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發展收購案另有買家 引資前景已不為人看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25日 09:40 北京青年報 | |||
新橋資本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法院起訴臺灣“中國信托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引出深發展新買家 收購深發展幕后另有其人,本周早些時候《華爾街日報》的這則重要消息使得新橋入主深發展一案———國內第一起外資收購中國商業銀行事件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在這條消息中新橋收購深發展出現了新的驚人的轉折:新橋資本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法院對潛在對手、臺灣的“中國信托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提起訴訟。也正是由此,該案另一買家臺灣“中國信托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才從幕后出現。 -新橋起訴 根據已經披露的信息,新橋資本是在5月20日向美國得克薩斯州地方法院遞交訴狀的,新橋在訴狀中指控:“‘中國信托商業銀行’干擾了深發展與其達成的獨家協議,并指責‘中國信托商業銀行’的行為導致深發展在5月12日宣布終止同新橋資本締結的管理協議。”新橋資本還指控,“中國信托商業銀行”侵犯了新橋資本享有的合約權利,新橋資本要求獲得“補償性和懲罰性賠償”。 據說新橋提出此番指控的理由是“中國信托商業銀行”一直在同深發展談判收購股份事宜,并故意歪曲了新橋資本同深發展的合作意圖。新橋資本指責“中國信托商業銀行”對深發展代表聲稱新橋資本計劃今后拋售深發展的股份。新橋還表示他們是在2月份得知“中信銀”在和深發展談判收購股權的。 新橋的起訴無疑是深發展案的又一重大轉折點,但在此消息發布后,新橋方面一直保持沉默,其此項收購的財務顧問摩根士丹利也未作任何解釋和表態。 新橋的攤牌明顯是無可奈何狀態下的被迫之舉,這是因為新橋資本從2002年6月起為了獲得深發展的控制權已經進行了長達11個月的努力。 但從另一角度講,新橋的起訴使得一度如墜云中的深發展案變得似乎輪廓清晰,至少“價格爭議”、“國資流失”不會再被認為是擋住這次收購的主要障礙,而現在看來,最大可能引發變數的是新橋資本的風險投資者身份。 “引進的是新橋這樣一個風險投資機構,和最初招標引進外資的基本原則是背離的。”這是一位深圳市政府高級官員今年年初所講的話,他的話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傾向。 -猜疑什么 新橋資本得州起訴是跌宕起伏的新橋收購深發展受阻一事中的第三回合,前兩個回合分別是2003年初傳聞深發展準備金不足、5月12日深發展案嚴重受挫以及撤銷過渡期管委會和新橋發表公告稱深發展所發的公告不會影響新橋與政府有關股東簽署的股份轉讓協議。 作為外資收購中資銀行第一案,作為鮮見的外資參股上市公司案例,新橋入主深發展這項被稱為“里程碑”式的交易從一開始就受到所有人的關注,但很顯然,在長達7個月的過渡期內,深發展大股東與新橋的“未婚同居”過得并不愉快。 絕大多數的猜疑集中在三點上———“價格爭議”、“個人利益”、“國資流失”,尤其是價格問題一直被認為是深發展案受阻的關鍵。 至5月12日,新橋公告中的一句“雙方在轉讓價格上早已達成一致”一下子動搖了價格爭議的傳言。此后又有消息說,此案的深圳方首席談判代表肖遂寧也證實了這一說法,他說“新橋沒有壓價太低”。 如果雙方在價格上已達成一致,那么此案受阻的障礙又是什么呢?是地方及個人利益嗎?當前深發展為它的政府股東提供利潤,它的管理層在政治上受政府的控制,可以靈活地給政府認為有利可圖的項目提供貸款。如果這個交易成功的話,新橋會為深發展引入嚴格的商業信貸規則,深圳地方政府將會喪失對深發展的控制權。此外,如果新橋入主,會按照他們一貫的做法,對管理層進行換血,按理說這一切的確令當地官員難以接受,但如果深圳市政府引進外資其意已決,又怎么會難以推進呢? 最后一個被屢次提起并不斷被猜疑的是“國資流失”問題,有分析認為,深圳市政府對外資入股像深發展這樣處于關鍵領域的國有企業心存猶豫,擔心是否會導致國有資產流失,是否會喪失對重要國企的真正控制。但這種觀點也一直不為更多業內人士接受———新橋入主深發展是中國加入WTO之后中國銀行業改革的一次重要的嘗試,改革之路只能向前走,心存猶豫是不會有任何突破的。 -弱處所在 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終于幕后其他買家的出現使得深發展案的迷霧開始得到梳理。事實上市場早有傳言說,深發展案拖延不決很可能有新買家,包括傳聞中來自中國新疆的德隆。 事實上從雙方合作的第一天開始,深圳市政府對新橋的風險投資機構地位就顯得猶疑,如果新橋在得州起訴中的有關“‘中國信托商業銀行’對深發展代表聲稱,新橋資本計劃今后拋售深發展的股份”的說法是真實的,那么這也就從另一個角度證實了新橋的弱處所在。 “新橋投資是資本運作的高手,但本身不是做銀行的,對深發展業務整合幫助不大。找一家實力雄厚的國際大型銀行聯姻,將更有利于深發展盡快完成業務創新、資產管理、風險控制等方面的國際接軌。”湘財證券的一位研究員說,據說為深發展引進外資股東是2002年深圳為六大國企引進外資計劃的重要部分,在實施此計劃時深圳市政府提出三項基本原則———一個是公開招標,一個是價高者得,另一個是引進真正的戰略投資者。與新橋相比,“中信銀”則顯得身份有別,作為臺灣主要的金融機構之一,今年3月它剛剛在北京開設了其內地第五家辦事處,“中信銀”進軍內地市場雄心勃勃。 一切跡象在顯示,新橋的身份色彩成為此案出現重要轉折的導火索,但一個涉及資產金額上千億元的收購案絕不會是這么簡單,因為如果風險投資者是一個難以接受的新郎,那么何以在一年前深圳市政府就早早決定擇此佳婿呢?此外,“中信銀”在介入時是否向深發展大股東承諾了更好的條件,包括價格上的更多優惠?真相一定是個復雜的故事。 不管真相如何,在出師不利的背景下,深發展的引資計劃前景已不為人看好。 未來新橋與“中信銀”之間的爭執不會給事情帶來什么積極的成果,更何況新橋在2002年6月與深發展大股東簽署的是一紙購買股權排他性協議。 -文/本報記者 張念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