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盤重新陷入疲態 資本市場結構性調整還沒結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7月05日 12:45 經濟觀察報 | |||
董少鵬 滬深股市在經歷了大盤藍籌股主導的“1.14”、“3.27”兩輪上升演繹后,于4月中旬回落,重新陷入疲弱狀態。一些機構重倉股先后跳水,導致機構損失和市場猜疑。清理國債回購市場、收緊房地產信貸、加強銀行監管等因素備受市場參與者高度關注。 究竟該如何看待資本市場的這些變化?資本市場結構性調整導致的陣痛還會持續多久?市場發展運行的空間、動力、保障究竟如何提供,由誰來提供?如何判斷未來的走向? 首先,把政府強調的穩定發展市場的方針理解為“督促”各路資金入市,這其實是一個不小的偏頗,需要厘清。由于資本市場經過將近兩年的低潮之后,有關各方對其定位和積極發展的關注度大為提高。監管層以較高的姿態強調了對資本市場的認識問題,并不等于要“督促”各路資金入市。 我國滬深股票市場經過近13年的迅速而曲折的發展,市場化程度已經大大提高,但其市場機制仍然有很多欠缺,行政力量仍然或明或暗地不時介入。因此,市場參與者對于這種非市場力量的過分介入抱有依賴心理,換言之,就是希望政府采取托市或者救市的措施。 其次,對外圍資金入市要理性評估,對政府政策取向要準確把握。國內資本市場的開放進程已大幅度加快,現已初步形成了包括一、二級市場,非流通股市場,證券服務業在內的全方位開放格局。在此背景下,不少人士指望外資機構來救市,但這缺乏政策依據——政府加快開放的主要目的是藉此注入規范和發育市場的活力,而不是指數的一時漲跌。 此外,夸大銀行資金、社保資金、商業保險資金入市,甚至有“各方在努力為股市聚資”的說法。這實際上是一種誤導。刻意“動員”資金參與資本市場原本就不是現代政府所應為之事,這與市場出現危機時政府救市有很大區別。大力發展證券投資基金、壯大券商實力、放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參與證券二級市場等等舉措,更應從擴大直接融資比重、“該由市場決定的就讓市場決定”的角度來看待,而不是為了滿足二級市場投資者的盼漲心理。 第三,從今年上半年滬深市場的走勢來看,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對宏觀經濟形勢(數據和非數據化因素)的反映。一方面,受宏觀經濟良好增長態勢的支持,汽車、石油石化、電信等國民經濟快速增長部門的企業受到投資者追捧,而受益于國民經濟結構性調整的實質重組公司也受到投資者青睞。 但另一方面,非典疫情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初步顯現,盡管不少分析指出其“影響甚微”,但這種分析畢竟只能看作是預測性的,與此同時,金融體制改革、國有資產體制改革的步伐逐步加大,其對各個市場參與主體的影響是很直接的。前者見諸各類報表,后者可參考如房地產信貸、國債回購資金等清查匯總情況。 過于看重一個方面,過于執著地營造心理預期;或者夸大另一個方面,無視改革的積極進展,都會導致脫離宏觀經濟實際,看不清復雜因素影響下的資本市場格局。在正負兩面因素復合作用下,今明兩年,滬深市場投資機會仍然很多,市場的活躍程度會保持比較均衡的狀態,但對于指數有過高的期待則是不現時的。 第四,復合性因素將持續存在一個不太短的時期,要有充分的心理預期。黨的十六大 、年初召開的全國銀行證券保險工作會議,都明確了繼續擴大直接融資市場,積極發展資本市場的方針,特別是“實現證券期貨形成證券期貨市場和國民經濟的良性互動關系”的建設性提法,為資本市場發展創造了政治上和理論上的良好環境,資本市場正處于新一輪穩健發展的時期。但是,由于政治上和理論上的積極和正確而忽視改革進程中的實際困難,以為不會出現新的曲折和反復,是不可取的。 面對要清理的歷史陳賬,需要政府、民眾、各個市場參與者需要按照法治、透明、公平、務實的原則,以期盡量減少陣痛,加快改革的進程。資本市場和宏觀經濟良性互動的局面是能夠實現的。在此進程中,投資者采取穩健、相對保守的策略更符合經濟改革和發展進程的實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