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成近期重大看點 社保基金運作有四種可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6月10日 08:59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近期基本面透露出的兩條積極信息:1、近日4家基金公司正式與社保基金理事會簽署相關授權協議,這意味著社保基金即將入市運作。從已得知的信息看,此次社保基金入市總額度約有140億元。從絕對數量來講,保險資金的入市規模還相對有限,但其意義卻是相對積極的。2、近日社保基金理事會委托博時和華夏兩家基管理公司運作中國石化的3億股A股。受到該消息的影響,中國石化也出現了短線的強勢行情。這兩條消息結合起來分析,我們認為中國石化將成為近期市場的一大重要看點,其未來行情可以預期。 社保基金入市首先考慮的是資金的安全性,然后才考慮資金的盈利性,其市場參與對象主要是那些基本面明朗、財務透明性比較高、盈利能力強、現金分紅能力也比較強的上市公司,藍籌股群體就成為其第一選擇。而在藍籌股群體中第一重量級對象中國石化卻是社保基金的一大心病。社保基金初次試水證券市場時的對象就是中國石化,并且還是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參與該股的發行工作。但中國石化上市后股價一路走低,從頭到尾市場沒有給過社保基金任何全身而退的機會。有關資料顯示,社保基金在中國石化上的浮虧大約為3.4億元。現在社保基金以更大規模參與證券市場,如何解放套牢籌碼就成為一個重要任務。 進一步考慮,中國石化是否有解套的機會呢?中國石化目前28個億的流通規模,以目前近3.90元的股價來計算,其流通市值大約為110億元,相對入市的社保基金規模來看,要解套中國石化還是有可能的。今年行情的主流思路就是藍籌股行情,雖然其短線出現了一定的震蕩,但中線行情的發展脈絡不會改變,適當反復后藍籌股行情還將進一步深入演繹。而藍籌股的市場炒作又是層次推進、共同提升價值中樞的過程,作為藍籌股群體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國石化挑戰發行價還是有可能的。雖然社保基金交給四家基金管理公司運作,似乎每家基金公司管理的規模也就是45億元左右,但每家基金管理公司又管理著規模更為龐大的封閉或開放式基金,以這些基金的合力來看,資金總量更為龐大,在其共同努力下解套中國石化還是完全有可能的。 那么,社保基金又將如何來解套中國石化呢?我們認為有以下這些可能。 一、集中優勢兵力打規模戰役,在量能的高度傾斜中強勢運作,推動中國石化向上突破發行價,進而解放全體套牢的投資者。單以社保基金的入市規模來看,這種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但實際上具體實施還有一定的難度。一方面,社保基金分散給四家基金管理公司運作,每家公司的運作風格還有一定的區別,即使各大基金有心參與中國石化,但也不會將所有的資金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因此,參與中國石化行情的資金規模并沒有我們想像的那么龐大。另一方面,各大基金管理公司的市場運作還必須有良好的協調過程,但事實上各基金公司是相互競爭的對手,在具體操作中很難達成一致,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這種可能。一旦真的發生強勢的上破行情,那么其行情也就不會簡單在發行價附近停止攻擊步伐,后市必然還會有進一步的漲升空間。 二、機構資金先行向下打壓,新入市的社保基金在低位積極補倉后攤低市場成本,這樣后市的運作難度就比較低一些了。但向下打壓就可能造成籌碼的流失,這是目前已經重倉參與藍籌股的機構主力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近期藍籌股行情也基本上維持著強勢整固格局。后市中國石化可能會有一定的震蕩,但不會有很深的調整空間,估計社保基金也很難找到一個非常舒服的參與價位,后市依靠補倉攤低的成本也是及其有限的。 三、機構資金波段運作,通過波段運作的盈利來不斷降低持倉成本,最終完成解套操作。這種方式需要非常龐大的資金支持來消化上檔沉重的套牢籌碼壓力,有一定的難度。不過機構主力完全可能通過波段性運作來達到這一目的。打個比方,社保基金將中國石化從3.60元運作到4.00元附近,則機構主力至少賺了0.4元的差價,此時市場的平均成本已經下降到3.80元附近,如此多次波段性運作后,其市場成本也將不斷降低,最終機構資金也不需要通過創出新高的方式來達到解套的目的。 四、多種方式結合,在解救中國石化套牢籌碼的同時也賺取一定的利潤。我們上述的幾種方法結合運用,一方面通過波段運作來降低平均持倉成本,另一方面經過充分的整理蓄勢后在量能配合下向上攻擊,最終突破發行價,這樣社保基金就能夠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我們估計這種可能性會相對大一些。 在藍籌股行情進一步發展的背景及社保基金入市的情況下,中國石化的后市行情還是可以期待的。從走勢上看,該股短期構筑了一個上升三角形,突破方向應該向上。從周K線來看,該股構筑了一個大的雙底形態,目前運行到形態的頸線位附近,后市一旦形成有效的突破,根據形態的量度計算,該股完全有可能挑戰歷史高點,投資者可在該股短線反復時考慮適當的逢低吸納操作。 本版作者聲明:在本機構、本人所知情的范圍內,本機構、本人以及財產上的利害關系人與所評價的證券沒有利害關系。 本版文章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文責自負。讀者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上海證券報北京證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