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尚在打腹稿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6月04日 14:04 《財經》雜志 | ||
本刊訊(記者凌華薇報道) 近來多家媒體言之鑿鑿的“即將推出QDII(即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事實上只是在打腹稿階段。 錯綜復雜的利益平衡和技術操作的精密性,使得QDII的研究和最終推出最終取決于決策層的決心與執行層的操作能力,而真正走出這一步,顯然還需假以時日。 如果實行QDII,合資格的境內機構投資者將可以投資境外股市。 5月26日《南華早報》刊登的一條消息稱,QDII已被提上日程,這一消息隨即被《華爾街日報》等多家媒體轉載。 在香港資本市場上,2003年5月,沉寂已久的香港H股指數突然爆發,在不到兩周的時間內,從2000點迅速攀升到2500點,市場人士認為,此番上漲,也和QDII有關。 據《財經》了解,雖然QDII近期推出可能性很小,但以上傳言也并非無中生有。 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是,由于SARS對香港經濟的負面影響,今年5月初國務委員唐家璇視察深圳期間與香港特首董建華交換意見時,QDII被認為是一項支援香港經濟的重要內容。被懸擱已久的QDII陡然升溫,一種激進的說法甚至認為要在6月底以前出臺框架性條例。 5月下旬,隨著香港證監會主席沈聯濤北上與央行等部門進行切磋,這一傳聞更為熾熱。而此前,央行行長周小川、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郭樹清、商務部部長呂福源等多位高官都在不同場合提到過在未來可實施QDII的問題。 傳聞畢竟不等于事實。QDII畢竟牽涉到資本開放、國內外投資者利益平衡的重大問題,其執行層面的復雜性遠非表面那樣簡單。事實上QDII的具體設計本就具有多種可能性,而其體現的制度含義也各自不同,因此QDII從預熱到規則的制訂和推出,仍然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早在2002年七八月間,市場曾普遍預測QDII會和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將會同時推出,但最后的結果是,QFII的有關規則和機構認定很快成熟并實施,而QDII則被列入“繼續研究”。 QFII與QDII的不同命運,恰恰反映了國內市場人士的向背之情。對于向國內市場注入資金的QFII,市場額手相慶;而對于所謂“北水南調”的QDII,多數市場人士表現出來的幾乎是本能的排斥,“要搞QDII,先要解決好國有股流通的問題,”一位證券公司老總聲稱。 究其原因,無非A股市場與H股市場的巨大鴻溝導致的利益沖突——香港H股目前平均只有8倍市盈率,其整體股價只有平均凈資產值的70%左右,而素質相當甚至略遜一籌的國內上市公司市盈率卻高企不下,一旦兩個市場對接(盡管兩者并不互相流通),孰漲孰落乃是一目了然的。因此從國內抽資的QDII被認為是“喝粥的接濟吃魚翅的”劫貧濟富行為,QDII成為國內市場的利空因素。 也許是受此情緒影響,中國證監會對QDII的態度一直十分謹慎。據悉,中國證監會目前已經成立了一個小組專門負責此事。但有關官員只承認,對于QDII他們一直在研究當中,但顯然還不到成熟和推出的時候。 在實際操作層面,國家外匯管理局一位官員稱,盡管QFII和QDII的實施幾乎是同時提上議事日程的,但QFII從制度設計、監管辦法等方面都比較完善,而QDII只有一個綱要性的建議。但是“這對外匯儲備沒什么影響”,他肯定地說。 香港方面則一直對QDII有所期待。有研究認為分層次、有限度地推出QDII并不會造成中國內地證券市場的資金流失或是對貨幣政策的沖擊,但要落實到操作層面還需要相當時間的研究,決不可能一蹴而就。 全文見6月5日號《財經》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