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基金揚眉吐氣 三大疑問不能避而不答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7月07日 15:31 理財周刊 | ||
本刊記者 郭嫻潔 去年一直韜光養晦的開放式基金終于在羊年揚眉吐氣――不但成為上半年藍籌股行情的倡導者和主力軍,有部分更是憑借其倉位的優勢和積極靈活的運作而喜獲豐收。而隨著開放式基金的揚眉吐氣,對開放式基金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于是,一些問題不能再避而不答了。 高分紅是好是壞? 在中國的證券市場,如果要頒發一個“2003年度最慷慨大方獎”,恐怕非開放式基金莫屬了。 今年以來,開放式基金分紅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其單次分紅的紀錄在一次次刷新。從5月博時價值每基金單位分紅0.038元、到銀華優勢的0.04元和華安180的0.05元,再到6月長盛價值的0.055元和大成價值增長的0.06元;融通新藍籌上半年3次分紅,大成價值增長每基金單位累計分紅0.9元……開放式基金給出的“紅包”賽著跑似的一個比一個厚實。 從理論上來說,“拿紅包”總是一件讓人心花怒放的事。然而,事實上,隨著開放式基金分紅高潮迭起,有關高分紅是優是劣的爭論一直未能停戰。 贊成者認為,高分紅至少表明了開放式基金前期獲得的凈值增長業績是比較實在的,基金持股的流動性也較好,表明基金在前期的管理運作比較成功。同時,對基金持有人來說,基金的分紅與贖回相比,還可以節省一部分費用(贖回費一般為0.5%),雖然此比率不高,但對大型投資者來說,絕對數值不算小。 反對者認為,開放式基金分紅后會立即除權,相應降低單位凈值,持有人總權益沒有任何變化。因此,對理性投資者來說,分紅更像是個“數字游戲”,沒有實質意義。 從本質上說,高分紅并不一定是好事。理由一,大部分開放式基金今年集中高分紅,只是應對巨額贖回之下采取的無奈之舉。根據一季度投資組合可知,成為市場贏家的開放式基金卻尬尷地遇上了較大規模的贖回,17只開放式基金總贖回額達66.87億元。而且凈值高的比凈值低的開放式基金遭遇的贖回程度更深,屬“優者遭棄,劣者幸存”。這樣情況下,開放式基金被迫接二連三地“送紅包”,目的只有一個――請大家留步,但這一舉措顯然對于扭轉贖回趨勢意義不大。原因在于,導致贖回的主要因素在于發行時的非市場化行為,且分紅降低了單位凈值,會給人一種“基金變便宜了”的錯覺。比如,大成價值增長單位凈值在1.13元時,市場普遍存在“恐高癥”,但分紅后單位凈值降為1.04元,相對而言,這個價位就受市場歡迎多了。但是,從這個角度說,開放式基金的高分紅與A股市場上投資者喜歡送股、轉增等股票拆細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下一步即將走出的是填權行情還是貼權行情,還存在變數。再則,基金的分紅不是簡單的加減法則,“送紅包”要拿出真金白銀,而這一舉措是通過減持股票實現的,如果操之過急或只重眼前利益,勢必會放棄某些仍有投資價值的股票,甚至侵蝕到基金資產的中長期增值能力。 理由二,分紅似乎別有動機。也許是巧合,大成價值的兩次高分紅都發生在其“同胞兄弟”――大成債券的發行期,并分別發生在大成債券發布延長募集期公告前后,而最終的結果是大成債券募集到21.52個億,首募規模應該說還是令人滿意的。更湊巧的是,南方寶元也在南方避險增值資金發行后不久實施了0.032元的分紅,而該基金今年以來的凈值增幅排名在17只開放式基金中卻倒數第二。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為了協助同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的另一只開放式基金的發行,這些基金只是試圖通過分紅效應來吸引投資者。 如此看來,開放式基金高分紅并沒有太多的誠意,而從國外的開放式基金來看,它們從有利于長期投資的角度出發,很少進行分紅,如此半年二次、甚至三次的高密度分紅更是被稱為中國特色的奇觀。 高凈值=高收益? 勿容置疑,對于開放式基金來說,凈值越高表明運作得越為成功;然而,對于投資者來說,購買高凈值的開放式基金并非一定能得到高收益,相反,購買低凈值的開放式基金也并非一定就只能獲取低收益。 例子遍地可拾。不管大盤如何得“無邊落木瀟瀟下”,或“一沖上云霄”,銀華優勢卻始終和人民幣一樣――穩定、堅挺,從未跌破過面值,這在15家投資股票的開放式基金中算是絕無僅有的。難怪銀華優勢的基金經理公開稱:這一點值得自豪。并宣稱銀的投資目標是:不求相對排名,只求絕對收益,在保持本金安全的基礎上為持有人實現利潤最大化。然而,本金確是安全了,但利潤最大化卻無從談起。從收益率的角度考慮,其累計凈值在年初為1.0013元,6月30日為1.0472元,半年凈值增長率只有4.58%,僅比兩只債券型基金――南方寶元和華夏債券高出2個百分點左右。 與銀華行業恰恰相反的是,鵬華行業成長的凈值自誕生以來從未到過面值以上,但其單位凈值從年初的0.8533元一躍到6月底的0.9422元,凈值增長率達10.42%,躋身于17家開放式基金的第二成長梯隊。 說白了,選開放式基金與選股票如出一轍,跌過頭了就會跌出投資價值來。但這也并不意味著,對凈值已高的開放式基金就一味采取舍棄,看準了,該出手時就出手,說不準就會逮著個凈值與增長率“雙高”的博時價值增長。當然,這是最好不過的事,但這種美差,純屬可遇而不可求。 長線持有還是波段操作? 長線持有開放式基金還是波段操作?這個問題似乎不言而喻:當然是長線持有!聽了這個答案,估計開放式基金又要偷著樂了。 不過,有一堆的資料足以證明該觀點的正確性。根據美國最大的網上經紀商嘉信公司對其客戶資料的研究結果表明,從1998到2001年,美國共同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為5.7%。但如果投資者每年都要跑進跑出一趟,即申購、贖回造成每年4.7%的利益流失,投資者的實際回報迅速降為1%;如果將一次進出的時間拉長至5年,投資者獲得凈收益將近28%。一言以蔽之:頻繁買賣獲得的差價收益不一定能夠彌補投資人因買賣而產生的交易費用。同時,從基金公司方面講,投資人普遍的短線炒作行為,將增加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的難度,限制了基金管理人長期投資的投資安排。 雖然,波段操作于已于人都不利,但記者認為,凡事不可一概而論。確實,耐心持有符合經濟增長規律的基金產品,投資者可以穩定地分享經濟增長帶來的收益。但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市場趨于成熟,投資趨于理性,基金投資理論也趨于長線價值投資。然而,看看現有的證券投資類開放式基金,有幾家取勝于長線投資,又有幾家是從一而終地恪守當初信誓旦旦的投資理念,又有幾家不是開放、封閉“同胞兄弟”聯手炒股?再看看今年上半年的三大領漲板塊――汽車、金融和鋼鐵,十多家證券投資類開放式基金多多少少都持有,但最近一個月來,我們隨處可見開放式基金已經出逃的消息。 有一句話說得好:“跟著基金一起黑”。開放式基金都跑了,投資者為何還不見好就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