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期市避險待完善 黃大豆2號合約應盡快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30日 10:21 中華工商時報 | ||
曉舟 自從去年3月15日大連商品交易所執行黃大豆1號合約,停止進口大豆在期貨市場交易后,我國大豆期貨價格一路攀高,從合約實施之日的2100元/噸一路攀升到2003年4月的最高價2900元/噸,同時還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有關專家呼吁黃大豆2號合約應盡快推出。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每年有一半的需求量要從美國等國家進口,大豆進口量已占到世界大豆貿易量的1/4以上,大豆期貨年交易量已占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1/4,成為世界第二大大豆期貨交易市場。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我國期貨市場大豆價格持續上漲極為反常。首先,從影響豆價的供應源來看,世界及主要產地國家大豆的種植面積和產量一直保持增長勢頭。據預測,2002至2003年度世界總產量將達到19400噸,總產量比上年度增加約1500萬噸。 其次,從影響豆價的需求因素來看,世界大豆消費地區的總進口量也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全球2003年度的總需求增長量不會超過500萬噸。 然而來自大連商品交易所的數據表明,從2002年3月15日(黃大豆1號合約實施之日)至2003年4月30日,大豆期貨價格從2100元/噸一路攀升到2003年4月底的最高價2900元/噸。 專家認為,2002年3月,大商所對原大豆期貨交易合約進行了重大修改,將原合約改為黃大豆1號期貨合約,主要修改內容是規定交易標的物為國產大豆,進口大豆不得用于交割。2002年3月15日,黃大豆1號合約開始上市交易,大豆期貨價格從當日的2100元/噸一路攀升到近期的最高價2900元/噸。剔除了進口大豆交割的大連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貨市場容量減少了一半以上,帶來交易市場過度投機和違規炒作現象嚴重等一系列后果,進而導致國產大豆人為短缺以及價格不斷上漲。 隨著期貨市場大豆價格的不斷上漲,大豆下游產品如豆粕等難以跟隨,價格始終處于低迷狀態,張家港東海糧油在豆粕市場報價日跌幅高達200元/天,國內中小壓榨企業的生存岌岌可危。 早在黃大豆1號合約上市后,黃大豆2號合約的推出就已經被市場望眼欲穿。期貨專家認為,廉價進口大豆、少用豆油配額、力爭豆粕出口,將加工利潤留在國內,理應是目前發展大豆產業的市場策略。大豆期貨市場必須同時兼顧上游生產者———豆農、中間貿易商經紀商、下游消費者———用豆企業的利益。否則,上游的農民和下游的加工企業都不能順利進入期貨市場,他們的生產風險得不到規避,從而使資金巨鍔和控制倉單的流通商很容易合謀操縱市場,哄抬價格。因此,盡快推出黃大豆2號合約,完善大豆期貨市場避險體系,已顯得越來越迫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