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巨虧應適可而止 一次計提損害其他股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28日 07:32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一批問題公司集體巨虧的現象,已成為近兩年滬深兩市年報中的一道最為刺眼的風景。上市公司緣何發生巨額虧損?絕大多數是因大額計提壞帳準備。而這一行為背后,又大多是因大股東當初種種不負責任的行為,為上市公司帶來巨額欠款、擔保、投資損失等等。面對資金無法收回,上市公司則采取“讓我一次提個夠”的做法,進而出現了“讓我一次虧個夠”的局面。 數字觸目驚心 上市公司出現集體性巨虧的現象,始自2001年度。2001年年報深市集中出現了ST中華、ST石化、ST科龍等11家虧損額分別超過5億元的公司,虧損額共計高達123億元,而深市43家虧損額超億元的公司,虧損總額接近200億元,占整個深市虧損總額的90%。這些巨虧公司的集體性虧損,使當年深市公司業績整體出現大幅度波動,并加劇了滬深兩市總體業績的滑坡。 到了2002年度,巨虧之風從深市刮到滬市。滬市出現了ST輕騎、ST長控等5家虧損額分別超過5億元的公司,僅這5家公司,虧損額總計已近60億元,占到滬市77家虧損公司148.32億元虧損額的40%多。 統計顯示,2002年報滬深兩市169家虧損公司總計虧損276.8億元,其中每股虧損在1元以上的24家公司總計虧損120.9億元。而2002年滬深兩市1236家公司總計實現凈利潤850億元左右。巨額的虧損,大大吞噬了2002年度滬深上市公司的總體盈利水平。 一次提個夠 從2001年ST中華虧損22億元,到2002年ST輕騎虧損34億元,上市公司為何會發生如此高的虧損?這種令人不可思議現象的發生,很大程度是緣于制度因素的強大壓力,面對連續三年虧損將暫停上市以及退市的規定,一些虧損公司便充分甚至過度利用會計政策,在三連虧的最后一年來個大幅度計提準備。目的是希望借助這種“一次性清理”的做法,博取公司最終贏利的可能和恢復上市的機會。 據統計,2001年度深市公司總計計提資產減值準備金額達137.46億元,其中虧損公司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近110億元,占深市當年虧損總額的50%,如深中華虧損22億元,其中減值準備占17億元。2002年度,滬市虧損額排名前20名公司總計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超過99億元,尤其以ST輕騎、ST長控、ST興業、ST國嘉、ST中西為典型代表。 巨虧公司究竟將什么資產“一提了之”?統計顯示,對大股東及其關聯企業的欠款、擔保、投資損失等,占了相當比例。 法律途徑解決 問題公司集體巨虧的現象,已引起證券市場各方人士的高度關注。上海交大法學院副教授李明良指出,這一現象的根源,在于中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不合理,大多數公司一直存在“一股獨大”的現象,而“一股獨大”又帶來公司治理存在著內部人控制的問題,上市公司的大股東長期控制著公司的人、財、物。 對于上市公司大幅度計提并由此引發巨虧的問題,一些人士將其主要歸結于會計政策的規定,其實并不正確。從會計處理角度而言,上市公司出于財務穩健的原則,計提準備,本無可厚非。但巨虧公司紛紛采取“一次提個夠”的計提方法,是否符合會計原則,則值得探討。尤其是ST輕騎等公司將大股東欠款全額計提,這種行為實質損害了公司其他股東的利益。 李明良認為,解決這一問題,可以通過法律途徑。從法律角度來看,對于資金被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實質享有對大股東的債權,因此應該積極行使回收債權的權利。如果由于內部人控制,發生“怠于行使”的現象,說明上市公司及其董事本身未盡義務。而在法律上,上市公司的董事對股東有著信托義務。“怠于行使”,意味著上市公司董事違背了信托義務。因此,中小股東可以通過法律途徑,對公司董事提起訴訟。 (上海證券報記者 李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