制。為了控制排隊等候上市企業的數目,同時加大了券商責任,讓券商精選項目,在核準制下,證監會根據不同券商也實行“通道制”。通道最多的券商,也只是擁有8條通道。 “證監會一直都試圖在發行這個源頭上對上市公司加強監控,想盡辦法遏制上市公司存在的各種問題,但依然有公司圈錢現象不斷發生。”一位證券業人士指出。 監管層顯然繼續在加強對上市公司的圈錢控制,從原則上把握凈資產2倍的標準到這個標準的一刀切,監管層面對上市公司圈錢現象下定了要盡量根治的決心。 能否遏制“圈錢” 華夏證券投行部的姜勇在去年底就看到了融資額兩倍標準的征求意見稿。他相信,監管部門制定政策是有一定依據的,“監管部門根據以往股票的發行規律,以及股票發行之后上市公司對募集資金的運用情況制定了這個標準。” “這樣對上市公司來說將是一個警戒,今后公司上市對募集資金的項目要考慮得更周全一些,把錢用在有把握的項目上。”姜勇說,制訂兩倍這樣的籌資上限的標準,可以促使上市公司更加關注長期發展,“想要融更多資金就要讓企業盈利好,否則將失去再融資能力。” 在籌集資金后,中國的很多上市公司擁有大量資金,卻沒有明確的主業投資方向,導致資金閑置。“我們做過的一些IPO項目,那些公司募集的錢根本就用不完,于是就用來委托理財或者頭腦一熱投資一些不成熟的項目。”平安證券的高利告訴記者,“這些公司明知道用不完,但還是抱著不要白不要的思想。” 而上市公司頻繁變更募集資金投向,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某些上市公司籌資時的盲目性。2001年年初上市的中農資源,招股說明書中所列的6個募集資金項目竟一個未用,近5億的募集資金中,倒有3億被用于短期投資。 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國剛認為,上市公司募集資金閑置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投資說明書中表述的資金投向、資金用量與實際需求有差距。上市公司重籌資,輕經營。“我認為,必須防止上市公司過度籌資。證監會應加強募股資金數量上的控制,以免造成資金浪費”,他說。 “此次推行這種政策,還是以前政策的延續,仍舊是防止上市公司圈錢,”西南證券那位人士提出他的看法,“一般情況下,企業都有上市圈錢的沖動,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沒有大的項目去做,為了籌集更多的資金,也會使項目變大。”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上看,任何政策都是一把雙刃劍,規定籌資規模一方面可以限制上市公司無限制地亂圈錢,但是,如果公司手中真的有好項目的話,又因為得不到融資從而限制了好項目。 “其實證監會縮緊上市公司IPO圈錢,并不等于要限制上市公司的發展,《上市公司新股發行管理辦法》對上市公司再融資的要求與標準進行了重新修訂。其中最為明顯的變化是凈資產收益率從平均10%降到了6%。這說明證監會更鼓勵上市公司通過自身的努力進行再融資。”恒遠證券的分析師徐琤認為證監會已經在為控制IPO融資量做了大量鋪墊。 “證監會是在引導上市公司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讓他們注重繼續發展,IPO不是一錘子買賣。”平安證券的高利同意這種說法,“這樣的規定從客觀上也是為了減輕上市公司的盈利壓力,融資額過大上市公司的凈資產回報率就會很有壓力,而限制了融資額,將會把凈資產收益率提高,為公司今后的再融資打下基礎。” 另外他也提出不排除證監會還有其他意圖,“監管層實行這樣的規則,可能也是為了增加今后發行的家數,為前一段風傳的小盤股打包發行創造環境。單個公司融資額減少了,顯然發行的家數就可以增加。”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