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隱于市”--2003年下半年券商行為分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6月27日 09:46 158海融證券網 | ||||
山東神光 在大盤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調整之時,歷來作為管理層培育機構投資者的重要方面軍的券商陣營卻在2003年的行情中顯得相當地低調。2003年陸續披露的上市公司年報中,我們可以看到其自營盤的增減倉動作并不那么明顯,即使是那些在2002年最后兩個交易日尾市拉升的品種也僅僅在第一季度有一定的表現,隨后便相對平淡。 那么,對于2003年的上半年市場,券商陣營到底在做什么呢?本文就了解的情況首先做一下掃描: 主流券商:內部整合與迎接國際化浪潮成為階段性的重要任務 申銀萬國的2003,是比較繁忙的,但繁忙的重點則有所側重,一是整合研發力量,為QFII與基金業務做出了不錯的《財經大師》的樣子。二是集約化地做自營,據說其受托理財業務竟然只控制在5億元以內的規模。但通過銀行質押等方式,對重點個股進行的運作還不錯,如上港集箱、浦發銀行等。由于質押,其持有的上海醫藥等基本上沒有表現。三是內部管理體制的規范,經紀業務的整合;四則是積極籌備發行債券。海通證券,這家國內實收資本最大的券商盡管其營業部層面曾經在一些跳水莊股中“露面”,但總部基本上保持穩定,尤其在受托“三類企業”理財成本上有著極嚴的控制。 上半年,券商一度十分熱衷于與銀行合作的受托理財業務,這樣的變相保底性質的籌資行為隨著證監會的一紙禁令而停滯,但即使是這樣,也給券商理財業務拓展了空間;據了解,很多券商在等待證監會新的解禁與規范通告,而銀行也很中意這樣的合作方式,因此,其后,這還是增量資金發展的一個不錯的方向。 上半年的主流券商,還在“好人舉手”式的發起組建新的基金管理公司與設立中外合作基金管理公司方面在盡力。中信、銀河、海通、招商、湘財等都有一定的收獲。 中等券商:爭發基金,舉手不惜代價 作為新近組建的注冊資本金在8-15億左右的中等券商陣營來說,2003年,都在競相施展身手,試圖壯大實力。他們有不少是比照綜合類券商設立的,也就是說,還沒有成為真正的綜合類券商。而要成為綜合類券商,不排除要在投行、自營、研發、經紀等方式顯示出實力來。正因為此,在申請設立基金管理公司方式是不遺余力。從接觸的情況看,大凡注冊資本金超過5億元的券商都搭建了相應的基金籌備班子。但收效不大理想。目前,只有巨田、興業、東北證券等少數幾家獲得籌建資格,還沒有正式開張。在這方面,中等券商只享受到與信托公司同等的待遇。 這些中等券商,其實也有一定實力,主要是在受托理財業務上等以比較高的回報率為引子,拿到一定份額的資金;由于上半年的走勢獨特,不排除有部分券商在此業務上有比較大的收成。 中等券商,其擴張與并購也在醞釀之中,比如閩發證券在積極向30億級別發展,上海的幾家券商(上海證券、東方證券等)也有走組建新型券業集團路子的可能。 小型券商:物色買家,希望競級 2003年的小型券商,總體上是在不斷地尋求合作。從業務上看,原有的具有區域壟斷性質的經紀業務正遭受到網絡業務與大券商的搜刮;其他業務又不能拓展;變相的融資業務風險又越來越大,因此,主要的方向將是以與現有的大券商合作為主。一些小型的經紀類券商則在營銷方面繼續進行著打破常規的努力,收效還待觀察。 問題券商:東沖西突,期盼柳暗花明 在100多家大、中、小券商中,還有不少問題券商在做著自己的努力。早期的大連證券被實施“安樂死”,給市場曾經帶來一定的震動;大通證券在徐工科技上的“敗筆”出現后,則在央視二套證券欄目中不斷地亮相(兩個分析師出鏡),如此出力,用意很顯然是希望恢復一些形象;而富友證券之所以能夠給中信證券快速接管,也是為了規避潛在的問題。泰陽證券的“正虹科技”風波,民生證券的雙董事會怪象都被控制在有限的范圍之內。倒是我們一直提示的部分券商(武漢、北方等)顯得比較沉靜,需要繼續跟蹤從以上初步的掃描來看,2003年上半年券商以休整、整合、整理為主。對于二級市場的貢獻并不是很大。 比如,部分券商由于有申請進入資本市場融資(走中信證券之路)的希望。所以在二級市場保守運營;據了解,中信證券從2000年鼎盛時期的受托理財達到80億以上的規模已經壓縮到很小的范圍。而廣發證券則很小心得控制著自己的自營盤,當然,這也與其自營人才分流到易方達基金公司等有一定關系。還有就是一些券商“掌門人”進入仕途(廣發、國元等),也對業務形成影響。 2003年的眾多漲停個股信息中,很難看到券商總部的席位,而不少營業部的席位也主要以基金與“敢死隊”型投資者為主;當然,在一些連續跌停的個股中還是暴露出私募基金的珠絲馬腳。可見,券商似乎隱身了。 其實,以上看到的還是面上的東西,而在2003年開端的行情之中,券商按照穩定現有盤面明碼,暗渡陳倉地參與了基金打頭的行業驅動行情的思路,做著自己的努力。想想也是,沒有券商的積極參與,單靠1000多億的基金團隊,是不可能在上半年掀起一番“價值投資”浪潮的。但在參與力度與操作隱蔽性上,券商團隊可謂是絞盡腦汁。一方面需要打一個時間差,不想出現在公開的十大股東排名之中。另一方面,又要在籌資上做好安排。 從側面了解的信息來看,2003年,申萬、南方、北證、國信、紅塔和海通等做得比較舒坦,重倉參與了銀行、汽車與鋼鐵個股的操作。而光大證券則運氣極佳,重倉包銷浦發銀行,很輕松地給帶來了過億的利潤。而從2001年以來一直重倉民生銀行的北京證券據說也有近2億的實際收益。但仔細看來,券商“果敢”地配合基金運作的還是局部現象;他們這樣的隱身操作,效果是不錯。但對于徹底解決2001年以來沉淀下來的問題、消化自身的不良資產,還有比較大的難度,可謂是“革命尚未成功”。 這就提示我們,在下半年的行情中,券商將需要做新的選擇與努力。如銀河證券的黑龍股份、東風汽車;海通證券的上菱電器、北亞集團;南方證券的“雙哈”組合;渤海證券的蓮花味精、國泰君安的華冠科技等等。都藏有一定的玄機,這對下半年的市場有什么樣的影響?我們將繼續跟蹤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