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煒
從2000年9月起,深圳證交所暫停了新股上市業務,所有新發行的上市公司股票全部轉到上海證交所上市流通。
恢復深交所新股發行呼聲不斷高漲
管理層做出這樣的安排,是為了讓深交所能夠集中精力籌建創業板市場。然而,資本市場風云突變,全球創業板普遍由熱變冷,德國甚至有計劃的關掉了二板市場。
于是,在深圳市政府向中央政府建議盡早推出創業板的同時,有關恢復深交所新股發行的呼聲也不斷高漲。
深交所持續兩年多停發新股的負面影響,已經越來越凸現。證交所實現垂直領導,證券印花稅也絕大多數歸中央所有,深交所新股融資功能的暫時“休克”,其損失不再突出表現為地方稅收所得。但實際上,深交所的尷尬現狀,是深圳經濟極不愿看到的。保持證交所的活力,對深圳經濟持續發展不可或缺。
而現在停發新股使深市兩年累計流失二級市場交易金額達4695億元,平均每月流失187.8億元,相應平均每月流失印花稅收入3756萬元,兩年累計流失印花稅收入近10億元。
用業界人士的話來說,“環顧全球,沒有哪個全國性的交易所像中國深圳這樣,開而不發,這是政策使用的不正,F象,更不是經濟行為!比羯罱凰L期這樣尷尬,深圳金融地位就很難再上臺階。
蓄水池作用明顯弱化
隨著滬深股市規模差距的拉開,深圳證券市場及金融市場的地位逐漸遜色。深交所作為深圳資金蓄水池的作用已明顯弱化,甚至還導致人才的流失。
金融機構及各類資金青睞程度的減弱,使深圳金融業很難與上海媲美。資本市場地位上的差距,同樣拉開了珠江三角洲與長江三角洲經濟優勢比較上的差距。
撇開地方利益之爭來看,深交所停發新股,對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也不利。在停發新股前21個月,深市累計上市新股成交貢獻一直領先于滬市,停發后,形勢發生逆轉,截至2002年10月,滬市累計上市新股成交貢獻已經達到41.82%,比深市停發前滬市累計上市新股成交貢獻的19.86%增加10%以上,而同期深市累計上市新股成交貢獻還不到4%。
再看市場規模,兩個原本旗鼓相當的市場,現已拉開一定的距離。以2003年4月18日的數據,滬市和深市上市公司數量分別為732家和505家,上市證券總數分別為848只和614只,流通市值為8954.75億元和5734.63億元。
停發新股投機炒作更厲害
可見,深市正在逐漸成為相對滬市較小的市場。在市場不規范的背景下,投機性的資金偏愛炒作中小盤股或較小規模的市場。而深交所主要是一個存量市場,面對的卻是一個增量的資金群體,由此容易引發更大泡沫、投機炒作更厲害等問題。
同樣受到停發新股的影響,深市上市公司的平均業績也容易落后。國內證券市場的上市公司整體素質提高,較依賴于發行新股來“輸血”,而現在深市卻得不到“新鮮血液”的補充。
面對注重價值發現及追捧藍籌股的市場新變化,深市亟需補充藍籌股,從而鞏固市場的基礎。否則,深市將成為畸形的市場。
顯然,深圳證交所的現狀已難以讓市場理解。有市場人士甚至指出:“與其不讓發行新股,不如關閉算了!”
從國內證券市場目前的情況看,決策層既不可能立刻決定滬深主板市場合并,也不會匆忙推出創業板。專家學者一直不遺余力地呼吁盡早推出創業板,認為設立創業板是大勢所趨。如果中小企業不能得到證券市場的有效支持,付出的歷史代價將是慘重的。
遭受痛苦煎熬
但現在看來,只要主板市場投資者信心難以有效恢復,國際上的創業板也難有起色的話,國內創業板的開設問題,恐怕將繼續受到“兩難”的煎熬。在此煎熬下,深交所若繼續享有現行政策,同樣是繼續遭受痛苦的煎熬。
有效避免深圳和深交所困境的現實辦法,是恢復深交所的新股發行。創業板的籌建早已超過預期時間,深交所重發新股不會影響到日后設立創業板的技術準備。
同樣,深交所恢復新股發行也不會沖擊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即便今后主板市場走向“合二為一”,也不會受到深交所在現有條件下恢復新股發行的影響。
可以相信,決策層若能滿足深圳這一要求,將更有利于整個中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還可能會被市場視作一大利好。
|