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買不買打折的藍籌股--封閉式基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6月10日 14:31 新浪財經 | ||
正商顧問 柳瑛 本周五,沉寂了多時的基金板塊終于又有所表現,開盤時兩市指數雖然一路震蕩下跌,但基金毅然逆市而動走出上漲行情,繼4月10日、11日之后,再次給封閉式基金的持有人帶來驚喜。 然而,這種驚喜的背景卻是空前的困途。雖然自5月中旬以來指數還在緩慢爬升、基金凈值也略有上漲,但基金的價格幾乎原地踏步,導致基金市場加權折價率最高已經超過21%,創下2000年大幅折價以來的歷史新高!而且與當初一個明顯的不同是,小盤基金折價幅度也幾乎都超過15%,沒有和大盤基金拉開明顯差距。而2000年之際,小盤基金的折價幅度明顯要小,甚至不足10%,大盤基金有一些折價則超過25%。這說明投資人對基金市場全面失去了信心。 存量資金不斷減小 基金市場的暮氣主要在于供求關系失衡。將近一年以來,基金市場沒有新發的封閉式基金造成新鮮血液的缺乏,有人形容這與B股市場的衰落極為類似。盡管監管部門重開放、輕封閉的政策有其原因和必要性,但大家對封閉式基金市場失去興趣和希望的事實已然形成,新增資金自然不愿介入。另一方面,對于存量資金而言,基金交易規則由分變厘客觀上趕走了具有一定做市商性質的夾板資金;隨著股票市場一些板塊和個股的熱絡,原本存留在此的一些逐利性較強的短線資金也轉戰其他市場,沒有新供給又遭受“失血”之痛,基金的折價已遠無法用“折抵變現股票的沖擊成本”來解釋了。 小盤基金的大幅折價是一個典型的事實。原本在小盤基金中,因為存在一些投機性資金而經常非理性波動,而目前其折價與保險等機構主要投資的大盤基金接近,清晰地說明了投機資金的撤離。 資產質量較優 但同時,由于大幅折價的產生,不少理性的投資人也開始考慮封閉式基金的投資價值。 眾所周知,本輪行情的核心理念價值投資是基金業一直倡導的,行情的誕生與基金的這種觀點得到市場追捧直接相關。而相當數量的基金在行情之初就已經介入到市場熱點——國企、大盤、低價、績優、業績成長性好的上市公司中。可以說,基金是本輪上漲中的大贏家。 手中握有優良資產,而且這些資產的流動性都不錯,萬一出現風險也容易及時變現減小損失,如果認為前期的理念還將延續,基金自然是一個同樣績優的板塊。同時,隨著時光推移,一些小盤基金、后發行的封閉式基金的封閉期不再是遙遙無期,最短的只有四五年時光。如果假設基金業績不再增長,僅謀求獲得20%的折價收益,折算起來年收益率以復利計也超過3%,不能說沒有誘惑力。更何況一些具有分紅潛力的基金,可以在當年帶來帳面收益!而更理想的情況可能是在這些基金持有到期之前,內地也推行類似臺灣上世紀90年代推行的“封轉開”,這很可能將縮短持有基金的獲利時間。 QFII選擇的對象 并非所有投資人都沒有看見上述的機會。不少保險業投資人士看到這樣的機會,只是苦于相當數量的資金已經被牢牢套住,難以繼續投資。而即將登陸內地股市、同樣被認為是理性、長線的投資機構QFII,則存在大量購進封閉式基金的可能。 理由之一是QFII看好的一些個股,由于近期股價的顯著上漲使投資價值降低。而不少封閉式基金手中重倉的,正是這些個股。買封閉式基金相當于把這些股票打包一起買,而且還打8折,何樂而不為呢? 理由之二是這有前車之鑒可尋。1993年臺灣地區引入QFII時,那些外來的機構就選中過封閉式基金。一個巧合是其時臺灣的封閉式基金折價也在20%左右,怡富、元富等成為外資青睞的重點。當時吸引外資量最大的一只基金就吸納了1000多萬美元的外資,外資在最看好的一只基金中占到持有份額的一成以上。 目前積極參與國內QFII的機構,多半也是當年積極參與臺灣QFII者,而且兩地的制度都將封閉式基金市場放開給外資,誰能保證他們不會輕車熟路再走一遍呢? 當然,也有一些理由不支持QFII對封閉式基金的投資。其一是這些外資機構不相信內地基金管理公司的運作實力,對于波段操作等投資方法和理念難以認同;其二是國內的基金持股比例最多只有8成,從全球股市的戰略配置角度而言,買封閉式基金無法充分實現把資金投降內地股市,降低了資金在這方面的效率。 不過,對于原本認為市盈率高得難以接受的內地股市,QFII現在都愿意一試身手,上面的困難也未必是什么真正的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