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O是Management Bay-Out的縮寫,在中國被稱為管理層收購,簡單地說就是管理者利用負債融資,或是通過股權交換,還有其他的一些產權交易的經濟手段,用少量的資金收購公司成為公司所有者的過程。上世紀90年代,MBO作為一種產權制度改革方式在國內悄然興起,在一定程度上,它解決了企業經營者和所有者分離的局面,對解決國有企業“所有者缺位”及國有資本的退出渠道問題進行了有效的探索。
但是,與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一樣,產權制度改革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風險最大的環節。由于MBO探索初期相關法律法規并不健全,MBO在國內亮相后,各界對其詬病大于肯定,當越來越多的國有股通過MBO方式被低價轉讓后,MBO一度被指為國有資本迅速轉為私人資本的灰色渠道,批評者認為,MBO一頭通向國有資產,一頭通向憑權力支配而畸形暴富的個人。有數字說,在我國12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900多家涉及到國有資產,目前有200多家正在探索管理層持股的改革,因此一些憂心忡忡的學者認為,東歐與俄羅斯的教訓已是前車之鑒定,警惕MBO使國有資本通過權力支配下的暗箱操作進入個人腰包,防止出現制度安排失誤而導致的畸形造福運動。
目前,MBO已經被財政部暫時叫停,但是各方對于MBO的動作與期待并沒有停止,有消息稱相關的法規正在制定中,關于MBO的各種討論也一天沒有停止過。西方市場經濟體制下行之有效的MBO方式,在中國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MBO究竟是一種個別人的致富捷徑,還是一種可以破解國企改革難題的制度創新?MBO的中國迷途前路如何?為此,我們特地組織了本期報道,講講故事,動動腦筋,我們隨機挑選的一些公司實施MBO的過程,應該有助于我們的讀者自己形成對MBO的價值判斷。
(中國經濟時報財經新聞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